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之力服务重庆城市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和数字重庆双向赋能 推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推动现代化都市圈组团式网络化发展编者按以筑牢全域风险传播体系提高城市安全韧性水平
第006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以教育之力服务重庆城市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和数字重庆双向赋能 推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
推动现代化都市圈组团式网络化发展
编者按
以筑牢全域风险传播体系提高城市安全韧性水平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8 月 2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学习贯彻市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

人工智能和数字重庆双向赋能 推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

侯东德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起到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市委六届七次全会强调,要全面提升数智赋能三级治理中心贯通协同实战能力,持续优化AI+市域开源生态,突出因地制宜、激励主动作为,全面构建市级自上而下和区县、镇街自下而上高效衔接、整体智治的全市指挥作战体系和落地执行体系,加快形成数据驱动、AI赋能的城市工作新生态,让重庆在人工智能时代跑出引领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加速度。人工智能和数字重庆双向赋能的本质是技术进步与城市进化的同频共振,如何推动形成“技术迭代—场景优化”的发展闭环是推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应有之义。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人工智能和数字重庆双向赋能的数字底座。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人工智能和数字重庆双向赋能的重要基础与支撑,应构建统一的城市数字底座,推进重庆数智水平和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基本能力同步提升。一方面,通过人工智能驱动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加大智能摄像头、物联网设备的城市部署规模,升级实体城市的全域感知能力。加强人工智能算力系统建设,建立算力资源池,实现算力资源跨区域配置和供给。构建城市智能中枢平台,整合技术和资源实现统一管理和整体调度,聚合交通、能源、通信等多领域数据,通过人工智能实现城市交通流量动态疏导、电力供需智能匹配,提高城市治理质效。另一方面,通过数字重庆建设为人工智能提供实践场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拓展人工智能在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应用空间,逐步开放脱敏的政务、医疗、教育数据,打破数据壁垒,提升人工智能训练和应用质效。划定特定区域作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为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等企业提供专门试验场地,允许企业在真实道路、航线开展技术测试,有效降低试错成本,推进技术创新发展。

  提高数据质量,汇聚人工智能和数字重庆双向赋能的活力源泉。数据价值的高效释放能为人工智能和数字重庆双向赋能提供重要驱动力,应着力构建安全、可信的高质量数据集,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和数字重庆建设提供活力源泉。一方面,通过数据高效流通提高人工智能训练质效。明确数据采集的合规边界,将交通实况等公共数据纳入标准化开放目录,允许数字企业、平台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使用数据。构建标准化、高质量的数据供应链,统一不同来源数据的标注标准,规范数据管理,完整记录数据来源等信息,确保数据可溯源。建立数据质量评估体系,完善数据质量认证与价值评估机制,限制低质量、高风险的数据在人工智能中应用。利用云端进行数据上传、存储和使用,规范数据使用流程,确保人工智能模型训练实现数据实时读取和更新,进而实现自我优化和迭代。另一方面,通过人工智能提高现代化城市治理数据质量。运用人工智能模型对低质量数据进行自动过滤,实时处理海量数据中的异常信息,实现数据质量的自动化检测,提升数据准确性和标准化。通过人工智能模型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跨部门流通,释放数据聚合价值,并通过数据建模等方式将原始数据转化为价值更高的决策依据。

  丰富应用场景,拓展人工智能和数字重庆双向赋能的实践空间。应用场景是人工智能和数字重庆双向赋能的关键纽带和实践舞台,应加快打造凸显重庆特色和优势的标志性综合场景,提高数字化协同治理能力。一方面,推动人工智能与传统领域的深度融合。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数字重庆建设深度融合,实现城市运行全要素的实时监测、智能分析和跨部门协同处置,提高城市治理智能化水平。聚焦传统领域的痛点、堵点,梳理重点应用场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打破发展壁垒。构建人工智能与产业集群的智慧经济生态,优化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推动数字经济新业态发展。推进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交通、养老等公共领域的应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公共治理质效。另一方面,强化协同治理能力。建立业务联办机制,规范联办规则和流程,以高频事项为突破口,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核验多部门数据,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建立数字化分级预警机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时监测城市指标,自动触发分级处置流程,并协调多部门联合响应和处理。进一步推动数据跨区域流通、共享,建立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数据流通机制,联合应对跨区域事件,提高跨区域数字化协同能力。

  完善政策法规,提供人工智能和数字重庆双向赋能的规则保障。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能够为人工智能和数字重庆双向赋能提供重要保障,核心在于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与防范人工智能安全风险的动态平衡。既要创新智能时代的政策法规体系,推动智慧生态建设,又要筑牢安全底线,提升数据、算法、网络、内容安全水平。一方面,创新政策法规体系,建立适应人工智能和数字重庆双向赋能的有效机制。建立健全数据产权与交易制度,明确不同类型数据的权属关系,探索数字资产登记、评估和交易模式,有序推动数据开放共享和跨境流动。完善沙盒监管制度,在重庆市相关产业园区设立试验场地,允许科技企业进行创新测试与应用。建立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明确牵头单位和各部门职能分工,统筹监管职责并配套相应责任,避免“监管真空”与“交叉监管”同时并存的现象。另一方面,防范安全风险,提升数据、算法、网络、内容安全水平。强化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和保护,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数据脱敏,定期开展数据安全审查,防范数据泄露、篡改风险,限制核心数据出境。推行算法备案和评估机制,对高风险或影响较大的人工智能系统进行算法审核,评估算法偏见、算法歧视等风险,并根据风险级别实施差异化监管。强化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标识深度和广度,严厉打击虚假信息传播行为,加大内容审核力度,现阶段可推行“人工智能+人工”的双重审核机制,有效过滤违规信息。

  (作者系重庆市政协提案委专职副主任、教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