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记者在重庆展开“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记者们进工厂、入乡村,直击一线,“零距离”寻觅山城的动人绿意,深入探寻重庆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看绿色转型,为何来重庆?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重庆肩负着“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职责使命。从全域体系化推进污染防治,到统筹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再到紧盯能源、产业促进绿色低碳转型……重庆,以年均2.4%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5.6%的经济增长,在国家低碳城市试点评估中排名中西部第一。
亮眼答卷,不仅彰显了重庆的坚定决心,也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鲜活范例。了解到重庆的“绿色故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罗宏进说,重庆推动绿色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将为国内其他地区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一条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绿色路径”。
这条“绿色路径”的底气,在于机制托底的改革之智。今年5月,重庆市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暨美丽重庆建设大会再度明确:要深化改革创新完善超大城市生态治理体制机制,突出数智赋能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用智能化手段为山水装上“预警雷达”,让生态监测更精准、问题处置更高效;借体制机制创新强化正向激励,将生态保护的责任层层压实,构建起多元协同的治理格局……改革为重庆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动能,把对“绿”的追求植入城市的发展逻辑。
这条“绿色路径”的动力,来自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寻访重庆国际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玻璃纤维制造过程中,该公司采用新型干法陶瓷滤管一体化脱硫脱硝除尘技术处理窑炉废气,不再产生废水;生产出来的玻纤产品,被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叶片等绿色领域……这样的技术升级,在重庆比比皆是。通过打通“减污降碳”与“提质增效”的双向通道,推动传统产业逐“绿”升级,重庆不断解锁绿色发展的关键钥匙。
这条“绿色路径”的活力,源于产业结构的绿色蝶变。22年前的奉节,12万人靠煤吃饭,过度开采让山体千疮百孔。痛定思痛,奉节关煤矿、治水土,在长江畔种下38.3万亩优质脐橙,打造出价值381.7亿元的“奉节脐橙”品牌。从“黑色经济”到“金色果园”,奉节的转身,折射的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重庆的生动落地。工业上狠抓绿色技改、农业上广推生态种植、持续培育壮大绿色服务业……当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同频共振,“绿色路径”就成了全新致富路径。
今天的重庆,绿色新科技处处可见,珍稀动植物与人共生共栖,数据在云端织就生态保护的智慧网络。重庆用行动表明,绿色转型绝非选择题,而是检验担当的必答题。践行“两山”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重庆定将交出含金量更足、辨识度更高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