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打造健康有序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以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文化领域治理能力
第011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编者按
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
打造健康有序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
以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文化领域治理能力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9 月 0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

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

朱旭森

  7月25日,开州区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草木葱郁,蓝天、碧水、城市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宜居画卷。特约摄影 王晓宇/视觉重庆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第十章强调,“要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生态文化”。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全面推进生态文化融入生产生活,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和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

  进一步深化生态文化研究传承

  加强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深入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阐释工作,结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就,支持高校、智库和文化单位等系统开展生态文化理论和实践研究,阐明生态文化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与融通研究,加强对“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等的学理化体系化研究阐释,深刻理解和把握其中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蕴,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所蕴含的价值导向与治理逻辑,培育弘扬生态文化理念,为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提供精神力量和文化条件。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华民族历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孕育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念。儒家要求“与天地参”,追求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道德境界;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认为只有顺应崇尚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也生动体现在绘画、陶器、戏曲、园林等众多艺术形式之中,充分展现了古人对于自然之美、自然之韵、自然之情、自然之作的独特审美情趣,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要深度挖掘和创新发展独具特色的巴渝地域文化,整理蕴藏在典籍史志、民俗习惯、人文典故、传统生产技艺中的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智慧和生态文化历史价值的挖掘、保护和传承,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传播推广

  持续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入脑入心。要持续做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讲工作,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尤其是抓好青少年这个重点人群,利用课堂主渠道讲好生态文明“大思政课”,依托全国生态日、世界环境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宣传展示活动。加快推动生态文明主流舆论新闻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的迭代升级,以主流媒体为依托,优化整合各类移动终端,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产品,扩大传播影响力。更好推动生态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积极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理念,培育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生态道德观和绿色发展观,增强全社会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价值观念的认同感,激励人们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生态文艺创作。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以人民为中心,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深入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的生动实践,积极开展生态文艺采风创作,推出更多体现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精髓、反映当代审美追求和价值观念的优秀生态文艺作品,通过文艺作品和人文故事,生动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文艺作品征集展演展播,打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态文化品牌活动,探索制作生态文明有关纪录片和微短剧,推出一批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网络动漫等新兴文艺作品,吸引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文明主题文艺创作,营造浓厚的生态文化宣传氛围。推动生态文化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导梁平木版年画、蜀绣、夏布织造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创作生态主题特色文化产品。

  打造生态文化阵地。充分利用各类博物馆、规划展览馆、科技馆、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以及具有生态文明教育功能的科研院所等,支持相关场所结合地域特色和优势增强生态文化展示、体验、教育等服务功能,进一步推动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支持建设青少年生态文明实践场馆、生态环境科普基地、“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等,举办知识讲座、科普课程、研学体验等生态文化活动,打造一批集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科普推广和文化实践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新场地。依托社区、商圈、公园等人员密集区域,拓展“青山书角”覆盖面,并运用AR、VR和全息投影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公众提供更丰富的生态文化体验空间。

  推动生态文化出海。充分利用重庆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区位优势,用好长江文明论坛等国际文化学术交流平台,讲好重庆在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等方面的生动故事,努力打造向世界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窗口。积极参与和推动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国际交流合作,聚焦气候变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等重点领域,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绿色发展提供方案借鉴、贡献重庆智慧。

  进一步推动生态文化转化利用

  倡导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始终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严守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最后一道关口,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作为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积极探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新路子,促进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经济财富转变,努力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持续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引导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推行绿色办公和大型活动碳中和,推动企业加快向绿色生产方式转型,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和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加快发展“生态文化+”产业。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探索构建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生态文化+”产业体系,积极探索其培育发展路径和政策支持体系。推动生态文化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生态工业发展,推进旅游业绿色发展。促进生态文化与旅游、影视、出版、服务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依托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生态旅游”“生态农产品”等区域生态文化品牌,实施品牌策略与市场推广,扩大美丽重庆生态文化消费,助推区域农业产品、工业产品、旅游产品附加增值,提升生态文化产品的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