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领取情形调整乌欧“组团”白宫行未获“停火答案”中冶建工 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交出亮眼“期中答卷”
第007版:时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个人养老金领取情形调整
乌欧“组团”白宫行未获“停火答案”
中冶建工 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交出亮眼“期中答卷”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8 月 2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半年三大核心指标均实现逆势增长
中冶建工 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交出亮眼“期中答卷”

  中冶建工大厦

  2025年上半年,中冶建工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利润三大核心指标均实现逆势增长,经营态势稳中向好,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韧性持续提升。

  这份亮眼的“期中答卷”,正是中冶建工坚定不移、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直接体现,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改革举措,精准破解发展瓶颈,充分激发内生动力与活力,不仅有力支撑了上半年的逆势增长,更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破局

  改革是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建筑行业的深度调整,中冶建工这家大型建筑央企,同样面临严峻挑战:合同转化率低、区域市场乏力、“两金”高企等沉疴顽疾,如横亘发展航道的暗礁险滩,严重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

  2024年4月15日,中冶建工召开全面深化改革动员部署会,正式拉开全面深化改革帷幕,聚焦关键领域精准发力,以全面深化改革破局,重构管理体系,重塑发展模式,锚定任务目标,聚力攻坚突围,在严峻的行业形势中开辟了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彼时,中冶建工已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内部面临区域市场收缩、经营质量下滑、管理效能不足及历史包袱沉重等多重压力,企业在基础管理、成本管控、重大风险防控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逐步凸显。与此同时,中国五矿、中国中冶对企业发展规模与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兄弟单位加速赶超……严峻现实与更高标杆,共同指向了改革这一破局关键。

  因此,改革成为中冶建工突围解困、转型升级的必然抉择。

  擘画

  系统构建改革框架与制度基石

  改革势在必行,但路径何在?

  中冶建工的改革立足长远,系统谋划,坚持战略引领,明确了“定目标、明路径、强资源、锻优势”的发展战略:

  锚定“建设一流建筑业全产业链企业”的发展目标,科学制定“三步走”的阶段性发展任务,整合优质资源,聚焦打造管理一流、履约一流、全产业链服务能力一流、资本资金能力一流、企业文化先进的综合竞争新优势。这为改革指明了清晰的方向,激发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深化改革,制度先行。改革核心在于制度重构,通过立柱架梁,筑牢改革根基。2024年初工作会后,中冶建工立即投入巨大精力,完成了一场深层次的制度革命,构建起覆盖指标考核、成本管理、市场营销、履约管理、资本资金、人才引进六大核心领域的全新管理体系,为改革行动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行为规范。

  攻坚

  大刀阔斧推进关键领域变革

  围绕战略蓝图和核心问题,中冶建工推出了一系列力度空前的改革举措。

  坚持党建引领,把稳改革方向:

  中冶建工党委坚决扛起改革政治责任,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坚持将党的领导融入改革全过程和公司治理各环节,重大改革方案经党委会深入研究部署。深化“党旗飘扬、党徽闪光”行动,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改革攻坚一线当先锋、作表率,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强大的改革动能和发展优势。

  重塑管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

  考核指挥棒转向。新的《综合业绩考核办法》打破“大锅饭”,引入“人均创收创效”指标,对二级单位实施差异化考核。建立“起立机制”——核心指标综合完成率低于底线要求或长期亏损单位的领导班子全体“起立”,进行刚性调整,树立“忠诚为要、业绩为先”的用人导向。

  分级授权释放活力。创新推出《分级授权管理清单》,聚焦市场营销、成本管理、风险防控、资金使用、资源配置五大核心事项,依据二级单位管理能力实行动态授权,通过“能力匹配授权”机制,实现集中集约与分级授权有机结合,显著提升管理效率。

  成本穿透铁腕管控。建立贯穿标前测算、过程管控到结算复审的“全过程穿透式管理”,严格执行“策划收益率>目标收益率>实际收益率”的铁律,严控各项费用支出。

  优化组织结构,激发内生动力:

