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北区辖区金融机构挂职锻炼纪检干部参与江北区区纪委监委专案,专案组围绕案件进行讨论。 |
 |
市纪委监委实地调研南岸区纪委监委及其属地中央在渝单位工行重庆市分行,会上现场启动央地协作绿色通道并促成案件移交。(本栏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
高新区纪工委监察室联合中铁建重庆投资集团公司纪委对该公司魏某某开展审查调查;
忠县纪委监委联合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纪委对该公司陈某某开展审查调查……
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表明,重庆在全国率先系统构建的省级纪委监委与全辖区垂管单位纪检监察协作(简称“央地协作”)机制越来越顺畅,越来越深入。
曾经,“央地协作”往往由于体制机制不畅,存在案件移送难、协查效率低、日常沟通渠道不畅、人员实战经验不足等问题。
今年初,重庆市纪委监委系统谋划了“央地纪检监察机构协作机制”改革项目。重庆“央地协作”从“破壁”到“协同”,将“两条线”拧成“一股绳”,“协”出了强大反腐合力,更“作”出了护航高质量发展的扎实成效。
联合调查——攥指成拳提升办案质效
时间回溯至今年2月。
在市纪委监委的领导部署下,一场针对工商银行某一级支行原副行长段某的收网行动悄然完成。段某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大渡口区纪委监委依法采取留置措施。与常见的职务犯罪不同,此案呈现出跨区域、跨行业、手段隐蔽三大难点,案情如同一团乱麻。
案件初期,工行重庆分行纪委掌握内部线索后,虽已排查发现段某涉嫌多项职务犯罪行为,但囿于权限,对其在行外的资金往来、社会关系、涉案企业等信息如同雾里看花,关键证据难以固定。
关键时刻,“央地协作”的“数据桥梁”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在市纪委监委的协调下,段某的相关信息通过纪检监察信息平台,与公安、税务、市场监管等政务数据库实现了安全、高效的碰撞比对。海量数据瞬间立体起来,一条条可疑的资金链、一个个关联的“影子公司”浮出水面。
与此同时,大渡口区纪委监委与工行重庆分行纪委在办案一线也上演着一幕幕“专业互补”的生动场景。
谈话室内,一场关键的谈话正在进行。面对段某对其金融类专业犯罪巧舌如簧的狡辩,坐在主谈位置的大渡口区纪检监察干部许晋豪稍作停顿,目光转向身旁的工行重庆分行纪委的刘华(化名)。刘华立刻接过话头,用精准的金融术语和内部规章,一针见血地戳穿其谎言,瓦解其心理防线。
而当遇到需要运用纪检监察谈话策略和证据突袭的“硬骨头”时,经验丰富的许晋豪则当仁不让地主导攻坚。“我们懂业务,他们懂审查,配合起来天衣无缝。”刘华深有感触地说。
5月26日,段某案被高质量移送司法机关。
这起央地携手打赢的漂亮仗,是市纪委监委构建的“线索共研、指导取证、派员参与、协调移送、跟踪督办”五位一体央地联合办案全链条协作机制威力的充分展现。
该机制打破了央地之间的信息壁垒和职能界限,实现了力量整合、优势互补。特别是数字纪检监察体系的深度赋能,使“央地协作”如虎添翼,推动办案模式从“靠经验推动”向“以科技赋能”转型。
数据为证。半年来,全市已办理“双管”公职人员留置案件26件,比前三年同期均值增长225%,比去年同期增长53%,持续释放出央地联合审查调查“1+1>2”的强大震慑。
除了联合办案,“央地协作”还体现在联动监督检查上。近期,市纪委监委组织税务、金融、财政等领域中央在渝单位与地方纪委监委成立央地联合监督检查专班,对全市教育医疗领域开展财经纪律执行情况专项检查,中央在渝单位专业特长与地方纪委监委属地优势强强联合,精准发现面上问题700余个、问题线索60余条,已采取留置措施5人,叠加释放出央地联合监督检查的乘数效应。
“‘央地协作’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深度融合,目标就是攥指成拳,精准高效地清除蛀虫。”该负责人说。
优化模式——从“局部承压”向“全域均衡”
2025年3月17日,中央在渝单位对口联系部门市纪委监委第三监督检查室的电话急促响起——重庆市消防救援总队纪委向市纪委监委寻求协助。
原来,重庆市消防救援总队纪委掌握了总队特勤支队后勤保障科二级助理员郭某某部分违纪违法事实,但因权限问题无法深挖,且“走读式”谈话后对象情绪不稳定存在风险,亟需启动联合审查调查协作机制。
时间不等人!原本该案件应由总队所属地渝北区纪委监委管辖,但考虑到渝北区近期任务较为集中等实际情况,第三监督检查室即刻启动“央地协作”绿色通道,迅速指定协作条件比较成熟的巫溪县纪委监委启动“指定管辖”程序。
2个小时后,巫溪县纪委常委、监委委员周荣就坐在了前往渝北的车上。
路上,周荣一边通过电话与留守巫溪的同事沟通,要求他们加快办理相关留置审批手续;一边与同车的办案骨干在颠簸中研究案情,制定周密的谈话和突破方案。“必须‘两手抓’,路上定方案,家里办手续,确保无缝衔接!”周荣说。
效果立竿见影。在市纪委监委的强力统筹和巫溪县纪委监委、消防总队纪委的紧密配合下,从谈话室到留置室,原本需要一两周的复杂流程在24小时内一气呵成。3月17日夜间,郭某某被依法采取留置措施,案件审查调查随即转入快车道。郭某某案迅速突破。
