 |
市场监管工作人员对商超销售食品进行日常检查 |
 |
2025年重庆市食品安全宣传周于10月11日正式启动 |
 |
全市开展“中央厨房”食品安全应急演练 |
 |
食品安全“你点我检 你送我检”活动走进校园 |
食品安全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近年来,重庆严格遵循“四个最严”要求,着力推进“食安重庆”建设,强监管守底线、打基础谋长远、抓治理提效能、聚合力促共治,全市食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
高位部署推动 压紧压实各方责任
“突出重点靶向施策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质效,强化数智赋能不断提升监管水平”,近期召开的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门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部署。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食品安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重要民生实事来抓,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深入分析食品安全形势,研究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将食品安全、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纳入市对区县考核,持续推动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落细落实。市食药安委健全议事协调、应急处置、“三书一函”等制度,压实属地和部门管理责任。各区县、各部门全面落实“党政同责”要求,不断强化工作措施,全市食品安全综合治理水平有效提升。如,璧山区推行“网格员+包保干部”督导模式,将食品安全纳入属地政府网格化管理,推动责任体系延伸至“最后一公里”。
坚持产管并重 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食品安全,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近年来,我市着力建设5000亿级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支柱产业集群,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积极鼓励支持食品企业实施先进质量管理体系,大力开展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GMP(良好生产规范)、ISO 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管理体系认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控制水平。全市大中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集中用餐单位食品安全总监应配实配率达100%,制度化、常态化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坚持把食品生产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制定《100类食品安全风险重点提示清单》,针对29大类100小类地产食品,逐一明确加工风险点、易发多发问题、防范对策等,建立“四规范、五告知、六提示、七公开”工作机制。开展农贸市场食品安全规范化建设和农批市场食品销售质量安全管理提升三年行动,把好食用农产品销售关。紧盯校园、养老机构“一老一小”重点群体,大中型餐饮企业和火锅、外卖等重点业态,完善制度机制,推进“明厨亮灶”,让消费者可感、可及。
强化风险防控 重拳整治突出问题
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但监管必须“零容忍”,“严”字当头,是食品安全监管的主基调。重庆打造“渝食安”全链条智管综合场景应用,日常监管效能提升1倍以上,风险隐患发现更及时、处置更到位。如,长寿区八颗街道莲花街社区对农贸市场摊贩、小作坊等建立“红黄绿”三色动态台账,社区党员和干部担任流动监督员报送食品安全隐患,隐患整改响应时间大幅缩短。围绕人民群众“身边事”“揪心事”,全市每年组织开展专项整治10余项,年均查办食品安全违法案件一万余件。今年以来,扎实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制售假劣肉制品、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火锅食材“三非四差”等11个专项整治,加强平台外卖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排查风险隐患13.88万条,立案查处10031件。
凝聚共治合力 构建齐抓共管格局
食品安全工作不是“独角戏”,只有全民参与才能共筑“食安重庆”。市级有关部门每年举办食品安全宣传周、组织“你点我检 服务惠民生”“你我同查”等活动,制作发布政策解读、消费提示、科普视频,不断提升群众食品安全知晓率、参与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落实举报奖励制度,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监督”的浓厚社会共治氛围。如,南岸区依托多方参与、全程透明、线上线下协同等方式,组织开展了“十企同查”“百校同餐”“千店同倡”“十百千”守护食品安全系列行动。万盛经开区探索组建外卖骑手“食安哨兵”队伍,198名骑手发挥“探头前哨”作用。
食安、心安、民安。守护食品安全只有进行时,做好食品安全工作任重道远。下一步,重庆将严格遵循“四个最严”要求,围绕“食安中国”建设,聚力打造“食安重庆”,推动责任全覆盖、监管全链条、主体全参与、风险全受控,严守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全力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市食药安办
切实抓好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
近日,《重庆市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若干措施》正式印发。《若干措施》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改革创新,提出8个方面20条措施,明确到2027年,重大及以上食品安全事故、严重不良影响事件“零发生”,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逐年提升。
《若干措施》突出制度创新,建立食用农产品、食品生产经营、网络食品销售新业态、进口食品等环节协同监管新机制,推进闭环管理。强化主体覆盖,将贮存、运输、寄递等环节主体全部纳入监管,实现主体全覆盖、过程全管控。加强重点整治,聚焦群众关注的校园食品、外卖餐饮、网络销售食品等热点问题,突出监管重点,提高监管效能。深化数智赋能,推进数据共享、多跨协同,建立食品安全高质量数据集,打造“AI+”综合场景,探索重点领域智能体建设。
下一步,市食药安办将牵头抓好《若干措施》的贯彻落实,实现食品安全全链条、各环节监管的有机衔接,各方责任的全面落实,真正让好制度好措施发挥好作用、实现好效果,切实守牢食品安全底线。
市卫生健康委
让广大群众共享饮食健康和美味
今年以来,市卫生健康委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积极营造更放心、更满意的食品安全环境,让广大群众共享饮食健康和美味。
