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开学,又一批修订后的新教材走进中小学课堂。教材“焕新”后,教学内容有哪些变化?老师们的教学该如何调整?连日来,记者采访了我市部分中小学老师和专家,解码新教材的新变化。
语文:注重生活情境与时代特色
今年,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新增了2篇课文——记述“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先生事迹的传记文章《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和展现我国航天成就的《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教材编写组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天上有颗“南仁东星”》体现了科学家精神的延续和发展,是对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国家战略的有效呼应。
重庆一中初中语文教研组组长韩一嘉表示,近年来,中小学教材中关于中国科学家、中国科技成就的文章篇幅增多,“对于新增的科技主题课文,需要我们备课时融入跨学科内容,提高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此外,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二年级新增《去外婆家》《快乐的小河》等5篇课文,三年级新增《香港,璀璨的明珠》《一定要争气》等课文。
“三年级语文教材,识字量有所增加,更注重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汉字。”南开小学三年级教研组组长张洁说,新教材的调整,对老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要用更加贴合学生生活的词语,同时增强情境,让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能有更具体的画面感。
面对新教材的变化,学生如何来学语文呢?对此,市教科院初中语文教研员陈家尧提出了3种方法:一是拓展阅读视野,增强阅读量。二是要对语文的字词句、修辞、文体等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网络。三是要强化语文实践。“学习时要有意识地将语文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要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发展语文智慧,提升语文素养。”陈家尧说。
历史:充实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相关内容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通过一张黑白照片,走进一段令人难忘的记忆。”9月1日,在重庆市第十八中学八年级的历史课堂上,该校历史老师邓详宏给孩子们讲《鸦片战争》。
邓详宏表示,新教材最直观的变化是课本中的群像人物变多了,插图、史料也更多了。“比如第一课《鸦片战争》中,除了保留了林则徐、陈化成、关天培等人物外,还增加了其他民族英雄。”他认为,这种立体化的叙述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辩证的历史思维和民族认同感,引导老师思考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邓详宏称,新教材的课程标题、栏目设置也更加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比如,单元页新增的‘时间轴’以及各单元中的历史地图,有助于学生建立清晰历史时序。”
据市教科院历史学科教研员余朝元介绍,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还充实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相关内容。在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不仅讲述了杨靖宇、赵一曼、佟麟阁等一批抗日英雄的光辉事迹,还在《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中,设立“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子目。
余朝元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理解教材新增内容的内涵,并结合初中生认知特点,通过真实情境中的探究活动,使枯燥的历史知识更易被接受,提升教学效果。
道德与法治:突出孩子们的主体性和生活实际
“翻开新修订的《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新教材,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内容更加充实了。”巴川量子学校初中政治教师李璘告诉记者,新教材由原来的10节课22框题增至13节课26框题,知识覆盖面更广,体系更加完整。“比如,我们以往的导入活动名称由‘运用你的经验’改为‘生活观察’,有助于突出孩子们的主体性和生活实际。”
李璘认为,新教材需要老师采用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设计活动时也要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孩子们真正在生活中感受学科的逻辑发展,能够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的核心素养。”
重庆市人民小学道德与法治老师李菲桐则表示,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均选自学生的真实生活,比如,二年级课本从孩子的日常生活切入,新增了教师节、中国年等课程。“我会通过设计一些互动性强的活动,让学生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更好地帮孩子们扣好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