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涌动着历史性变革;新重庆,在改革创新中奋进。
党的二十大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在市委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聚焦市委中心大局,围绕服务保障国家战略、高质量发展和民生福祉,以改革破题、用创新开路,系统谋划变革重塑,从立法、监督、代表工作、改革创新与自身建设等方面,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打造“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人大工作标志性成果,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和发展胜势,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贡献人大力量。
保障高质量发展
提升立法质量开展创制性立法
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推动高质量发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出台创制性立法建议项目清单;推动区县基层立法联系点全覆盖……本届以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为破解电动自行车充换电安全隐患,今年3月,市人大常委会出台《重庆市电动自行车充换电设施安全管理规定》。这件立法项目,是重庆创新立法实践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创制性立法工作,出台创制性立法建议项目清单,着力打造立法标志性成果——去年通过了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条例等5件创制性法规;今年上半年通过了开发区条例、助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等3件法规。
实现高质量地方立法,要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市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了重庆市地方立法条例,进一步完善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相衔接、相统一的制度机制。持续深化重要法规“双组长”推进、立法专班起草、专家深度参与立法等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智慧立法”新模式,将法规立项、起草、调研、论证、审议、公布、备案、评估、清理、执法检查结果运用等环节纳入全流程闭环管理。今年5月,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审议通过《重庆市地方立法质量指引》,在全国范围内率先为地方性法规质量设定可量化、可操作的具体规范。
基层立法联系点,一头连着立法机关,一头连着基层群众。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扎实推进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持续发挥其立法“前哨站”、民意“直通车”作用。去年,在继续支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沙坪坝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基础上,又新增西南政法大学、涪陵高新区2个“国字号”立法联系点。新增30个市级基层立法联系点,实现区县全覆盖。推动基层立法联系点扩面提质,出台工作办法、建设指引等,为规范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和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聚焦改革所需人民关切
突出精准性做实人大监督
今年智博会上,重庆中科摇橹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汽车AI视觉质检全流程解决方案”,可在30秒内完成一台整车上万个零部件检测。专注于智能视觉技术研发与应用的中科摇橹船,已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目前,重庆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1家。
成绩背后,离不开人大监督的推动。2024年9月,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专题询问市政府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8位常委会组成人员针对关键问题发问。这是本届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开展专题询问。
专题询问重点在“问”、关键在“答”。市政府结合推进制造强市建设的部署要求,制定整改清单,成效显著: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天工焕新”行动,新建数字化车间138个、智能工厂39个,培育未来工厂23个、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7个,实现全球“灯塔工厂”零的突破,两化融合指数等3项指标均居西部第一……
2023年以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大场景”中找准人大履职切入点和发力点,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高水平对外开放等重大战略重大任务落地落实,依法履职尽责,展现人大担当。
改革发展所需,人民关切所系,是人大监督的重点。本届以来,市人大常委会聚焦产业升级堵点、深化改革卡点、社会治理盲点、群众关心热点开展监督,突出监督精准性,让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监督更有力量、更有质量、更有能量。
近年来,重庆犬只数量增多,犬只伤人、犬吠扰民等问题凸显。为推动问题解决,市人大常委会在2023年6月通过《重庆市养犬管理条例》,同年12月对条例实施情况启动执法检查。在人大监督推动下,我市全面摸排犬只底数,各区县通过不同方式设立犬只留检场所。市公安局建立处置犬吠扰民警情“三必”机制,让监督有力有效。
注重监督实效,市人大常委会构建监督全链条闭环机制,探索发挥人大专委会职能作用开展专项监督,围绕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梳理12个监督方向,“一事一策”开展嵌入式监督。
创新各类平台载体
全面激发代表履职活力
今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积极探索代表建议“集中会办”机制,推动代表建议从解决“一件事”向解决“一类事”转变。这是市六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围绕建设人民当家作主市域实践新范例,积极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探索和实践创新的缩影。
2023年,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区县乡镇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决定,就民意征集、审议票决、监督评议等作出规定,制度化规范化推进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工作。至2024年底,全市38个区县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实现全覆盖,770个乡镇票决出6000余件、221个街道票选出1500余件民生实事项目。
持续深化基层人大会议制度改革,全市38个区县人大全面实施区县人大“年中会议制”,247个街道实施议事代表会议制度,598个乡镇人大实施“季会制”。此外,根据安排,2025年底前,重庆集成式标志性巴渝实践站数量将增至15个以上;2027年底前,累计建成38个以上集成式标志性巴渝实践站,将实现全市区县全覆盖。
2024年7月,市人大常委会启动代表建议“内容高质量、办理高质量”改革,通过数字赋能实现代表建议办理提速增效。“人大代表全渝通”应用中的“代表议案建议场景”依托“渝快政”,重塑流程、构建闭环、统一指标,显著提升代表议案建议工作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市人大代表见面沟通率提高35个百分点,建议办理满意率达97.2%。
代表建议是否真正落实,取决于高效办理,更取决于持续监督。为此,我市持续完善代表建议办理监督机制,对办理临期、超期的情形及时发出提示,确保承办单位及时掌握情况。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还建立承诺事项情况年度工作台账,对滞后的承办单位提醒督促。通过改革措施推进落实和数字场景推广应用,建议办理工作更规范、成效更明显。
全面深化改革强化自身建设
推动人大工作提质增效
乡镇街道工作直面基层,印发的规范性文件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社会秩序和百姓权益。
去年,市委深改委民主与法制领域改革专项小组将“探索创新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机制”列为当年加快实施的改革项目。市人大常委会推动全市乡镇街道备案审查工作“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打通,“双报备”区县的乡镇政府规范性文件电子报备和入库展示率达100%。
作为专项小组的牵头单位,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谋划、专题研究、高位推进改革项目,纵深推进完善人大预算审查监督机制、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创新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等多项改革。
为破解直辖市中级法院、检察分院缺少对应同级人大监督难题,市人大常委会积极谋划推进改革,重点从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主任会议、市人大监察司法委三个层面对相关法院检察院报告工作的方式进行构建和完善。目前,市人大常委会已经制定4项制度规范。
2024年以来,我市实施“深化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集成式、标志性改革项目,市人大常委会出台有关决定,形成涵盖改革、立法、监督等5个方面33项重点工作项目的任务明细表打表推进。巴渝实践站正是该项改革任务落实取得的集成式标志性成果,目前已建成11个市级巴渝实践站,系统集成了各类基层民主平台功能。
立足人大职能职责,谋深谋实谋细举措,推动人大工作持续提质增效,市人大机关干事创业氛围浓厚。2024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谋划推动市人大工作全面落实885工作体系改革,通过建章立制,构建可比较、可操作、可上线运行的指标体系。工作机制试运行以来,各专工委谋改革、抓工作、促发展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今年又对工作机制迭代升级。当前,市人大各专工委正以实干为先、实绩说话、实效交卷,在履职赛道上赛马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