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 “两山”理念绘蓝图 沃野平畴织锦绣
第017版:T9 “两山”理念二十载 落笔成卷映巴渝
上一版 下一版 
綦江 “两山”理念绘蓝图 沃野平畴织锦绣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8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綦江 “两山”理念绘蓝图 沃野平畴织锦绣

  綦江高新区桥河组团

  綦江产业园厂房屋顶光伏组件整齐排列,助力园区可持续发展

  茶农在东溪镇茶山采摘新茶(綦江区林业局供图)

  丁山水库碧波荡漾,山水相映如画(綦江区水利局供图)

  山清水秀的紫龙煤矿治理点下游支流洋渡河猴子沟 摄/湛江涛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这一理念如同一颗希望的种子,在綦江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从产业园区的绿色蝶变,到山川林水的系统修复,再到矿区治理的精准施策,綦江大地上处处展现着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如今的綦江,绿色经济蓬勃兴起,生态空间持续拓展,良好环境已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为未来发展积蓄着澎湃动能。

  绿色转型赋新能 产业升级开新局

  在綦江高新区,绿色正在成为最亮的发展底色。

  厂房林立的园区里,机器轰鸣声与光伏板上的阳光交织成一幅现代工业的绿色图景: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这片热土正加速产业绿色蜕变,激活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聚焦主责主业,綦江高新区推动工业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步伐铿锵有力。技改扩能方面,百科鼎昱、友利森等企业的扩能厂房需求得到及时解决,荆江半轴热处理工序智能化改造、精锐达新能源汽车齿轮数字化车间技改等38个技改项目相继推进。

  数据背后是产值的跃升——友利森跨上10亿元台阶,百科鼎昱等6家企业产值增速超过50%。绿色制造方面,锦旗碳素、美而佳铝业、航墙铝业等企业迭代升级污染治理设施和工艺,旺川年处理5万吨铝灰渣项目建成试产,文正玻璃、金星股份等5家企业获评绿色工厂、节水型企业。创新赋能方面,新入库市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5家、科技型企业20家,尚宇汽车等40家企业通过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复审),金星申报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与创新正相得益彰。

  在帮扶存量企业提升效能、建设绿色园区方面,綦江高新区同样拿出了硬招实招。旗能电铝实现了电解铝生产过程的全流程数字化,先进的节能技术让企业节能价值超千万元。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正成为园区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

  现在,绿色低碳的版图还在持续扩展。园区策划包装屋顶光伏、分布式能源站等新能源项目,开展分布式光伏安装“百日攻坚”,已建成投用屋顶光伏48兆瓦,可满足园区15%的工业企业日间用电需求。在污染减排方面,锦旗碳素160万吨/年碳素NOx治理项目、旗能电铝煤电清洁生产改造项目持续推进,园区每年削减氮氧化物近1000吨,助力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和指标提升。同时,綦江高新区科学制定碳中和驱动型企业发展目标,引导实施22个循环经济示范改造项目,重庆聚源塑料“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获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认证,炙焱动力、有研重冶等5家企业入选市级绿色工厂名单。

  绿色是綦江高新区发展的底色,也是前行的方向。如今,这片承载着创新与产业梦想的园区,正用一项项绿色改造、一串串亮眼数据,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绿色答卷写在綦江高质量发展的长卷上。

  茶山新绿映山河 林改激活新动能

  盛夏的东溪镇,满山的白茶园在阳光下层层铺展,翠色沉稳而丰盈。茶农们忙碌在茶垄间,修剪枝叶、管护茶园,为来年春天的第一批嫩芽积蓄养分。承包这片茶山的主人来自浙江安吉——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数年前,他被綦江优良的生态环境所吸引,流转林地种下了第一批白茶。每年三月,山间氤氲的春雾间,嫩芽吐露清香,化作一杯杯高端白茶,销往各地。如今,这里不仅是茶叶飘香的产业园,更成为林权改革激发生态经济活力的生动缩影。

  茶山的发展曾一度受限于基础设施不足,采摘后的鲜叶无法就地加工,产业链延伸受阻。2024年,綦江区将东溪茶产业列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点,通过明晰“三权”分置,破解权属纠纷——林地权属重新核办林权证,承包权由村集体统一签订承包协议,经营权则明确给市场主体,并办理林地经营权证。在此基础上,规划配套产业道路、管理用房、加工用房等设施,形成茶叶从采摘到深加工、销售、旅游、科普的全链条产业集群,推动茶旅融合发展。目前,东溪茶山年鲜茶产量可达6万斤,实现年产值4000万元,带动周边200人就业、临时用工800人以上,群众务工年收入可达400万元。

  茶山的蝶变,是綦江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綦江区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全面落实林改重点任务,召开区总林长会议,部署改革与林长制重点工作;制度推进上,制定印发年度工作计划,明确10项重点指标和15项重点任务;经营主体培育上,拥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70余家,林业大户20余家,新增流转集体林地6202亩、达成意向流转7000亩。

  改革不仅在“地”上发力,更在“数”上提速。綦江区创新“林改+智慧林业”管理模式,建立以村(社)为单位的集体林地矢量数据,林地数据库和数据矢量化建设完成率均达到100%。推广“数智林权”场景应用,贯通“林地流转意向”等核心业务,为基层林业人员开通操作权限,实现林权管理数字化转型。林权流转交易平台体系也在市、区、镇、村四级全覆盖,形成从需求收集到审核办结的全链条服务。