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强化地方标准管理,彰显重庆地域特色,全市现行有效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共18项,逐步涵盖本地特色食品。逐步优化“渝快办”平台中“食品企业标准备案”事项,实现企业标准备案“全程网办、零跑腿”,大幅压缩备案时限,今年以来,全市共备案食品企业标准1461项,较去年同期增长27%。
聚焦“防风险”,筑牢监测预警防线。依托数字重庆建设“1361”整体框架,谋划打造“社会·渝悦·疫智防控”应用平台,在全国首创“一次对接、一直使用”的医防协同智能监测模式。该模式打破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的数据壁垒,覆盖全市近400家监测医疗机构,将食源性疾病监测与传染病、慢性病监测纳入“多病共防”体系,实现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实时采集、自动分析、智能预警”。
市农业农村委
守好“菜篮子”第一道关
源头管控是建立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追溯体系的关键环节。为了守好“菜篮子”第一道关,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深入推进“三品一标”建设,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7个、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2个、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3个,面积140万亩。创建全国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70个,全国蜂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种草养牛技术示范基地1个。
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把常规药物超标纳入执法范围,会同公安部门查办一批行刑衔接、拘留处罚案件,形成有力震慑。今年以来,全市共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975次,检查主体822户,查办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62起,罚没19.29万元。
推进追溯管理和信用监管,全市注册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的生产经营主体达8403家,实现100%纳入追溯管理;对17614家生产主体建立信用监管分级体系,开展信用动态评级。
市市场监管局
数字赋能食品安全监管
市市场监管局积极建设“渝食安”全链条智管综合场景应用,取得初步成效。
以“数字赋能”让风险防控更加精准。建立食品生产经营环节风险隐患分级标准,对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风险隐患分级分类闭环处置,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
以“算法模型”让隐患治理更加高效。通过前端物联感知、视频监控,后端算法支撑、AI赋能,提升了食品生产经营过程违规行为的识别、预警、处置能力,主动预警有害生物、吸烟、未戴帽子等10余种违规行为。目前,全市已推广建设“阳光工厂”1000余家、“数字商超”65家、“阳光厨房”4万余家。同时,通过“重点食品溯源”应用对猪肉、火锅底料等重点品类开展溯源试点,初步实现来源可追、去向可查。
以“融跨贯通”让协同联动更加便捷。深化“渝食安”数字化应用实战实效,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公安、卫生健康、海关等多个部门,依托“三级治理中心”实现数据共享、任务协同,食品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大幅提升,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协作机制更加健全。
重庆海关
健全完善进口食品监管机制
重庆海关立足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定位,全力筑牢进出口食品安全防线。健全完善“事前事中事后”进口食品监管机制,严格做到事前严控源头,对输华食品的输出国及其生产企业开展准入评估及注册管理;事中严管过程,依托智慧海关建设,通过智能化风险分析、电子审单等方式对进口食品实施科学高效监管;事后严查严处,开展高风险产品进口企业核查,对不合格产品坚决依法处置。
今年1-6月,重庆海关保障进口肉类、水产品等各类食品有效供给,累计进口19.8万吨,15.7亿元人民币;查获5批次不合格进口食品,已严格作退运或销毁处置;同时,保持打击食品走私高压态势,立案侦办涉税食品走私案件3起。
市教委
用心用情守护学生“盘中餐”
为让每个孩子“吃得放心、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全市教育系统以超常规举措深入推进“校园餐”专项整治,持续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
坚持改革突破,创新实施中小学食堂“三同三公开”,推动“校园餐”由宏观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由传统管理向数字赋能转变,学生菜品质量、份量得到改善,师生家长满意度显著提升。
突出常态长效,建立责任督学、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常态化督查和学校自查、区县核查、市级抽查“2+3”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机制;引入色标管理、4D、5常、6T等管理制度,提升食堂管理水平;优化“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迭代升级食材贮存、加工、留样等关键环节智慧管理。
强化多方监督,将师生共餐、“互联网+明厨亮灶+AI识别”、“三防”设施、消毒、食品留样、食品加工等8项指标作为责任督学每月进校摸排的重点内容;聘请学生家长担任食堂从业人员,让群众全程参与、深度监督。
市公安局
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
今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持续保持对食品安全犯罪的高压打击力度,共侦破食品安全领域刑事案件110余起,1起案件入选全国典型案例,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的工作质效稳步凸显。
坚决守护百姓餐桌安全。紧盯家常所需、日常所食,针对百姓关注度高、畅销热销领域的犯罪开展集中攻坚破案,相继侦破了一批涉及假劣肉制品、校园餐、调味料、酒水饮料等危害群众身体健康、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案件。
重拳打击食品源头犯罪。坚持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工作理念,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制售假劣农资、危害农产品种植养殖的源头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深化农资打假“田间警务”。
强化知识产权刑事保护。持续加大对各类食品企业知识产权的刑事保护力度,连续多年破获制售假冒我市知名品牌食品的案件,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市场份额,获得了企业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罗晶 刘玉珮 马菱涔 图片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