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 一座“锰都”的绿色转型之路公益广告
第020版:T12 “两山”理念二十载 落笔成卷映巴渝
上一版   
秀山 一座“锰都”的绿色转型之路
公益广告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8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渝鄂湘黔毗邻地区水秀山明新名片
秀山 一座“锰都”的绿色转型之路

  川河盖45道拐风光 摄/唐磊

  峨溶茶海 摄/杨小林

  初秋时节,“水秀山明 人和城兴”的秀山处处跳动着绿色发展的音符——梅江河在阳光下碧波荡漾,波光粼粼;武陵山腹地,一片片油茶园沿着丘陵起伏满眼翠绿;而在秀山高新区内,一个个企业不断推进节能降碳技改,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生态“颜值”不断变成绿色“产值”,诉说着秀山将高品质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赢的生动实践。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一直以来,秀山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以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为建设渝鄂湘黔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增添更鲜明、更厚重、更宜人的生态底色。

  如今,武陵山腹地,一座“锰都”已然变身绿色发展前沿,“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的生态画卷正在秀山大地徐徐展开。

  提升环境质量,做好锰污染治理“后半篇”文章

  锰矿石电解冶炼成金属锰,耗电量大、锰渣难处理,是典型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秀山县、湖南省花垣县、贵州省松桃县是我国重要的锰矿开采加工区,碳酸锰矿资源丰富、电解锰企业集中,被称为“锰三角”。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加强渝湘黔交界武陵山区‘锰三角’污染综合整治”,一场壮士断腕的“锰三角”污染治理攻坚战拉开序幕。近年来,秀山48家涉锰企业、170万吨落后产能全部退出,201个矿山井口永久封闭,率先在全国涉锰地区全面退出落后产能,治“锰”经验入选美丽重庆建设典型案例。

  如何持之以恒抓好锰污染治理“后半篇”文章?秀山县溶溪河流域电解锰渣场渗滤液处理工程为进一步消除生态环境安全隐患提供了思路。该项目将三润和紫金两个厂区的污水集中收集后,新建管道输送至武陵厂区,在武陵厂区内新建一套3000立方米/天的污水处置系统,涵盖拆除及室外地面硬化工程、新建设备房工程、新建组合池工程、新建厂房工程、输水管网工程等,可显著提升锰渣渗滤液处理能力,减少对溶溪河流域水体的污染。

  “我们正在加快建设电解锰渣场尾矿库智慧化监管平台,构建集监测、预警、应急响应、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于一体的综合管理体系。”秀山县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对县域所有渣场(尾矿库)渗滤液处理站排口每月开展采样监测,该县持续分组分片区对淘汰退出后的电解锰企业厂区、渣场和锰矿山开展巡查检查和执法监管,督促第三方公司加强渗滤液处理设施运营管理,确保渗滤液应收尽收、规范处置、达标排放。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绿色空间成为武陵山区亮点

  由西南向东北流经了11个乡镇的梅江河,是秀山的母亲河,随着经济社会地不断发展,大量生活污水直排梅江河,水质恶化十分严重。

  秀山以梅江河县城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两岸公园建设为抓手,坚持还岸于民、还水于民,大力实施治污、畅行、增绿行动,全长10公里的梅江河绿道长廊,打通了梅江河两岸的城市生态景观廊道,形成了一条服务百姓的多彩滨河休闲健身步道,基本达到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梅江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是秀山县涵养城市生态文明的真实写照。一直以来,秀山县围绕“独树一帜、产城一体、整体大美”,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的武陵山区典范,绿水、青山、蓝天正成为秀山人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

  持续健全“九治”生态治理体系,秀山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文明祭祀、餐饮油烟、露天烧烤和臭气扰民专项治理;持续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强化水源地水质保护,县域内国控考核断面、市控评价断面地表水水质均达考核要求,达标率100%,巨丰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强力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全县11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提前全面完成;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改造农村户厕1万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6.7%;加快推进巴渝和美乡村建设,整村推进172个村,覆盖率达69%……夯实绿色基底,匠心独运做美城镇生态。

  秀山还结合当地特点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全面强化河长制,全域推进幸福河湖建设,专题开展涉渔市场清理整顿、“春雷行动”“中国渔政亮剑”等专项执法行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保护率达到100%。高标准严要求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执法能力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单兵设备、无人机等执法装备,执法能力不断提升。

  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秀山努力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秀山新画卷,推窗见绿、四季见花、出门见景的城市靓丽生态格局基本构建。

  着眼绿色低碳,推动“235”制造业集群发展

  近日,走进位于秀山县的重庆森仟烨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炭素制品节能降碳改造项目正在加紧建设,该项目对公司10万吨/年炭素制品生产线进行全面节能降碳改造,改造后可年累计降低能耗5666tce(当量值)、13901tce(等价值),减少碳排放26293吨。

  重庆煜林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涉锰企业淘汰退出后投资新建企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致力于清洁生产及节能减排。该公司年产3万吨工业硅及配套项目建设一期工程已完工投产,项目完全达产后可实现工业产值5亿—6亿元,实现节能效率约5000万元。

  在秀山,各大企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加速壮大的案例比比皆是。近年来,秀山探索实施“百亿集群、十亿链主、亿元规上、千户创新”四大产业培育行动,围绕新材料、生物医药2条全产业链,升级打造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汽车配件3大支柱产业,创新打造装配式建筑等5大特色产业。

  随着秀山高新区被认定为渝东南唯一的市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这里聚焦产业结构绿色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引进海王、步长、红日、德康等上市企业,推动绿色制造占工业比重达到86%。

  不断提升发展的“含绿量”,让更多绿水青山加速向金山银山转化,秀山商贸物流、农村电商、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也迅猛发展,围绕全面建成武陵山区商贸物流中心、西部陆海新通道东线物流枢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能力和水平。

  凭借绿水青山的优势,秀山积极参与武陵山文旅景区集群建设,打造“洪安边城”“川河盖”等旅游景区,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梅江镇兴隆坳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5年上半年,秀山共接待游客1678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102亿元。

  绿色发展一路乘风破浪,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秀山正不断探寻高质量发展密码,收获更丰硕的果实。

  链接>>>

  数说成效

  ●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59天。

  ●持续推进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56平方公里。

  ●实施城市增花添绿专项行动,新增城市绿地面积20万平方米,完成国土绿化造林11万亩。

  ●城乡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为98.75%、88.47%。

  ●593名河长全面完成巡河任务,总巡查里程130628.27公里,共计巡查河库3.75万人次。

  刘玉珮 陈钰桦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