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特别是,科创浪潮不断奔涌,助推成渝地区以攀登者的姿态勇闯科技新高地。
在科创资源集聚上,川渝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24个,超瞬态实验装置等1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等创新平台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
在科创力量协同上,两地实施川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项目257个,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4万余台(套),双城经济圈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525.3亿元,较2019年增长159%。
在创新环境优化上,川渝集聚两院院士90人,建设“双一流”高校10所、“双一流”学科19个,共同发起设立双城经济圈科创母基金。
川渝同题共答、双城同频共振。在中国版图之上,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正不断迈上新台阶。2024年,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7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6.3%提高到6.5%,西部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活力四射。
进出口总额超1.7万亿元
改革开放步入新天地
川渝电价存在客观差异,全年拉通算,四川区域电价每度便宜1角至2角。位于川渝高竹新区的企业,一部分属于重庆,一部分属于四川,究竟该执行哪边的电价?
“用四川的电价。”川渝高竹新区供电服务中心负责人陈秘说。
事实上,想要实现电力“同城同价”,并非易事。
川渝高竹新区的前身是高滩工业园,大到投资兴业、拆迁安置,小到水电供给、个人医保,分属川渝两地的企业享受到的政策都不尽相同。
2020年,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新区——川渝高竹新区成立后,加速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创造性实施“成本就低不就高、政策就高不就低”,企业在水电气等要素成本上可以选择执行两地较低的收费标准。
新区还成立了川渝地区首家跨省域办电实体化机构——川渝高竹新区供电服务中心,让跨省域一体化办电成为现实。
该中心全面梳理川渝两地电力政策制度差异44项,已统一40项,水电气等要素成本较重庆、成都低15%以上。
得益于改革红利,川渝高竹新区目前入驻企业205户,投产89户,比新区成立之初增加一倍。
近年来,川渝聚焦重点领域积极探索首创性、差别化改革,不断彰显在西部乃至全国改革开放大局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川渝跨区域协作进入深水区,硕果频出。比如,四川港投集团入股陆海新通道运营公司,重庆高速航发集团联合四川港投集团共营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两省市六方出资建设的万州新田港作业区(二期)即将投运。
为了打破看不见的壁垒,川渝还积极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协作机制,完善“市场准入异地同标”便利化准入等机制,制定“同事同标”川渝区域地方标准17项,5年累计新登记注册民营经营主体超900万户。
改革创新的厚积薄发,带动对外开放渐入佳境。
川渝开放大通道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铁公水空多式联运内陆开放体系加快构建。
中欧班列(成渝)运营线路达51条、覆盖欧亚120余个城市,累计开行班列超3.6万列、居全国第一;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全球127个国家(地区)的555个港口,货物运输品类达1166种;长江上游首个万吨级码头——新生港开港运营,泸州港、宜宾港至重庆港“水水中转”班轮常态开行,宁波舟山港至重庆万州港万吨级江海联运班轮实现直达。
开放通道的加速延伸,带动开放平台不断提质扩能,“一带一路”对外交往中心和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等加快建设,重庆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等4个综合保税区获批设立,11个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
事实证明,改革开放的“磁力”,正转换为双城经济圈跨越山海走向世界的“动力”。2024年,川渝开放型经济风生水起,两省市货物进出口总额超1.7万亿元、比2019年提升40%,双城经济圈改革集成和门户开放功能持续强化,绘就改革开放新篇章。
常住人口5年增加43.5万人
高品质生活触手可及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也是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落脚点。
如今,川渝两省市常住人口较5年前增加43.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1%,较5年前提升4.4个百分点。双城经济圈宜居品质更高、宜业成色更足。
“你好,这就是你家小宝贝的新生儿跨省办结确认书!”前不久,江津区公安局南城派出所户籍民警李炼,将新生儿跨省办结确认书递给市民刘先生。
刘先生和妻子是四川宜宾人,在重庆工作。儿子在重庆出生后,夫妻俩希望将其户口上在宜宾,原本以为要回宜宾办理手续。得益于川渝间的警务合作,两地已实现“新生儿入户”川渝通办,刘先生在重庆就为孩子办理了异地新生儿入户手续。
截至目前,已有407名在重庆出生的新生儿,办理了入户四川籍的手续。
近年来,两地共推出355项“川渝通办”事项,在全国率先实现川渝全类别户口迁移“一站式”通办,40类电子证照亮证互认。
这不过是川渝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冰山一角。近年来,双城经济圈不断画出“同心圆”,让百姓生活更安心、更舒心。比如,川渝推动就业、社保等32项公共服务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成渝主城公共交通实现“一卡通”“一码通”,川渝935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222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住房公积金实现互认互贷和跨区域异地缴存使用。
生活“同城化”照进现实,川渝好山好水好风光,滋养着巴蜀儿女的幸福生活。
两地持续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携手共建长江、嘉陵江等“六江”生态廊道,完成“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营造林超1300万亩,长江鱼类从休养生息到生生不息,长江干流川渝段水质多年保持为Ⅱ类。
同时,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数据显示,川渝碳市场累计交易近9000万吨,重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优于全国平均水平30%,重庆、四川清洁能源装机容量5年分别增长80%、43.3%。
城市发展高歌猛进之时,巴蜀大地的广袤乡村也正焕发新生。
目前,川渝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19个,建成国家农业产业强镇161个,打造“柠檬小镇”“火锅小镇”等特色小镇77个,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超8000个,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70个。
同舟共济扬帆起,奋楫逐浪天地宽。在第二个五年新征程开局之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展现新优势、迎来新机遇,在巴蜀大地绘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