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件民生关切事 洞见社区大能量山城共谋“车联未来”构建完善超大城市现代化警务机制一江文脉贯古今 长风浩荡启新篇“走进美丽新疆”全国省级媒体采风活动启动连续四年领跑全市的奥秘政务简报第十七届“重庆·台湾周”开幕
第0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两件民生关切事 洞见社区大能量
山城共谋“车联未来”
构建完善超大城市现代化警务机制
一江文脉贯古今 长风浩荡启新篇
“走进美丽新疆”全国省级媒体采风活动启动
连续四年领跑全市的奥秘
政务简报
第十七届“重庆·台湾周”开幕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9 月 1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江文脉贯古今 长风浩荡启新篇

  (上接1版)

  江河万古,文脉千秋。长江文明以其浩荡磅礴的生命力,见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深刻昭示着中华文明的根脉深长与气象恢宏。

  我们重视长江文明,就是要汲取历史智慧,激发文化创新活力,让长江文明的光芒照亮前行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古今交融

  推动活化利用,赋能城市发展

  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其背后,是不同文明创造活力的竞争。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长江文化底蕴深厚,需要与时俱进地再深入、再挖掘、再研读。为此,重庆于2023年举办了首届长江文明论坛。2024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长江文明论坛升级为常设性省部级论坛,并由此成为长江流域文明(文化)类唯一省部级论坛。

  前两届论坛,与会专家紧扣“长江文化传承发展”“长江文化建设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主题,进行主旨演讲,相关成果汇集成了《长江文明论坛文集》。其中,关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长江题材文艺精品创作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已转化为重要政策举措。

  更为重要的是,以论坛举办为契机,我市扎实推进长江遗产保护、长江文化挖掘、文旅深度融合、区域协调联动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研究阐释成果丰硕——

  近年来,我市系统梳理长江(重庆段)文化脉络,提炼文化主题28个,遴选文化标识69个;大力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中的“巴蜀文明进程研究”“蜀道考古研究”,实施涪陵小田溪墓群、九龙坡冬笋坝遗址等考古研究项目;修复三峡出土文物2400余件(套);完成15部三峡考古报告的编写出版,为进一步讲好长江故事提供了更多考古实证。

  传承利用亮点纷呈——

  近年来,我市深入挖掘长江文化内涵,推动长江文化活态传承。如,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采用“无压容器”技术,实现水下原址保护,被誉为“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的水下遗址博物馆”。该馆不断拓展展陈内容和形式,每年吸引中外游客超20万人次。

  磐石城考古遗址公园是三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重庆)第一批重点项目,也是展示长江文化的重要窗口。该公园的建设以磐石城遗址为主体,延伸科研、教育、游展等功能,配套打造多种业态。整个项目全部建成投用后,预计年游客接待量可达60万人次。

  区域协作协同共进——

  重庆与四川、湖北在规划编制、项目策划、文旅融合、宣传推广等领域深度合作,致力于打造跨区域协作共建的典范。如,与湖北签署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备忘录,合力建设国内首个跨省市、跨区域、一园多点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与四川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完成石窟寺考古调查146处,采集龛窟图版及数据近4500个;实施三星堆遗址、皇华城遗址等重点考古发掘工程,累计实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905个。

  交流互鉴

  深化文明理解,启迪共同发展

  历史昭示我们,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文明的交流互鉴。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在时间轴上,要处理好古代与当代、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在空间轴上,要处理好自身与他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集中体现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长江文明,是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形成“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的重要载体。

  本届长江文明论坛的召开,既是行动实践,也是价值追求。

  破解“古今中西之争”,要坚定文化自信和巩固文化主体性。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文化自信,就不能处理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长江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以论坛形式,进一步讲好重庆故事、长江故事,可进一步彰显长江文化的魅力、提升长江文化的价值、增强长江文化的影响力,有利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和巩固文化主体性。

  破解“古今中西之争”,要守正创新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脉贯通,斯文在兹。以论坛形式凝聚共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实现长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衔接,使长江文化的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激活其生命力。

  破解“古今中西之争”,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载体。

  多姿多彩的长江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滋养,也是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本届论坛不仅邀请了众多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还邀请了来自英国、巴西、埃及、巴基斯坦等国研究世界大河文明的专家学者。

  他们将围绕长江文明保护传承、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世界大河文明交流互鉴等主题进行演讲交流,进一步提升中华文明、长江文明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促进大河文明共同进步,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根基。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千载文脉在长江奔涌中延续,万里对话在论坛交流中升温。以长江文化阐扬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的壮阔历史进程,让长江文化奔腾流向世界每个角落,恢宏灿烂的长江文明,必将在世界文明的海洋里熠熠生辉!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