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栗园园)8月18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农科院获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5年来,已汇聚川渝两地120多家科研院所、涉农高校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共同实施科技项目230余项、推广动植物新品种330余个、推广新技术新装备110余项,带动川渝200余家涉农主体增收致富。
2020年11月,作为川渝两地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和主力军,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共同发起成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为川渝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搭建了坚实平台,开启了两地农业科技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新篇章。
联盟成立以来,川渝两地科研机构始终聚焦农业生产中的“卡脖子”难题,以合力推动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为核心目标,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比如,两地农科院聚焦四川松潘县高原生态特点开展豆类品种改良,用重庆市农科院的“豆美1号”、四川省农科院的“川彩豌1号”等20余个赏食两用豆品种,助力松潘实现“一作物双功能”,既保证食用豆产能,又兼顾观赏价值,助力地区经济发展。
重庆市农科院选育的“Q优12”米粉专用稻,如今成为四川绵阳米粉专用稻主推品种之一,在绵阳市推广种植超1万亩,助力绵阳百亿米粉产业集群打造。
市农科院相关负责人说,为进一步推动成渝农业科技协同发展,创新驱动农业新质发展,未来双方将聚焦“三个高地”建设,即共建科技创新策源高地、共建成果协同转化高地、共筑人才队伍培养高地,重点关注西南地区丘陵山区农业基础短板,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大力发展智能农机研发,培育一批硬核科技成果,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引领支撑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发展,持续夯实川渝粮仓战略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