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巫山县巫峡黄岩窝危岩,208地质队驻守地质工程师王恒通过绳降悬挂在崖壁上,调查黄岩窝危岩裂缝延伸情况(摄于2017年8月9日)。(208地质队供图) |
 |
9月22日,巫山县大溪乡垮岩子危岩,驻守地质工程师陈隆刚(右)、程著(中)和阳建涛(左),用全站仪测量危岩体边界。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
 |
9月22日,几位驻守地质工程师行走在陡斜又打滑的岩石上。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
 |
精彩视频 扫一扫 就看到 |
听着雨声,56岁的杜春兰又失眠了。
9月20日、21日连续两天降雨,让老地质人杜春兰放心不下——长江巫峡两岸山高坡陡,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怎么样,会不会恶化?
膝盖和脚踝的旧伤又隐隐作痛,9月22日一早,杜春兰赶到医院打了一针封闭,便坐上重庆主城开往巫山的高铁列车。
长江巫峡是重庆地灾高发易发地区之一,35处危岩崩塌带威胁着航道和群众安全。208地质队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一院党支部就建在这千米绝壁之巅,被称为“悬崖上的党支部”。杜春兰便是其中一名党员。
“悬崖上的党支部”成立于1998年,20多年来,先后有60多名党员奋战在三峡库区,成功预警各类灾情60余次,处置险情千余次,保障了长江航道安全,避免了数千人员伤亡。
三峡绝壁上的“蜘蛛人”
9月22日中午,汽车在大山里穿梭,70分钟后停在长江北岸一处半山腰上。
“危岩就在江边,前面没有路,大家小心点。”驻守地质工程师、党员陈隆刚下了车,扛起设备就往草丛里钻。杜春兰紧随其后。
荒草荆棘,划得皮肤生疼。山路刚开始比较平缓,渐渐地变得陡峭起来,有些地方坡度超过60度,尖利的岩石让人无处落脚。望着脚下700米处滚滚的江水,记者走得胆战心惊。
然而,对地质队员们来说,这已经算是“坦途”。
长江三峡,壁立千仞,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米—1500米。很多地方无法落脚,绳子便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
“龚家坊至独龙一带共有17个不稳定斜坡,几乎垂直于江面。幸好那里植被好,有很多大树。”陈隆刚指着远处的巫峡口说,每天早上,他们带着干粮先坐船到山脚,从斜面爬到山顶,再用绳子绑在树上,一点一点向下移动,进行现场勘测。
有一次,他们带的午餐是自热饭,但一整天下来,找不到一块可以放自热饭的平地,最后又把它背了回来。
“遇到这种艰苦的外业,陈隆刚总是冲在前面。”驻守地质工程师蒲文说,绵延3.9公里的山体,陈隆刚用绳子吊了40多天,才终于摸清了地质状况。
三峡两岸,还有许多没有树的陡峭崖壁,只有会专业单绳技术的人才能前往。为了掌握这项技术,208地质队技术骨干、党员王恒主动报名到重庆市洞穴探测协会参加培训。
“第一次绳降是2017年7月在黄岩窝危岩,当时江风很大,人吊在空中晃得厉害,心里非常害怕。”王恒回忆,在距离江面100多米时,绳包不慎掉落,瞬间就被江水吞没,他顿时惊出一身冷汗。
除了风大,还不时有碎石掉落在安全帽上,让王恒眼冒金星,几乎抓不稳绳索。“当时心想,回去之后再也不来了。但睡一觉起来又去了,地质条件没摸清楚,我放心不下。”
常年野外作业,队员们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危险和艰辛。杜春兰膝盖、脚踝、腰部有旧伤,小腿上还有几处显眼的疤痕。有一次勘查现场时,山里雾特别大,杜春兰一脚踩空滚落下去,树桩插进小腿,顿时血流如注。
中暑不可避免。有一年酷暑,杜春兰勘查时中暑加皮肤过敏,到乡村诊所输液时短暂休克,醒来后又回到现场继续工作。
遇到野猪、毒蛇、马蜂也是常事。“第一次被马蜂蜇了,回去洗了个热水澡,结果脑袋肿成‘猪头’。”陈隆刚打趣地说。驻守地质工程师、党员谢金有经验,每次遇到马蜂立即钻到草丛里不动,如果被蜇一两个包,回到驻地擦点酒精就行;如果被蜇了好几处,再去医院。
最让人揪心的是雨天,尤其是夏季大暴雨,地灾高发。每当这时,其他人往屋里躲,地质队员却本能地往外冲。
208地质队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一院(以下简称研究一院)副院长、党员熊超曾经一天跑了13个地灾隐患点。有一次为了尽快到达现场,他在暴雨中狂奔,踩着漫过小腿的积水,险些掉进被冲走井盖的窨井。
“在我们支部,每一个党员都是一面旗帜。”杜春兰说。
208地质队,是全市地矿系统中最早进入三峡库区开展地灾防治工作的队伍,1998年就相继对巫山、巫溪等16个区县开展了汛期地质灾害检查和调查,并在巫山设立了党支部,有党员20多名。
从“一开始想跑”到申请入党
其实,他们并非一开始就无所畏惧。
“到巫山后,我第一个念头就是想跑。”党支部副书记兼研究一院副院长李元春回忆,2009年,他大学毕业来到208地质队,原以为是穿衬衫打领带坐办公室,没想到被安排到巫山参与望霞危岩现场勘查。
“这个工作太苦了,十几个人挤在山上两间土墙房子里,里面住女生,外面住男生,中间用包谷秆隔开。没地方洗澡,煮饭用山里的浑水。白天出去勘查一天,全身稀泥,又脏又臭。”李元春说。
一天傍晚,李元春回到驻地,坐在院坝的小板凳上休息。还没坐稳,震耳欲聋的轰隆声传来,危岩崩塌了!李元春刚起身,一根断裂的电线擦着后脑勺飞过。巨大的岩体变形,压断了房顶上的电线。
“我当时脚都吓软了。”李元春说。但他第一个念头是:“幸好乡亲们早就疏散了!”
