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践行“两山”理念 塑造“新和富美”梁平印象
第016版:T8 “两山”理念二十载 落笔成卷映巴渝
上一版 下一版 
创新践行“两山”理念 塑造“新和富美”梁平印象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8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新践行“两山”理念 塑造“新和富美”梁平印象

  梁平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碧水蓝天,形成一幅景城融合的美丽画卷 摄/熊伟

  梁平区已经投入使用的“鱼菜共生”数字工厂 摄/刘辉

  竹山镇猎神村小微湿地景观 摄/向成国

  竹山镇猎神村,墨林竹院民宿秋景如画 摄/向成国

  向“绿”而行,点“绿”成金。

  党的十八大以来,梁平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筑牢自然生态屏障、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建设巴渝和美乡村、做靓生态底色本色,探索出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汇聚合力塑造“新和富美”梁平印象。

  湿地润城、竹海生金、绿产富民……梁平持续提升“含绿量”“减碳量”“含金量”,不断释放“绿色动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全面融入区域发展主战场。

  治山理水 重塑生态本底,筑牢绿色根基

  梁平,坐拥“两山夹一坝”的独特地貌,是渝东北平行岭谷的核心。西部的明月山百里竹海,曾是其引以为傲的生态名片,35万亩成片竹林、100余个竹类品种,被誉为“竹类博物馆”。然而,曾经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一度让这片绿海蒙尘。

  “说是竹海,其实是竹山。”竹山镇猎神村老村长李治权回忆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猎神村家家户户土法造纸,“日子比山下滋润,但石灰水污染了龙溪河,最终汇入长江”。进入新世纪,石膏矿的发现更让竹海雪上加霜。“天上尘飞扬、地下水渗漏,河道断流、地灾频发,‘从头到脚是灰尘,一猜就是猎神人’的顺口溜广为流传。”生态告急,发展难以为继。

  转机源于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领悟。梁平区痛定思痛,毅然舍弃矿山经济,学习浙江安吉经验,开启生态修复与转型之路。

  矿山复绿,竹海重生。2017年,猎神村5座石膏矿被坚决关闭。一场大规模的生态修复战役随即打响:划定生态保护区,整治塌陷滑坡,改造低效竹林;实施造林、封育、彩化工程,培育公益林近7000亩,改造竹林6500余亩,植树超3万株。

  最具创新性的是利用矿坑缓坡和塌陷区,打造出100余个梯级塘,形成独特的山地梯塘湿地群。

  昔日满目疮痍的矿区,如今叠翠流泉,2019年梯塘湿地群荣获艾景奖,2023年其森林生态系统修复新模式更被国家林草局作为典型案例推广。

  生态修复不仅限于竹海。面对东山林场等地林相单一、松材线虫病威胁等挑战,梁平抢抓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契机,创新实施“四变”改革:变疫情之林为森森不息,变针叶纯林为混交杂林,变疫木废材为生态原料,变政府投入为多元投入。通过“抚育间伐+补植”“带状采伐+更新”等措施,系统改造马尾松林两万亩。

  大规模补植珍贵、彩色树种,不仅有效控制了病虫害,更丰富了林相层次,显著提升了森林的生态功能、景观价值和经济潜力。

  如今,全区已打造城周彩色森林景观带0.36万亩,建成珍贵树种及大径材基地1.64万亩,林间道路、消防设施不断完善,森林康养基地应运而生,一幅“健康森林”画卷徐徐展开。

  湿地织网 全域治水润城,荒滩蝶变宝库

  梁平地处长江与嘉陵江支流的分水岭,境内无大江大河,曾被认为“湿地资源匮乏”。然而,梁平人却以非凡的智慧和决心,在“无江自润”的困境中,书写了“湿地织金”的传奇。

  “全域治水·湿地润城”——2018年,这一创新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梁平生态治理进入新阶段。依托全域408条水系、78座湖库、80万亩稻田资源,梁平创造性实践“城市湿地连绵体”和“乡村小微湿地生命共同体”理念,通过“普查—修复—联网”三步策略,构建起覆盖城乡的生命湿地网络。

  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是这张网络的核心明珠。其前身张星桥水库,曾饱受垃圾、污水、外来物种入侵和农业面源污染困扰。自2015年获批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以来,梁平对其进行精微修复:治理污染堰塘、修复沟渠坑塘、恢复生态岸线。

  而今成效斐然,湿地面积稳定在190.76公顷,水质由Ⅳ类提升至Ⅲ类;园内记录高等维管植物623种、脊椎动物291种(鸟类达221种),阔别重庆39年的灰雁等珍稀物种重返栖息。2022年,其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入选全国优秀名单,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生态绿心。

  梁平的创新更在于“小微湿地+”模式的广泛实践。在龙溪河流域治理中,梁平创新性地将场镇、农村居民点尾水处理与小微湿地公园建设结合,打造兼具“市民休闲、田园保护、尾水净化、水质提升”功能的生态节点,催生各具特色的生态小镇。在乡村,梁平通过沟渠塘库联网,形成星罗棋布的小微湿地群。

