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碚智慧环保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在查看大气污染监测数据。首席记者 陈维灯 摄\视觉重庆 |
关键词 智慧生态
8月25日清晨,阳光刚刚在东方的地平线上露头。
北碚智慧环保指挥中心里,北碚区生态环境监测站负责人陈杰、工作人员刘宜朋等人,已工作多时,“现在是秋收季节,也是露天焚烧‘高发季’。通过智慧环保‘治气’体系,能及时发现并处置露天焚烧事件。”
北碚智慧环保指挥中心墙上,一块大屏幕实时显示着北碚智慧环保“治气”体系各站点的监测数据。
自2018年在全市率先建成智慧环保“治气”体系以来,北碚对该体系持续进行了升级,并深度融入AI算法。当天,记者在北碚智慧环保指挥中心,实地感受“AI算法”在大气污染防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8:34 高空瞭望设备智能识别露天焚烧事件
上午8点过,处理完多起露天焚烧事件后,陈杰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一般来说,这个季节,早晚天气较凉快时是露天焚烧的高发时段。现在这个时间点相对轻松一些。”
就在陈杰闭眼小憩时,大屏幕上突然弹出一条信息:8点34分45秒,东阳小学附近高架桥下发现露天焚烧事件,识别率80%。与此同时,指挥中心后台运维人员刘旭材也收到了北碚智慧环保平台“事件中心”推送的远景、中景、近景3张照片,要求对露天焚烧事件进行人工甄别。北碚智慧环保平台“事件中心”同时将事件信息、露天焚烧点位坐标及3张照片通过“环动缙云”App推送至东阳街道网格员、生态环境义务监督员任伟的手机上。
北碚共有192个村、社区,划分了191个网格,像任伟这样的生态环境义务监督员共有193名。任伟收到相关信息后,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核实处置。26分钟后,任伟完成处置并反馈。
“我们对47套高空瞭望设备进行升级,深度融入AI算法,使其能够智能识别生物质燃烧、工业烟雨、烟花爆竹、工地扬尘、渣土车等各类问题,正确识别率高达95%,极大提升了问题发现的精准度。”陈杰告诉记者,在此基础上,北碚区生态环境局为北碚智慧环保平台配套开发了“环动缙云”手机端App。指挥中心发现的无组织焚烧、工地扬尘、数据异常等环境污染事件可通过该App下发至生态环境义务监督员等相关负责人,负责人核实情况、处置完成后将现场情况反馈至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核实情况后予以结案,形成闭环。
此外,生态环境义务监督员发现污染事件,也能通过该App一键上报。指挥中心收到事件后,根据事件类型分派至相关负责人进行处理。通过App赋能数字化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实现了环境信息指尖查、污染事件一键办,推动环境治理公众参与。
数据显示,8月24日19点至8月25日19点,通过智慧环保“治气”体系智能识别,指挥中心共对21起露天焚烧事件进行了及时处置。
9:03 精准预测为污染防控提供重要参考
刚刚处置完东阳小学附近高架桥下露天焚烧事件,9点03分,陈杰和刘宜朋等人的手机同时收到了一条信息:“北碚区空气质量预报:8月26日,我区以晴天天气为主,气温28—38℃,主导风向为南风,日间午后气温较高,存在臭氧超标风险。”这条信息同样由北碚智慧环保平台“事件中心”自动生成并发送。
“借助大数据分析模型,智慧环保‘治气’体系升级了预测预报功能,强化环境空气历史同期数值模拟和未来趋势研判,发现问题和精准预报的能力显著提升。”陈杰介绍,北碚的47个高空瞭望设备以及1000余个各类污染源监控模块,广泛覆盖大气、水环境、污染源、固废、餐饮油烟、信访投诉等多个领域,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的监测网络,为生态环境监测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数据支撑。
目前,智慧环保“治气”体系可对未来7天区域空气质量进行预测并实现3天精准预测,为大气污染防控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重要参考。“虽然信息显示的只是第二天的空气质量预测,但我们在后台能看到全部预测信息。”陈杰介绍。
14点01分,一场主题为“秋冬季北碚大气污染防治攻坚”的工作会在北碚智慧环保指挥中心召开,讨论下一步加强露天焚烧管控和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控的措施。智慧环保“治气”体系对未来7天区域空气质量的预测成为会议的参考依据之一。
“应组建两个巡查组,对天生、蔡家国控大气监测站点周边区域加强巡查监管。”
“要加强VOCs(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管控:重点控制臭氧前体物排放,强化对餐饮、干洗等生活源,喷涂类等工业源,露天焚烧等燃烧源,以及加油加气站的监管。”
“督促工业错峰减排,引导涉VOCs排放工业企业在11点至19点高温时段实施错峰生产或提升治理设施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
