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出效率 “加”出满意公益广告
第016版:红岩周刊
上一版   
“减”出效率 “加”出满意
公益广告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9 月 0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一线观察看变化·调研报告

“减”出效率 “加”出满意
——从基层一线看学习教育带给重庆的作风之变
新重庆-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周尤

  两江新区大竹林街道水竹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实行弹性工时制,居民下班后也能来这里办事。(资料图片)通讯员 王加喜 摄\视觉重庆

  南川区供销社化肥储备仓库(总库),区纪检监察干部正在了解化肥等农资储备情况。(资料图片)通讯员 罗川 摄/视觉重庆

  南岸区纪检监察干部实地调研排水管网建设情况。(资料图片)(南岸区纪委监委供图)

  如今,走进大足区宝顶镇,以往“填表忙、多头报、挂牌多”的情形已悄然改变。

  “从前各类系统重复录入、反复填报,现在‘一表通’打通了多个业务口,数据一次填报、多方共享,我们能有更多时间走村入户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了。”宝顶镇的一位基层干部这样感慨。

  在宝顶镇古佛村,村委会门口曾密密麻麻挂满各类牌子,如今仅保留了必要的职能标识。墙面清爽了,职责更清晰了,村干部得以从“挂牌子”“凑场子”中解脱出来,真正回归服务群众的本职。

  这是记者深入大足区基层一线调研时看到的场景。这样的转变,不仅仅发生在大足。

  从机关到村镇,从办事窗口到村社田间,自重庆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来,一场以减负、增效、惠民等为核心的实践正悄然改变干部的工作方式和群众的切身体验。近段时间,重庆日报记者走访了多个基层单位、办事窗口和村社一线,与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试图从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探寻作风转变背后的制度创新与人文温度。

  作风一变

  路子更宽

  中央八项规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徙木立信之举,是新时代管党治党的标志性措施。

  中央八项规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定,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

  自开展学习教育,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不断以党的作风建设的新成效,深入推动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重庆落地落实,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之前来输液,护士扎完针就走,想问注意事项都得追着问;现在不一样了,护士不仅仔细交代禁忌等注意事项,还定时来看我的情况,心里踏实多了。”近日,在开州区云枫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输液的周婆婆,对着忙碌的护士团队连连称赞。这一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关怀”的细微转变,正是开州区以学习教育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医德医风整治、推动医疗作风持续向好的生动注脚。

  今年8月,开州区全面启动医德医风有关问题集中整治,制发专项工作方案,构建分层分类学习体系。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学习活动386场次,实现1.1万名医务人员全覆盖。同时,通过创新实施“机构自查+部门督查+群众帮查”三级联查机制,排查出“对干部职工教育管理监督不到位”“服务患者耐心不足、沟通效率低”等问题163个,制定整改措施212条,梳理关键岗位廉政风险点223个,实现作风问题“全曝光”、整改“无盲区”。

  问题找准了,整改更要见实效。开州在全区医疗机构推行“三多服务法”——多问一句病情细节,防范诊疗疏漏;多讲一遍注意事项,提升患者知情度;多留一个咨询电话,畅通沟通渠道。随着“三多服务法”全面落地,医疗作风改善成效持续显现,患者投诉量较整治前下降32%,其中“服务态度差”“沟通不及时”类投诉降幅超50%,医疗卫生机构主动整改问题完成率达100%,医德医风持续向好、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作风之变,始于走出机关的第一步。

  前不久,万盛经开区党工委巡察组工作人员郑英德背起“巡察包”、亮出“巡察码”,直奔农家院落、田间地头。在青山村花园社,他拉着村民梁大彬坐在田埂上唠家常,这种“面对面”“心贴心”的沟通,让梁大彬将临崖险路这个“藏在心里”的担心摆上台面。

  面对群众反映的“揪心事”,干部作风的转变体现在“不等不拖”的行动力上。青山村那段“弯急、崖陡”的出村路,巡察组没有因“涉及多部门”“协调难度大”而搁置,而是当场踏勘、当即反馈,第一时间与金桥镇党委等“巡中沟通”,全程跟踪进度、压实责任,最终推动问题妥善解决。

  从巡察组收到群众反映问题到督促7327米波形防撞护栏安装完成,仅用一个月时间。形成“巡察推动—部门联动—快速落地”高效闭环。“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反映出党员、干部身上作风的积极转变。

  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为切实优化服务,两江新区大竹林街道推出办事窗口周末“不打烊”、弹性工时等举措,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上班没空办、下班没处办”的痛点。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提前半小时开放服务窗口,而在企业众多的紫竹苑、龙竹苑、水竹苑、星汇、汪家桥等5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作日实行“8:00-19:00”的弹性工时制,周末也有人值班值守,为辖区职工、居民提供“一专多能、通接通办”服务。同时,街道实行调休制度,保障一线人员的相关权益。

  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学习教育以来,全市县处级及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分别立行立改解决问题2万余个、8.7万余个;市级层面先后对13个方面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整治,动真碰硬消除顽瘴痼疾。

  抓住民生“关键处”

  实事办进“心坎里”

  “老百姓盼的,就是我们要干的。”

  全市各地区各部门始终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为民服务紧密结合,以钉钉子精神聚焦群众在医疗服务、居住环境等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把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办实事、解民忧的实际行动。

  “现在方便得很,打开水龙头随时都有水,洗衣、做饭再也不用囤水了,心里踏实多了!”近日,綦江区纪委监委工作人员对安稳镇篆坪片区群众饮水保障情况开展“回头看”,村民罗超谈起如今便利的饮水条件,语气里满是喜悦。

