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一甲子 逐梦向未来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实现新突破利用脑机接口技术解码内心独白“三维”聚力  打造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
第007版:时事
上一版 下一版 
跨越一甲子 逐梦向未来
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实现新突破
利用脑机接口技术解码内心独白
“三维”聚力 打造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8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素质医师团队 高质量医疗水平 聚焦2025医师宣传月
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涪陵中心医院)
“三维”聚力 打造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

  医院开展颈椎后路复位减压融合术

  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科研楼效果图

  今年7月,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公示的《2025年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竞争性评审结果》出炉,涪陵区从全国参评的43个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重庆唯一入选城市。这一成绩标志着涪陵区在提升公立医院诊疗能力、加强智慧医院建设以及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等方面的努力得到了国家级认可。

  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及本次国家级示范项目的核心承载者,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涪陵中心医院)(以下简称重大附属涪陵医院)正迎来加速构建“西部标杆、全国领先、重庆特色”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重大机遇。依托项目赋能,今年以来,该院在关键领域集中发力:持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重点攻关疑难重症诊疗能力;江南院区科研楼建成投用,增强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实力;系统性优化患者就医流程,通过服务模式革新和智慧化建设提升患者就医便捷性与舒适度。这三大维度的协同推进,旨在助力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全国公立医院改革探索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优质经验。

  医疗技术提升

  打造区域诊疗新高地

  8月13日,在第八个“8・19”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重大附属涪陵医院2025年临床经典病例评选比赛(决赛)落下帷幕。来自该院的9个科室选送的10个病例同台比拼,一个个与疑难病例较量的精彩故事,诠释着医者的担当与技术的精进。

  其中,骨科团队面对脊髓损伤致高位截瘫的危急患者,联合多学科抢占24小时黄金救治窗,通过后路复位减压融合术解除脊髓压迫,让几乎完全瘫痪的患者重获新生;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于慢性中耳炎迷雾中识破罕见脑脊液耳漏,凭高分辨率CT精准定位,借双镜联合技术完成瘘口修补,为患者筑牢颅内安全屏障;康复医学科为喉癌术后吞咽障碍患者定制康复方案,从球囊扩张到体位训练,让无法经口进食的患者逐步重拾吞咽功能;消化内科针对食管早癌患者,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完整切除病灶,遇术后狭窄难题时,创新超声内镜引导下微创术式破解吞咽困境。参赛医师们通过生动的讲述和详实的资料,向评委与观众们展示了各自病例的诊疗亮点与难点、经验与教训。

  “医院高度重视我们科室,对科室进行了全面整合,实行主诊医师负责制,让我们科室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骨科副主任王海感慨道。康复医学科主任牟杨表示:“医院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的人才培养方式,让我们科室从27人增长为36人,并成功创建重庆市医学重点专科和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两位科室负责人的真切感慨与心声,生动勾勒出医院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育上的深耕细作。

  这些实实在在的技术进步与学科发展,通过翔实的数据得到了有力证明:今年上半年,医院平均住院日同比下降1.04%,诊疗效率持续提升;微创手术占比同比增长4.66%,精准微创理念深入临床。与此同时,医院不断突破技术边界,创新开展内镜下胃转流支架置入术、心房颤动脉冲电场消融术(PFA)、Bachmann束起搏技术、高难度舌侧隐形矫正技术等多项技术,一系列区域技术空白被相继填补。如今,重大附属涪陵医院以提升医疗技术为核心,正奋力书写区域诊疗高地建设的新篇章,用实力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福祉。

  科研创新提速

  激活成果转化新引擎

  科研作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不仅赋能临床技术创新,更是提升诊疗水平的关键动力。临床科研与医学创新的紧密结合,是推动医疗进步的重要动力,为医学理论提供实证依据,为医学创新提供数据支持和实践基础。今年上半年,重大附属涪陵医院科研工作交出优异“成绩单”:获批开展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1项,较去年同期增长141.18%,科研项目数量实现大幅提升;学术成果丰硕,发表各类积极学术论文17篇,其中SCI论文8篇总影响因子达57.9;技术转化成效显著,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8项。这组数据背后,是医院对科研创新的高度重视与持续投入,更彰显着医院以科研反哺临床、以创新驱动诊疗能力提升的坚定决心,为激活科研转化注入了强劲动力。

  此外,作为支撑科研创新的关键硬件设施,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江南院区科研楼现已顺利竣工。科研楼建筑面积达1545平方米,规划布局涵盖公共实验平台、细胞间、药物化学实验室等专业科研空间,配套动物房、样本库、PI办公室及会议室等全链条设施,为医院的科研创新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随着科研楼的建成,重庆大学骨髓血液肿瘤精准诊疗实验室也即将入驻,助力医院科研发展提档升级。作为面向“健康中国2030”与“健康重庆”战略需求的市级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聚焦白血病、淋巴瘤等髓系血液肿瘤“突变异质、耐药频发、精准药物匮乏”的临床痛点,以“源于临床、解决临床问题”为核心,开展基础研究、新药创制与数字化诊疗的三位一体协同攻关。

  实验室由国家优青人才、重庆市卫生健康委“百名医学领航人才”、陕西省孔光耀教授领衔,汇聚10余名博士组成跨学科团队。未来,实验室将依托重大附属涪陵医院投入的3000万元尖端设备与1500平方米标准化实验空间,以及与高校共享的研发资源,为医院科研转化新引擎再添坚实支撑。

  患者服务提质

  重塑看病就医新体验

  8月7日,在重大附属涪陵医院就诊的患者们发现,医院门诊大厅里出现了一群来回忙碌的陪诊护士,为患者提供着优质专业的服务:当老年患者对着自助服务机犯难时,她们会耐心地进行全程指导;面对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她们则会细心规划路线,并提供全程周到的照料;遇上孕妇做检查怕遗漏项目的情况,她们细心进行流程提醒;看到害怕苦恼的孩子,她们会柔声安抚协助沟通。

  这是该院为提升患者就医体验而全新推出的陪诊服务。首批陪诊团队由20名护理人员组成,她们通过系统学习《门诊陪诊服务手册》,打磨形象礼仪与沟通技巧,深入理解医院文化与人文护理理念,最终从情景模拟综合考核中脱颖而出,走上岗位为患者提供优质就诊服务。护理部副主任黎明表示:“陪诊服务的核心,是把专业护理和人文关怀融入就医全流程。我们不只是帮患者跑流程、省时间,更要让他们在每个环节都感受到被重视、被照顾,这正是‘以患者为中心’理念最直接的体现。”

  这项陪诊服务正是重大附属涪陵医院落实“医疗服务质量深化年”工作的进一步延伸。

  2024年以来,医院从就医全流程入手,推出一系列便民惠民举措,让优质服务渗透到每个环节:“一站式”服务中心高效运转,分诊、挂号、退号、报告打印等服务已惠及56万余人次,过去需要跑多个窗口的事,现在在一个地方就能办妥;“白玉兰・守望者”志愿者队伍优化服务流程,服务患者及家属26万余人次;门诊部专门设立的“总值班”岗位,及时处理各类突发事务230例,让问题在前期得到解决;互联网医院持续深化服务,让2.92万人次慢性病患者通过线上复诊,免去奔波和排队之苦。

  通过一系列的具体行动,重大附属涪陵医院把“以患者为中心”的承诺落到实处。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透过患者就诊中“流程更顺、等待更少、关怀更足”的细节体验,让医疗服务质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傅星辰 图片由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