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74岁的汪付合翻开账本,记录下当日收支。这样的动作,他重复了50年。
半个世纪,18000多个日夜,从“蓝布一尺0.45元”到“买奶粉3.20元”,从煤油账目到电费记录,从步行出村到汽车出行——账本的纸张早已泛黄,字间的记忆却愈加清晰。看似琐碎的柴米油盐记录,恰如一部用墨痕勾勒的“微缩历史”,刻画着一个普通家庭的奋斗历程,也折射出一个国家的沧桑巨变。
账本是有温度的。它清晰记得1976年,“修一天涵洞才挣3分钱”“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它也记得改革开放后,“家里添置了全村第一台缝纫机”。每一笔账目背后,都是升腾的人间烟火——那是夫妻俩节衣缩食的过往,是给孩子买下全村第一辆山地变速自行车的喜悦,也是儿子成为大学生时的骄傲。
数字从来不只是数字。它是时代投射在普通人身上的光影: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普及,让原庞家村八组走出13名大学生;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减轻了农村个人医疗费用的负担;农村电网改造后,汪付合家的电费降到每度0.57元……国家的宏大叙事,被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数字,记在账本上,记在生活里,记在人们心头。
账本是有力量的。那泛黄的纸页,承载的何止是家庭变化,更是鲜活的民生档案。这份力量,来源于它的真实与完整。50年如一日的坚持,让30册账本超越了家庭记录的工具意义,成为测量时代向前、生活向好的标尺。它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我们:国家的每一次进步,都会转化为账本上越来越好的数字,转化为老百姓越来越好的日子。
数字从来不只是数字。账本为镜,映照家国命运;时光为证,诉说时代变迁。当汪付合记下第一笔0.23元支出时,谁能想到2024年,这个家庭的银行存款能达到7.5万元?账本虽小,民生为大。时代的大江大河,最终都汇入每个家庭的细水长流中;国家的蓬勃发展,最终都变成账本里节节攀升的数字。账本里一点一滴的改善,正是丈量发展最精准、最温暖的刻度。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记账是为了省出明天;在衣食无忧的今天,记账是为了拥抱未来。正是这种于一粥一饭间念来之不易、于一砖一瓦处思艰苦奋斗的精神,让无数个如汪付合般的家庭,用奋斗改变了命运,也改变了中国的模样。这是汪付合的独家记忆,也是中国人的集体共鸣。
一笔一画,刻印时代。每一笔收支都是社会发展的注脚,每一页翻动都是美好生活的召唤。如今,汪付合的账本还在继续写着,它记录的不仅是一个家庭对未来的热切期望,更是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真实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