  一直以来,季节性缺水是篆坪村片区群众的焦心事。每到旱季,水源锐减,即便有消防车送水,大家也要提着水桶挑水。

  农村供水事关民生福祉。綦江区有关部门深化运用“群众点题”机制,结合实地走访,全面摸排农村供水问题。

  “我们把农村供水保障纳入重点民生实事清单,通过强化一线监督力度,做细监督举措,持续推动解决农村‘吃水难’问题。”綦江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重点围绕供水保障、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和水质监测等关键环节进行系统排查,推动出台《綦江区农村供水县域统管实施方案》等制度16项。同时督促落实300万余元资金,建成安稳镇水源连通工程,彻底解决篆坪片区饮水难题,让近1.5万名群众喝上了放心水。

  如今,安稳镇的山间田野,崭新输水管网蜿蜒延伸;智慧调度中心的屏幕上,数据实时跳动;村民家中水龙头一拧,清澈水流汩汩而出……这涓涓清泉不仅滋润着村民的日常生活,也让群众的获得感在细微处持续升腾。

  在沙坪坝区磁器口街道金蓉社区滨江民居小区,居民们欣喜地发现,这里的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此前,在小区的两次院坝会上,有居民反映绿化不好,也有居民提出便民菜市菜品单一等问题。

  群众的诉求就是行动的指南。磁器口街道高度重视,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利用小区“边角地”,推动建成了“和美花园”;采取社区引导、物业经营模式,对照群众意愿清单精准供应新鲜食材,推动建成了“和美集市”。今年3月以来,磁器口街道将学习教育与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等工作融合,找好“小切口”、深化“微治理”、撬动“大民生”,建立健全定期收集办理群众诉求工作机制,收集群众诉求169件、已办成155件,办好办妥高空抛物摄像头安装、无障碍设施建设、公共停车位新增、公共基础设施维修、社区环境管理维护、文体活动场馆开放等一批群众身边的民生实事。

  监督护民生,枝叶总关情。重庆高新区纪工委监察室将学习教育与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贯通起来,紧盯教育、医疗、农村集体“三资”等领域,严查严治虚报冒领、贪污侵占、截留挪用等突出问题,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除根治环卫欠薪外,还推动解决物业服务不到位、不动产“登记难”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70个,追回有关资金440余万元,退还群众违规收取费用170余万元。

  放眼全市,各级党员、干部坚持开门教育,深入走访调研,常态化开展“三服务”,大力推进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15件市级重点民生实事,全市县处级及以上领导班子领办民生实事2.4万余件,各级各部门办理“民呼我为”群众诉求46.1万余件,群众满意率超过92%。

  坚持“当下改”

  与“长久立”相结合

  从“解决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需要找到共性的解决方案,需要制度的刚性约束。

  近日,重庆市南岸区纪委监委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监督检查组走访辖区企业时,企业的负责人纷纷对当前实行“综合查一次”组团式执法工作模式点赞。

  企业负责人的交口称赞,源于南岸区破解涉企行政执法领域存在问题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今年以来,该区以学习教育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将破解涉企行政执法领域的痛点堵点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改进作风的重要内容。

  针对发现的涉企行政执法中存在的检查频次过高、随意性大、任性检查等影响市场秩序的行为,该区出台建立“企业服务专员制度”、政务服务“高效办成一件事”、涉企检查“综合查一次”等优化营商环境十条措施;出台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交往的清单,列出党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在与企业及其经营者交往中不得发生的12种行为,为政商交往提供一张“明白卡”。

  学习教育期间,重庆坚持“当下改”“长久立”相结合,深入剖析作风问题症结根源,全面查找权力运行风险点、监督管理薄弱环节,着力构建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

  同样“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还发生在彭水县。

  此前,针对日常监督中发现部分单位存在违规报销差旅费的问题,彭水县纪委监委会同县财政局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违规报销差旅费专项整治行动。全县各乡镇(街道)、县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各人民团体共计212家单位进行自查自纠,清退204万余元,批评教育926人次。同时,将“三公”经费等执行情况纳入财政智管系统,切实强化刚性约束。

  他们还积极推动相关部门健全完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等制度机制46项,强化系统性行业性常态化监管治理,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巴南区则重拳出击,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坚决斩断违规吃喝“舌尖链”。

  “因在公务接待时违规饮用白酒以及超人数陪餐等问题,给予某单位相关人员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违规费用全额退回……”今年5月底,在巴南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警示教育会上,通报了多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案例,给参会人员又一次敲响警钟。

  既要查处案件,又要立足长远,深化整改整治。针对案件暴露出的问题,巴南区纪委监委督促相关部门举一反三,不断强化制度性约束。相关部门靶向治理,建立公务接待管理办法,严格控制接待陪餐人数,推动作风持续好转。

  学习教育以来,全市县处级及以上领导班子推动新建立作风建设制度机制7100余项,修订完善1万余项,把作风建设深度嵌入“885”工作体系,将作风问题纳入“八张问题清单”进行闭环管控,在党建统领、纠治形式主义、公务接待等方面持续完善作风建设制度机制,不断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促进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持久动能。

  作风一变,气象万千。

  从大足区“一表通”让数据多跑路、干部迈开腿,到开州区医德医风整治推动医疗服务“有温度”;从万盛经开区干部“巡”入田间地头解决群众“心头患”,到綦江区以监督之力润泽万家心田——这一系列发生在巴渝大地的真实改变,深刻印证了一个道理:作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当前,重庆正积极深化拓展学习教育成果,推动作风建设从“问题整改”向“系统治理”深化、从“关键少数”向“绝大多数”延伸、从“外在约束”向“内在自觉”转化。当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减”真正转化为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之“加”,才能让作风建设的成效真正扎根一线、温暖民心,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注入更加深厚的底气和力量。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