“这是我们针对中央在渝单位地理分布高度集中这一特殊情况,创新探索协作模式的一种尝试。”市纪委监委第三监督检查室负责人介绍,过去,部分区县纪委监委有限的办案资源难以应对辖区内大量集中的垂管单位案件,常陷入“局部承压”困境。“在前期调研中就发现,江北、渝北、渝中等中心城区部分区纪委监委任务较重,一方面在渝单位在这些区域较为集中,另一方面自身工作任务较重。”
为了解决协作任务畸轻畸重、供需配比不均衡的问题,“片区协作”与“属地协作”相结合的“双轮驱动”模式应运而生。
所谓“片区协作”,即根据地域分布、体量大小、行业属性、案件数量等,将中心城区的中央在渝单位均衡划归中心城区的11家区纪委监委履行“片区协作”职责;中心城区以外的中央在渝单位由所在地的区县纪委监委履行“属地协作”职责。如果片区或属地区县纪委监委因特殊情况无法履职的,市纪委监委指定其他区县纪委监委办理。
如今,这一模式科学分配任务,有效盘活了全市纪检监察力量,推动协作任务从“局部承压”向“全域均衡”转变,大大提升了服务保障中央在渝单位纪检监察工作的整体效能和响应速度。
队伍共建——源头活水推动标本兼治
近日,江北区会议中心,一份特殊的协议《“清廉金融·清风江北”共建合作协议》正式签订。签约方阵容强大:江北区纪委监委、区委组织部、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公安分局、区审计局等6家反腐败协调小组成员单位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纪委。这份协议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持续开展“金苗成长计划”,即金融机构干部到地方纪委监委等单位顶岗锻炼。
中国银行重庆市分行纪委张伟(化名)成为了首批“吃螃蟹”的人。他被安排到江北区纪委监委第二纪检监察室,全脱产参与一线办案。
在区纪委监委,张伟接触了大量不同类型的案件线索和处理流程。一次,在梳理某条问题线索时,一份报销票据的处理方式让他瞬间警觉——这与他不久前在银行内部经手过的中国银行江北支行员工田某某的某笔报销发票,手法异常相似!
敏锐的职业素养和在地方纪委监委锻炼中获得的更开阔视野,让他意识到这可能就是田某某案的突破口。
张伟迅速将这一关键疑点向中国银行重庆市分行纪委汇报,并主动请缨参与查办此案。在江北区纪委监委办案骨干的指导下,一场针对田某某的专项行动悄然启动。关键突破口在于一份法院文书,其真伪成为定案关键。江北区纪委监委立即启动协作机制,协助中国银行重庆市分行纪委同志前往江北区法院核查。经法院档案部门仔细比对鉴定,结论令人震惊:该文书系伪造。
铁证如山!中国银行重庆市分行纪委火速行动,全面清理田某某经手的相关费用,迅速锁定其涉嫌职务侵占的犯罪事实。案件随即通过“央地协作”绿色通道移送江北区纪委监委。
受理当日正值周末,但机制高效运转。市纪委监委迅速批复,江北区纪委监委旋即对田某某立案调查并采取留置措施。承办此案的,正是张伟顶岗锻炼时所在的那个室。
田某某案的精准查处,生动诠释了“央地协作”在队伍共建、源头治理上的深层次意义。
市纪委监委创新建立中央在渝单位纪检干部“委培库”,着力构建“专题培训夯基础、以干代训强实战、重点调训攻难题”三位一体培育体系。把垂管单位的纪检干部纳入全市纪检监察干部培养的“大盘子”,让他们深度融入地方纪委监委的实战环境,有效解决了其普遍存在的“办案视野窄、实战经验少”的短板。
“以前主要是处理行内信访和一般性问题线索的核查,对复杂案件调查,尤其是纪法衔接、证据固定等实战技能比较生疏。这次顶岗,全程参与地方专案,从线索研判到谈话突破,再到外调取证、移送司法,收获太大了。”张伟的经历代表了众多参与者的心声。
这种沉浸式、一体化的培养模式,精准契合了垂管单位纪检干部的履职需求,产生了“培养一个、带动一批、提升一域”的叠加效应,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化金融领域反腐败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机制保障,是推动“惩、治、防”有机统一,实现标本兼治的重要举措。
“按照《重庆市纪检监察机关与中央在渝单位纪检机构协作配合工作办法(试行)》相关要求,我们不仅要帮助中央在渝单位办好案,还要帮助他们治好根。”江北区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江北区纪委监委协助重庆市金融监管局纪委、市委金融纪检监察工委在全市开展金融领域突出问题治理。“我们结合近年来查办的金融领域的腐败案例,梳理查找普遍发生、反复发生的突出问题,编制了《金融领域突出问题治理“小切口”参考目录》。”参考目录总共有9条,包括金融活动中违规收取“回报费”“手续费”以及金融领域非法中介乱象治理等问题。金融机构将根据参考目录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开展治理并形成调研报告。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树立主动朝前走半步的意识,进一步强化央地纪检监察力量整合、程序契合、工作融合。”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央地纪检监察协作工作走深走实,以强有力的监督保障党中央决策部署在重庆一贯到底、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