这一刻,他突然明白:地灾威胁乡亲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挡在乡亲们和地灾之间的,正是自己和同事们。他开始重新审视这个职业。
之后,李元春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15年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现在我得了‘职业病’,别人出门旅游是看山水风光,我却是先看岩体有没有变形。”正是缘于这份责任感,2017年10月8日,李元春和同事途经巫溪时,发现山上在掉石头,判断马上会有山体滑坡,于是冒着生命危险拦下过往车辆和行人。他和同事登上同年12月的“中国好人榜”。
今年26岁的程著,是队伍里最年轻的队员,也是一名党员。
程著是新疆人,2024年研究生毕业后到208地质队工作。他负责地质测量,用全站仪、无人机等设备定位危岩,并测量其边界。刚参加工作,他就在巫山、巫溪等地来回跑。每个月去一次巫峡岸边的黄岩窝危岩,攀登上百米的垂直脚手架进行测量。
每次和父母视频通话,程著都支支吾吾,不愿父母担心。千里之外的父母却不放心儿子。2024年夏天,他们专程参加了一个三峡旅行团,到巫峡看儿子的工作环境。路过黄岩窝危岩,看到峭壁上高悬的脚手架,程著的母亲当场落泪,回家后又大哭一场。
为什么坚持在这里,到大城市找个工作不好吗?记者问程著。程著划开手机,给记者看了一张照片:水泥地上有一条裂缝,上面装有一个裂缝仪。
这是今年初程著在现场测量时发现的一条裂缝,位于巫溪县一户村民的院坝上。每周,程著都要根据裂缝仪的智能监测数据写一份周报。一旦发现裂缝剧烈变化,他就会通知这户村民赶紧撤离。
“小程工程师,我们听你的,你喊我们跑,我们就跑!”安装裂缝仪时,村民对程著这样说。
那一瞬间,程著感受到自己担负着一户人的安全,自己和同事的工作更能守护千百户人的安全。“这份工作苦是苦,但意义非同寻常。”程著说。
自主研究攻克多个科技难题
208地质队技术骨干、党员杨长明恐高,虽然他不怕苦不怕累,但却当不了“蜘蛛人”。
为了弥补缺憾,杨长明发起科技攻关,白天跑现场,晚上在学术网站上看文献。他发现,一种文物修复领域的新技术——贴近摄影,很适合用来调查危岩。
这种技术通过高清拍摄和软件处理,可把实物真实地“复制”为数字化的三维模型。这样一来,地质队员不用当“蜘蛛人”,也能把现场看得一清二楚。
2021年,研究一院正好启动笔架山危岩调查项目。笔架山危岩矗立在长江巫峡段,是一个“庞然大物”,调查范围超过4平方公里,延展距离超过3公里,现场勘查十分危险。
杨长明认真研读论文后,决定尝试用无人机贴近拍摄。一连数月,他每天带着无人机和十几块备用电池进山。
贴近摄影对照片的角度、清晰度要求很高,无人机摄影需要在一致的光线、角度等条件下,才能拍摄出符合需求的照片。而巫峡风大,无人机极易撞机、坠机。在这个过程中,杨长明拍到的“废片”有近千张,损失了3台无人机。
经过两年摸索,杨长明终于掌握了适合地灾的贴近摄影技术。
记者在杨长明的电脑上看到——巨大的笔架山危岩,可以缩小如“盆景”,进行360度转动;还可以放大表面,危岩上每一条细微的裂缝都看得一清二楚,每一根藤蔓的根须都分毫毕现。如今,这一技术已在市地矿局全局推广。
近年来,支部带领科研团队,一直在探索防灾、勘测新技术。
“2021年之前,我们主要用三维倾斜摄影技术,这也是该技术首次应用在危岩治理上。”王恒告诉记者,在此基础上,杨长明成功应用和推广了三维贴近摄影技术。
此外,他们还运用INSAR(干涉式合成孔径雷达),为巫峡两岸做“体检”,提前识别早期地灾隐患点;通过LiDAR(激光雷达)技术,让无人机在空中“透视”被树木遮住的地面,精确测量距离;通过升级深部位移监测技术,摸清危岩的“体内变化”;通过360全景技术,对危岩滑坡等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监测。
如今,在科技助力下,这支队伍对库区上百个地灾隐患点位实现实时监控。
记者在巫峡两岸看到一根根黄色的立柱,这是智能监测设备的信号发射系统。通过卫星通信、5G、物联网等技术,安装在地灾隐患点上的智能监测设备一旦检测到变形、震动等,能立刻把预警信息发到驻守地质工程师的手机上。
截至目前,“悬崖上的党支部”已出版专著2部,获得11项发明专利,70多篇论文刊登在权威期刊上。
20多年来,党支部还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我市地矿系统的骨干。
“80后”党员张枝华,长期奋战在全市地灾预警救治一线,参与重特大地灾应急调查、抢险救灾十余次,所带团队成功预警地灾20多起,避免人员伤亡3000余人,是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军人才”。
党员余姝是地灾驻守一线不多见的女工程师。如今,她不仅是市地矿集团副总工程师,还是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
党员蒲磊曾获川渝地质灾害调查劳动和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个人一等奖,中国地质协会野外优秀青年“金罗盘”奖,现任208地质队遥感与监测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27岁的驻守地质工程师阳建涛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现在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希望像他们一样,将‘悬崖上的党支部’精神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