一条条具体措施在参会人员的踊跃发言中逐渐成形。
20:12 小型监测站精准识别污染来源
时间已过20点,正准备轮流去吃晚饭的陈杰等人,发现大屏幕上弹出了一条红色预警信息。
有紧急情况!信息显示,20点12分,天生国控大气监测站PM2.5浓度突然异常升高。
“怎么回事?高空瞭望设备并没有在周边发现露天焚烧事件啊?”陈杰、刘宜朋等人立即进行研判,“我们初步判断还是露天焚烧导致PM10和PM2.5浓度异常升高。”
可是,露天焚烧点究竟在哪呢?此时,北碚在国控大气监测站周边建设的大气环境小型监测站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以天生、蔡家国控大气监测站为中心,向外辐射建设了20套大气环境小型监测站,重点监测PM2.5、PM10、臭氧因子。”陈杰介绍,通过不同方位小型站数据同时期变化情况,可以有效判断国控大气监测站污染物成因及来源方向,从而能更快速、精准锁定污染源。
随后,刘旭材立即调取天生国控大气监测站周边大气环境小型监测站的监测数据进行查看,发现污染源来自该监测站偏南方向。
“偏南方向是沙坪坝井口街道区域,会不会是那里的露天焚烧影响了监测数据?”刘旭材随即调度相关区域的高空瞭望设备对准井口街道方向,发现有大量烟雾随风自该区域飘向天生国控大气监测站周边区域。
找到了污染物来源,陈杰立即将情况向沙坪坝区生态环境局进行通报。沙坪坝区生态环境局派出夜巡队伍,前往井口街道进行巡查,果然在该区域内发现了多处露天焚烧点并进行了处置。23点07分,天生国控大气监测站PM2.5浓度监测数值恢复正常。
“今年上半年,智慧环保‘治气’体系汇聚数据超过1000万条,发布预警信息300余条,成功摸排处置环境隐患2000余件,污染源有效处置率高达97.05%,我们人工巡查频次同比减少了68%,处置时间同比缩短30.97%,大大提高了环境监管效率。”凌晨0点24分,已忙碌了十几个小时的陈杰等人终于可以回家休息。但北碚智慧环保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依然实时显示着各项监测数据,值班人员还在驻守……
相关新闻>>>
重庆以数字化赋能生态环境治理
近年来,重庆全面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数字化转型,提升生态环保协同治理能力,建立一体化生态环境智能感知体系,加快推进“巴渝治水”“巴渝治气”等应用系统建设,探索数智化治理新模式,推动生态环保工作流程再造、业务重塑、数字赋能。
其中,“巴渝治水”应用以数智化新模式打破“数据壁垒”,协同22个市级部门共享数据,建立起空天地一体化水环境智能感知网,实现对全市510条河流的水环境状况智能感知,问题发现时间由平均7天缩短为24小时;构建全流域精准画像,率先在全国探索构建“污染源—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断面”链式闭环关系,摸清整个排污通道,实现问题溯源从“撒网”向“精准”转变,溯源时间由平均7天缩短为24小时;构建河流水环境监管AI智能体,实现水质超标原因智能分析、智能决策及智能处置,实现对未来3日水质预报,精度可达90%;构建了市、区、乡镇三级上下联动,跨省市、跨区县、跨乡镇、跨部门横向协同的“三纵四横”线上处置工作体系,实现问题一键交办,24小时处置应答,48小时自动督办,处置平均时间由10天缩短至2天。
“巴渝治气”应用则建立了动态感知体系,集成应用高空瞭望、无人机等感知设备,共享交通、公安、气象等部门17类数据,构建“治气”数据底座;依托“企业绩效评级”机制,重点监管5000余家减排企业,开发“电—污”“交—污”“税—污”“网格化溯源分析”等智能算法模型快速识别问题线索;通过“研判—预警—交办—整改—复查—督办—复盘”闭环管理机制支撑“大气污染防治冬春季攻坚”“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日调度”等专题工作,问题识别效率提升80%以上,销号率达97%;整合国控站点周边多维数据,精准研判并推送污染源及问题线索,支撑区县对重点企业精准帮扶,推动帮扶工作效率提升90%以上。基层通过驾驶舱实现问题“直报直传”,问题反馈时效提升80%。
“巴渝治废”应用建成覆盖全市5万家产废单位的治废数据底座,涵盖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2大重点治废领域,打造源头管理—转移管控—规范处置—复盘评价四大应用场景,3.9万余家产废企业已纳入精准管理清单,实现运输车辆轨迹等153类数据回流,智能识别相关问题3万余个,处置率达99%。同时,“巴渝治废”应用以“渝固码”数字化追溯体系对产废源的产处两端全量管控,实现即产生、即包装、即称重、即打码、即入库和“一码统管”的全过程闭环追溯;建立“电—废”等危险废物管理智能识别算法、危险废物分级分类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搭建资源融合共享的“服务基座”。
数读>>>
●8月24日19点至8月25日19点,通过智慧环保“治气”体系智能识别,指挥中心共对21起露天焚烧事件进行了及时处置
●今年上半年,北碚区智慧环保“治气”体系汇聚数据超过1000万条,发布预警信息300余条,成功摸排处置环境隐患2000余件,污染源有效处置率高达97.05%,人工巡查频次同比减少68%,处置时间同比缩短3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