  机构改革瘦身强体。注销无效分支机构,推进部分子公司撤并重组。对长期亏损单位实施“帮扶、撤销、合并”组合拳,压减实体考核二级单位数量。按照“精简、高效、协同”原则,推进总部“瘦身健体”与二级机构“规范赋能”,压减总部内设科室、撤销业务机构,推进两级机关“三定”工作,通过“做减法”压减管理费,实现降本增效,打造精干高效组织。

  人事革新激发活力。系统性加强市场营销、项目履约等“六支队伍”建设。加快年轻干部培养,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加大高端人才特别是属地化营销、商务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推行“起立”机制,打破“铁交椅”,刚性应用考核结果,坚持用业绩说话,形成“能上能下”的用人导向。公开竞聘选拔营销干部,开展两级机关岗位竞聘上岗,营造积极有为的良好氛围。

  重构业务体系,锻造核心能力:

  营销体系变革。深入落实“1+M+N”市场布局战略,设立7家区域营销公司,打破各自为战局面,实现区域深耕与协同增效。持续强化总部市场营销的引领作用,优化管理架构:剥离市场管理部的营销职能,成立市场营销中心,中心下设5个营销工作组,与7家区域营销公司共同构建覆盖更广、类型更全的一体化营销网络。大幅提高“业绩提成”,激励营销人员拼抢高质量订单。建立“1+4+X”条块结合的责任体系,全面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大履约”体系升级。坚持“重诺守信、专业卓著、精益高效、完美履约”,深化“法人管项目”理念,围绕项目策划、资源配置、技商结合、双优化、数字化管理等“五大能力”建设,强化全过程履约督导和风险管控。推行项目管理“铁三角”(项目经理、总工、商务经理)量化评价,夯实品质履约基础。

  “大商务”体系构建。将招采中心与经营预算部整合,进一步优化职能配置,通过规模化集采管理实现降本增效。树立“全员、全过程、全要素”成本管控理念,深化标前评审、责任成本刚性下达、限价招采、间接费严控等环节管理,提升精细化水平和创效能力。

  筑牢风险防线,保障行稳致远:

  攻坚化解存量风险。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推动合规要求深度融入业务流程,坚守经营底线。构建“红橙黄蓝”四色风险预警,对红色预警风险项目建立“一项一策”销号制,领导包保,专项攻坚。建立“新项目风险熔断机制”,筑牢风控防线。

  多措并举畅通资金血脉。将逾期清欠与领导班子薪酬强挂钩,想方设法创新方式盘活资金。综合运用法律清欠、债务重组、专项债化解政府债务等手段,千方百计回收重大逾期资金。刚性执行“无预算不支付”,融资成本压降至行业洼地,现金流持续向好。

  筑基

  改革赋能高质量发展初见成效

  中冶建工的这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关乎企业前途命运的深刻革命。尽管挑战严峻,但通过系统性、深层次的变革,企业肌体正在焕发新的活力,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日益坚实。

  市场竞争力稳步提升,运营质效持续改善。区域营销新体系效能显现,在2024年下半年和2025年上半年,新签合同额实现环比显著增长,重庆属地合同额占比明显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特种市场”、新能源等新兴领域实现突破。合同质量进一步改善,“两金”压降取得成效,风险治理取得突破,融资成本处于行业低位,有效降低了项目管理成本,改善了现金流状况。

  项目履约质效齐升,人才队伍活力迸发。项目全过程管控能力增强,安全创优、质量创奖成果丰硕,客户满意度创新高。与此同时,机构改革和考核激励传递强烈信号,“业绩论英雄”导向深入人心,人才结构优化进程加速。

  党建根基巩固深化,政治优势充分彰显。党建基础不断巩固,“党旗飘扬、党徽闪光”行动持续深化,下属单位荣获2025年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成效显著,监督执纪力度持续加大,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笃行

  全面深化改革永无止境

  改革未有穷期,行至深水区、攻坚期,挑战犹巨。

  中冶建工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锚定“建设一流建筑业全产业链企业”目标不动摇。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主动对接国家“十五五”规划,积极响应重庆市关于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的部署;聚焦城市更新、数智赋能等关键领域精准发力,在市场竞争、完美履约、风险防控、党的建设等领域巩固改革成果;持续释放改革红利,锻造核心竞争力,有效抵御行业风浪,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余明浩 图片由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