  截至目前,全区建成示范小微湿地斑块400余个,湿地资源达2万公顷。通过联通“一湖四库六水”,打造出30平方公里的城市湿地连绵体,全区湿地率11%,实现全域保护,水源涵养、雨洪调蓄、水质净化及生物多样性四大核心功能显著跃升。

  坚实的制度保障是湿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全国首个“小微湿地创新联盟”秘书处设立在梁平,出台全市首个湿地专项法规,组建专业“湿地卫士”团队,创新推行林田河路“四长合一”及“林长+司法官/检察长”跨部门协作机制。完成生态价值核算,获得湿地修复技术国家专利12项、地方标准2项。

  厚积薄发,2022年,梁平荣膺西南地区首个“国际湿地城市”,2024年并入选联合国“自然城市”平台,为全球内陆城市生态治理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方案”。

  点绿成金 生态价值转化,“绿水青山”生财富

  生态修复是基础,价值转化是核心。梁平深谙此道,不断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的有效路径,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富民增收的“金山银山”。

  猎神村的变迁是最生动的注脚。关闭矿山后,重焕生机的百里竹海实现华丽转身:建成观音洞、猎神居等4个国家A级景区,成功创建市级旅游度假区,“赏竹海、住竹院、品竹宴”成为金字招牌,带动村民自办民宿农家乐百余家,形成特色民宿群。

  与此同时,猎神村深化林改,统一流转林地7400多亩,发展高产笋竹两用林、林下食用菌,培育笋竹加工企业和农村电商,建成猎神巷商业街。

  如今,全村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旅游收入破亿元,加上生态补偿和产业经营,村民人均纯收入达3.6万元,从“靠山吃山”的破坏者蜕变为“护山富山”的受益者。猎神村也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同样,“小微湿地+”,开辟多元转化路径。“小微湿地+”模式不仅是生态修复利器,更是价值转化的金钥匙。梁平创新实践“小微湿地+环境治理、有机产业、民宿康养、自然教育、生态旅游”,猎神村梦溪湉园梯塘小微湿地、竹山场镇尾水小微湿地入选重庆首批“小微湿地+”名录。

  2023年,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专题报道梁平经验,重庆市更以梁平为样板,全域推广“小微湿地+”模式,猎神村案例亮相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

  生态产业化,铸就百亿绿色集群。梁平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生态产业化版图。依托50万亩国家储备林、50万亩竹林、20万亩柚林等资源,全力打造百亿级明月山林下经济品牌和“以竹代塑”竹木产业集群。积极探索生态产品的价值量化与变现,率先完成湿地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超177.4亿元(人均7.2万元)。

  更令人振奋的是,今年4月,全市首个林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成果在梁平落地,以718.52亿元的全域林业生态产品价值为量化依据,创新性地让“沉睡”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可交易的“流动资本”,成功构建“保护—增值—变现”闭环,为全国破解生态产品“度量难、交易难、变现难”提供了可复制的“梁平方案”。

  绿产富民 低碳循环转型,产业升级增动能

  生态产业化激活了资源,产业生态化则提升了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梁平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一二三产业,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

  作为“巴蜀粮仓”“鱼米之乡”,梁平在农业领域精耕“生态文章”。以“育良田、提品质、延链条、创品牌”为主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5万亩;大力推广绿色防控和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1.2%;着力构建“生态农业+食品加工+预制菜产业”融合新模式,建成绿色有机预制菜原料基地40余个,培育绿色有机农产品68个。

  以金带街道的鱼菜共生数字工厂为例。其“尾水梯级循环+蔬菜水培”技术,实现了“养分循环全利用、氮肥零添加、粪污零排放、产品零风险”,不仅大幅降本增效(养鱼周期缩短一半,用水节省80—90%,劳动力减少90%以上),更实现单位产出倍增(养鱼密度达池塘10—15倍,蔬菜产量为陆地10倍),成为生态低碳农业标杆。

  资源循环利用是产业生态化的重要一环。梁平大力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新建智能处理中心,试点收运秸秆,露天焚烧火点大幅下降72.9%。

  在工业领域,梁平着力打造低碳零碳示范园区。2018年以来,全区关停16家高污染石膏粉厂,新增固废处置项目,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0%;累计创建1个市级绿色园区、1家国家级绿色工厂、7家市级绿色工厂及多家能效、水效领跑者,实现重点用水企业节水创建全覆盖。

  据统计,2020年以来,单位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连续四年下降,预计提前完成“十四五”累计降耗13.5%的目标;全区规上工业总能耗也持续下降。

  绿富同兴,绘就“新和富美”新图景。“两山”理念在梁平结出硕果,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5%,生态屏障更加牢固;“生态+”产业蓬勃发展,绿水青山源源不断转化为经济财富、社会财富,带动百姓增收致富。

  而今,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新和富美”和谐画卷,正在这片“两山夹一坝”的土地上徐徐展开。梁平,以其独具辨识度的实践和创新,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供了具有广泛借鉴意义的“梁平样本”,谱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篇章。

  王琳琳 马菱涔 张常伟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