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长江师范学院校园风貌 |
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转型进程中,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符合应用型高校建设条件的师资队伍,是成功实现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关键。
长江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具有优良师范传统、鲜明应用特色的本科院校,坚持“师范性、应用型、地方性、开放性”办学定位,紧紧围绕建设“应用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的任务目标,系统推进师资能力转型和结构优化,为建成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筑牢人才根基,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硬支撑”。
系统布局
“双能”引领 构建教师发展新生态
在推进应用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的进程中,长江师范学院始终将教师能力提升作为核心动力,持续实施“人才提升工程”,并以“双能”导向重塑教师成长路径,加速“双师双能型”教师成长。
学校打出政策“组合拳”,从制度体系、培育渠道、考核评价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先后出台《“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制度》等制度文件,依托校内外培养基地,出台“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条件,大力推动教师向“双师双能型”转变。五年来累计聘任兼职教师近400名,选派近200名教师参加专业实践锻炼和重庆市“双千双师计划”,“双师双能型”及具有工程、行业背景教师500余人,约占教师总数的41%。
为进一步推动教育与实践融合,学校扎实推进“百名教师进中小学、百名骨干进企业、百名工程师进课堂”,通过顶岗实践、项目合作、外聘兼课等形式,以脱产或在职方式支持教师深入一线实践。三年来,校企共建课程69门,教师指导学生荣获省级以上竞赛奖项134项,有效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
强化教师能力提升的同时,学校也以机制创新释放人才活力。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从科研院所、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聘任一线专家、技术能手来校任教。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实施分类评价,坚决破除“五唯”倾向,注重实绩贡献,引导教师潜心育人。学校建立科学的职称评价体系有效地激发队伍活力,相关改革案例被《2019年重庆教育发展报告》收录,并获首批重庆市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三等奖。
立足地方
强化服务 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推进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关键要增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的能力。
长江师范学院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积极探索“校聘企用”机制,出台《高层次人才校聘企用管理办法》,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与涪陵区委、区政府共同打造校地合作新路径。
学校与涪陵区委、区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建立“政府搭台、校企主导”的四方协同引才模式。通过创设“双聘人才”“共用人才”“柔聘人才”三类岗位,实现人才在校企间的互通流动。明确科研成果与知识产权归属,保障各方权益。校政企三方协同推动人才资源双向渗透,联合引进“双聘人才”,精心选派科研骨干进驻企业攻关技术瓶颈,并引进企业专家反哺教学。
借助该机制,学校与企业联合攻克多项“卡脖子”技术,共建产业技术联盟,实现超百亿产业效益,显著提升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
杜春雷教授团队研发的“页岩气分布式传感系统”实现管道泄漏实时精准定位;刘义华教授团队全面结束西南地区3月下旬至4月上旬无鲜嫩榨菜上市和1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不能种植榨菜的历史;王宝珍教授团队,开发了智慧化工园区预警预报平台、智慧河长信息平台、页岩气开采区地天空一体化环境遥感监测与应用服务示范平台。此外,教师团队还解决了尼龙66中间体己二腈生产等技术难题6个,为企业新增产值超100亿元。研发连续面形微光学芯片,在国产旗舰智能手机、智能网联汽车抬头显示中规模化应用,为企业产生效益超8亿元。
截至目前,教师团队攻克页岩气监测、榨菜育种、光学芯片等技术难题近50项,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近200项,参与多项地方重大规划编制,显著提升学校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力。
汇聚英才
赋能育人 成果涌现彰显师资实力
学校始终将应用型师资建设作为人才强校战略的核心,目前已打造出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教学与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现有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重庆英才、产业领军人才等16人,重庆市学术技术(产业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2人,重庆巴渝学者51人,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省部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累计达百余人次。教师队伍荣获全国优秀教师、重庆市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新支持计划、博士后科研项目特别资助等近百项重要奖项与荣誉。
依托雄厚师资基础,学校成立长江科创学院,开设“慧谷湖科创实验班”,构建“学科交叉、项目驱动、产学协同”的新型培养机制,深入推进“产学研用创”融合,显著提升学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创业素养,形成“以师强教、以教促创”的育人良性循环。
科创人才培养成效初显,实验班学生展现优异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多次在重大赛事中斩获荣誉,包括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市银奖、全国建筑机器人大赛最佳设计奖等。相关改革实践获立项为重庆市重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师生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共同参与科研项目8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45项、软件著作权2项。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积极推动科研反哺教学,鼓励教师将前沿成果和实践案例融入课程建设与教材编写,已累计开发基于科研成果的校本选修课程17门,出版教材及案例库35部(个),实现教学与科研双向赋能、协同共进。
展望未来,学校将持续推进应用型教师队伍的高水平发展,不仅为区域产业创新输送大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更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实践范例与创新力量。
曹长雷 徐军妮 石晨曦 图片由长江师范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