  从东溪的茶香到林改的制度创新,綦江正以改革激活林业资源潜力,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也让更多群众在绿水青山间共享金山银山。

  “山溪三美”绘锦绣 生态效益活水来

  夏日的綦江,绿树成荫,清流潺潺。漫步在通惠河畔,绿道蜿蜒盘旋,沿岸花木扶疏,游人如织,水岸的宁静与生机令人心旷神怡。这一切,正是綦江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缩影。近年来,綦江水利局聚焦水土保持与生态治理,构筑起多元联动的防护网,不断强化小流域综合治理,提升水质,优化水环境,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在这幅画卷中,“山溪三美”无疑成了最耀眼的注脚。据介绍,“山溪三美”核心小流域涵盖丁山水库、福林水库及丁山河、福林河、綦江河等“两库三河”,以及周边7.8平方公里的带状山地。

  今年5月,在国家《关于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指导下,綦江区政府授权水利局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及经营权的公开交易。经核算,山溪三美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达5480万元,20年经营权价值为8290万元。重庆南州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以1.377亿元竞得该经营权,创下中西部最大单笔交易纪录,标志着綦江生态价值转化迈上新台阶。

  交易完成后,受让方立即启动山溪三美小流域提质增效工程,首期投入4900万元,规划“山、水、人、文、产”五位一体的综合开发。生态修复与产业联动同步推进,预计每年新增经济收入超25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1500余个,20年累计收益预计达5亿元。这不仅是生态价值向经济效益的有效转化,更激活了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

  与此同时,綦江区制定了生态产品价值交易收益的使用方案,所有资金纳入涉农资金统一管理,确保20%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30%用于村基础设施完善和提升,50%专项用于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等水土保持功能提升工作。同时,企业还以此次交易凭证为重要依托,在农业发展银行获得了2.1亿元的重庆市第一笔同类绿色金融贷款。交易合同明确企业承担长期生态管护责任,力保丁山水库及下游河流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水土保持率超过82%,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山溪三美’项目不仅是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先行探索,也是打造生态清洁小流域提质增效‘一张图’的重要实践。我们计划到2029年前再完成2条生态清洁小流域交易,2035年前全面建立多样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系,推动全区水土保持工作迈向新高度。”綦江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炎炎夏日,綦江区持续用脚步丈量生态文明建设的宽广路径,用实际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如何换来金山银山。未来,这条融合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治理之路,将继续激荡出更加深远的时代回响。

  矿井水清山川碧 生态修复绘新篇

  初秋的綦江,阳光洒在后溪煤矿新修整的排水渠上,水面波光粼粼,清澈见底。经过多道工序处理的矿井水静静流入河道,与两岸新植的绿带相映成趣。这一切,正得益于近年来綦江区生态环境局在矿井水治理领域的持续攻坚与技术创新。

  矿井水治理,被业内称为“矿区治污的硬骨头”。它不仅涌水量大,还含有铁锰离子、硫化物等污染因子,若直接排放,不仅污染周边河流,还会破坏当地生态。綦江,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落后产能的淘汰,自2000年起逐步关闭退出煤矿36个。煤矿关闭后,全区现存13处矿井涌水点,其中5处水质监测超标,存在环境风险。但是,传统的矿井水治理模式,因建设投资大、运维成本高,与綦江资源转型后的发展需求严重不符。綦江始终坚持把矿井水治理作为改善流域水质、提升矿区生态环境的突破口,推行矿井水无动力组合的创新工艺,实现了从污染削减到水质达标的跨越。

  据悉,綦江治理矿井水使用的无动力组合工艺,巧妙融合多种自然原理,在降低能耗和运维成本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与传统大型污水处理厂相比,无需大量专业设备和人员,也无需高额的电费、药剂费等开支,为资源型地区在资金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矿井水治理方案,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可复制性。目前,无动力组合工艺中使用的多级组合矿山污水处理装置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过去一到下雨天,矿井水顺着沟渠往外流,河道一片黄浑。现在出水清得能看到水底的小鱼。”附近村民的评价,是治理成效最直观的印证。据介绍,这套系统在跌水曝气环节,通过精心设计的阶梯式水槽,让矿井水在跌落过程中与空气充分接触,大幅提升水体溶解氧含量,且无需额外电力驱动曝气设备,降低了能耗。絮凝沉淀阶段,根据尾水浓度指标精准投加环保型絮凝剂,促使悬浮颗粒快速凝聚沉降,在大幅降低成本的同时,确保沉淀效果。后端氧化沉淀池则利用自然氧化与沉淀协同作用,填充具有吸附作用的颗粒石料,并采用多级组合方式,矿井水依次通过石料粒径由大到小的处理池,深度去除剩余污染物,确保水质达标。

  后溪煤矿的成功实践,也带动了全区矿井水治理的整体提速。目前,綦江区生态环境局正同步推进5处重点治理点位项目建设,预计未来每年节约运维成本超2000万元。

  如今,沿矿区的河道两岸,新栽的树木和花草随风摇曳,清水长流、岸绿景美。綦江区生态环境部门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继续在矿井水治理工艺升级、积极探索数字赋能风险管控新机制等方面,构建“采煤沉陷区风险管控”综合场景,通过创新工艺和数字赋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确保每一滴排出的矿井水都达到生态安全标准,为绘就更加秀美的生态画卷而努力奋斗,也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的綦江智慧和力量。

  贺娜 姚兰 图片除署名外由綦江区委宣传部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