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遇梅全家合照。(受访者供图) |
8月20日凌晨3点,渝北区古路镇黄金阁社区的居民楼还在一片黑暗中。李遇梅习惯性伸手,摸到丈夫微微汗湿的衣服。她立即起身,左膝抵住床沿,熟练地为丈夫翻身。
刚躺下没一会,5点的闹铃准时响起,李遇梅起床穿衣,收拾好床铺,来到厨房为一家人准备早饭。7点给女儿、母亲穿好衣服,趁母亲清醒时喂药,深夜等所有人睡后再做其他家务……这个“有点残酷”的时间表李遇梅已经执行了6年。
2019年,李遇梅的丈夫和女儿相继因小脑萎缩瘫痪在床,家中还有患阿尔茨海默病、双目失明的母亲。面对家庭的重压,她自学护理技能,为家人制定康复计划,用超乎常人的毅力撑起一个家。李遇梅6年的起早贪黑,只为守护3位至亲。
突遭变故,柔弱双肩扛起家庭重担
李遇梅原本在四川省泸州市干疏通下水道的活计。2019年春天,她用省吃俭用十余年的积蓄在老家古路镇上买了房。那年,女儿李露刚大学毕业。
然而,不幸来得猝不及防——2019年3月,丈夫被诊断出患有小脑萎缩,逐渐失去行动能力。面对丈夫因病而暴躁的情绪,李遇梅总是耐心安抚,独自扛下家里所有重担。同年10月,女儿也被确诊患有同一种疾病,接连打击让李遇梅几近崩溃,但她深知“我倒下,家就散了”。
医生说这个病没法治,但李遇梅依然不放弃,带着丈夫和女儿到四川、北京等地四处求医。她开始自学注射、按摩、艾灸等各种护理技能,每天坚持架着丈夫练习站立、走路,攥着女儿僵硬的身体不断练习下蹲。
2021年,双目失明、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又住进了李遇梅家,越发沉重的家庭负担重重地压在她瘦弱的双肩上。
相守相依,用爱创造生命奇迹
为同时照顾3位病人,李遇梅把日常时间表安排得满满当当:凌晨3点给丈夫翻身,5点起床收拾,6点做饭,7点给女儿、母亲穿衣服,趁母亲清醒时喂药,深夜等所有人睡后再做其他家务。她还根据家人的病情制定康复计划:用绳子辅助丈夫站立,带女儿做手指操,甚至学会针灸缓解疼痛。
黄金阁社区党委书记牟祖静看在眼里,感动在心头:“有次家访看到她正用胳膊托着丈夫练习站立,汗水浸透了衣衫却始终带着笑,那种笑容不禁让人动容。”
没有电梯的老式楼房成为李遇梅的又一个挑战。为延缓丈夫、女儿的肌肉萎缩,她坚持每日带他们外出活动。李遇梅家住2楼,距离1楼一共有36级台阶,单次出门需爬楼7次,“先拎15公斤重的折叠轮椅下楼,再分次将140斤重的丈夫、110斤重的女儿和失明的母亲拖下楼梯。”李遇梅说。
6年时光,楼梯的台阶边缘被磨得发亮,李遇梅的肩胛骨处也结出了厚厚的老茧。但在李遇梅看来,36级台阶上的每一步,都是她与命运的无声较量。如今,丈夫的情绪日趋稳定,女儿也能简单操作手机,母亲偶尔还能认出亲人。
传递温暖,点亮文明道德之光
照料家人的同时,李遇梅还挤出时间主动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利用自己学到的护理技术,帮助其他病友家属。她还总是帮邻居疏通下水道、为孤寡老人做农活、按摩,不断用力所能及的平凡之举传递文明之光。
“遇梅真是个‘热心肠’,自己扛着大山,却还想着帮别人修路。”邻居们提起她,总是赞不绝口。“小区的邻居们也都很好,遇到我带他们下楼的时候,经常都会帮把手。他们还经常给我加油打气,让我能更好地坚持下去。”听到邻居们的赞扬,李遇梅感激道。
楼道口停放着的一辆破旧自行车,是李遇梅的“专车”。在她心中,这辆破旧的自行车,是她不屈不挠面对生活的见证。6年如一日,李遇梅用言行让更多人看到,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孝老爱亲的美德永远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