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青年作为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抗战故事承载着伟大抗战精神,讲好抗战故事是引领青年价值取向、凝聚青年思想共识、促进青年积极作为的关键举措,要从时空维度、内容维度、技术维度着力,讲深讲透讲活抗战故事。
把握时空维度,讲深抗战故事。讲好抗战故事,并非单纯的史实再现,关键在于深刻阐释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联。一是注重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按照时间顺序系统梳理抗战历史脉络,深度解析淞沪会战、百团大战等关键战役,充分挖掘抗战历史中的重大事件;紧密结合当前青年群体的认知特点与生活实践,将伟大抗战精神与国家安全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现实课题有机融合,开发基于抗战历史案例的国家安全与全球治理情景模拟教学资源库,开展“重走抗战遗址看变化”“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等主题研学实践,引导青年深入领会伟大抗战精神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二是注重将中国与世界相联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讲清楚中国抗战对世界和平作出的重要贡献,又要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启发青年以全球视野理解伟大抗战精神的普遍意义,还要借助国际交流平台深入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将抗战故事多语种呈现、有机融入全球话语体系,切实提升青年群体的民族认同感。三是注重将传承与创新相统一。把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精心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着力营造庄重浓厚的历史氛围,切实增强青年群体对伟大抗战精神的情感认同和传承自觉。
把握内容维度,讲透抗战故事。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亟需超越浅层叙事,善于运用以小见大、寓教于情、多元对比等方法,全方位、多层次阐释抗战故事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一是坚持以微观视角切入宏大叙事。聚焦抗战时期具有典型意义的书信、照片、兵器等文物,充分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将叙事重心转向抗战时期具体人物的命运轨迹、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以及社会的发展变迁,让青年一代在细腻感人的故事细节中深刻领悟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要义与时代价值。二是坚持以榜样视角推进青春叙事。创新采用“讲述+表演”相结合的形式,依托红色舞台剧、红色故事分享会等有效载体,将抗战时期涌现出的赵一曼、杨靖宇、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等的光辉事迹予以呈现,全方位展现青年群体的先锋形象与使命担当。充分发挥抗战英雄后代的独特作用,组建抗战英雄事迹讲述团,邀请成员进场馆、进校园、进社区开展专题演讲,让青年群体在与英雄后代的交流中感悟伟大抗战精神的血脉传承。三是坚持以多元视角拓展国际叙事。充分挖掘和运用具有国际公信力的一手史料与历史见证,运用权威国际媒体关于中国抗战的新闻报道、影视资料,借助“他者视角”引导青年深刻感知中国抗战的艰辛历程。
把握技术维度,讲活抗战故事。面对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网生代”青年,要充分发挥技术杠杆作用,创新抗战故事的表达方式与互动模式。一是构建沉浸式体验场景。充分利用VR、AR、MR等前沿技术,高精度还原关键战役场景和重要历史地标,开发抗战题材互动叙事游戏、数字博物馆、云端纪念馆等数字产品,精心设计抗战知识问答、线上红色寻访路线、与历史人物AI对话等互动活动,通过空间体验、角色代入、互动探索等深度参与的形式,切实提升青年群体的认知水平与共情能力。二是创新互动式视听表达。广泛动员青年群体创作与抗战文化相关的微纪录片、动漫短片、历史情景剧等优质作品,推进抗战题材影视作品进校园、进课堂。充分利用B站、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通过互动专区、标签话题等形式设置议题,加强对经典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与推广,有效激发青年群体主动学习、积极讨论的热情。三是搭建智能化学习平台。系统整合抗战历史文献资料、学术研究成果等资源,打造抗战故事线上学习资源库,积极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开发虚拟讲解员、智能问答系统等数字化应用,为青年群体提供科学化、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匹配青年兴趣爱好,定向推送契合其认知需求的抗战故事,有效引导青年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变。
(作者单位: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