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围绕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首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应用技术创新、国际产能合作三大领域,系统优化学院专业布局、科技创新、职教出海等三大体系,全面推动学院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精准匹配、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职教出海和渝车出海紧密绑定,为重庆加快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贡献“重工程”智慧和力量。
聚焦产业技能人才需求
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使命。学院瞄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端技能人才培养,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智能检测、智能运维等领域,通过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打造高水平实践基地等举措,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牵头组建重庆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先进动力装备产业两大市域产教联合体,创新五元协同产教融合体系,打通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精准匹配“最后一公里”。学院与赛力斯共建教育部首批“现场工程师学院”,联合比亚迪成立“中泰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将企业智能网联、电控技术的技术标准全面融入教学环节;联合华为、软通动力等龙头企业开设卓越现场工程师班,携手比亚迪、重庆青山等链主企业打造企业创新工匠班,协同赛力斯、清研理工等国家专精特新企业组建企业岗位订单班,形成“龙头企业引领、链主企业携手、专精特新协同”的分层分类人才培养矩阵。
学院联合软通动力、比亚迪、清研理工,建成集实践教学、真实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与检测工程中心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芯片封装测试工程中心两个生产性实践基地,不仅服务校内教学,更向社会开放,年均提供技能培训超3000人次。
近年来,学院育人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牵头制定机电一体化技术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等8项,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人才培养模式。近五年,学生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斩获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等赛项一等奖(金奖)25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金奖5项,毕业生就业率与用人单位满意度连续保持98%以上。
聚焦产业技术创新需求
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应用技术创新高地
科技创新是塑造发展新优势的根本动力。学院瞄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应用技术创新,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感知与控制、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关键零部件智能在线检测等领域,按照“产业需求为导向、产教融合为纽带、应用技术为主体、评价改革为抓手”的发展思路,打造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团队、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管理机制等四位一体科技创新体系。
学院系统构建“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大学科技园+技术推广中心”科创平台体系,加快打通技术创新从实验室到工程中心再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联合渝安减震、国贵汽车、清研理工、重庆理工等,攻克固态电池原位固态化界面稳定技术、智能空气悬架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难题。通过智能互联网络技术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重庆市自动驾驶车辆协同行驶高校创新研究群体等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凝聚起强大科技创新合力,紧盯企业核心技术攻关需求,成功获批重庆市高端装备齿轮传动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创新国家“两金”项目培育机制,建立“点-线-面”三位一体有组织科研培育模式,2025年学院首次成功牵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
近年,学院成功获批重庆市大学科技园、重庆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创平台,授权专利2100项,专利转化278项,转化金额281.70万元,技术服务累计到账1亿元,为合作企业新增经济效益超5.48亿元。
聚焦产业国际产能合作需求
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职教出海新路径
学院作为职教出海先锋,瞄准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产能合作,聚焦新能源汽车国际产能布局、国际物流、后市场维修服务等领域,按照“战略引领、系统布局、教随产出、校企同行、协同育人”的发展思路,紧跟我国新能源汽车国际产能布局,系统构建了覆盖东盟、中亚、非洲的职教出海体系,创新“CEC”职教出海新范式,探索“四有七共同”教随产出合作机制,打通校企同行四大合作走廊。
立足泰国,联合比亚迪、重庆青山、重庆枢纽港产业园、泰国东方技术学院等,共建中泰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中泰现代物流产业学院,累计培养泰国留学生121人,为泰国中资企业培训技术技能人才1200人次,获得重庆市2025年内陆教育开放高地建设项目支持;立足乌兹别克斯坦,牵头成立中乌职业教育联盟,联合中兴通讯、中国汽研、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交通技术学院等,布局建设中乌工程技术学院。面向非洲,建成坦桑尼亚鲁班工坊,建设中坦工程技术学院,获得重庆市2024年内陆教育开放高地建设项目支持;联合大洋电机、上海电驱动、天津商务职业学院、摩洛哥阿伊阿萨尼I应用技术学院等,共同深化摩洛哥鲁班工坊建设。
一次次扬帆行稳致远。学院建成重庆高职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首个鲁班工坊,建有13个国际合作平台,涵盖国内外近300家学校和企业,开发输出专业与课程标准144项,其中14项标准纳入合作国国民教育体系;相关成果推广应用于17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50余家单位,累计培养中外合作办学学生500余名、留学生350余名,开展技能培训超1万人次。
李佳佳 胡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