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废弃矿山到苍翠青山,如今既白民宿年接待游客量超10万人次 摄/李显彦 |
 |
顺多利机车公司搭建起5G智慧工厂平台 摄/龙帆 |
 |
无人机在北碚城区上空巡逻,助力城市智慧管理 摄/李显彦 |
担负北部大区使命担当要求,走在前、作表率,奋力书写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精彩篇章——今年上半年,北碚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一揽子主要指标的增幅,均位居中心城区前列。
产业发展聚链成势、招商突破增添动能、改革创新活力迸发,北碚全面展现出高质量发展新气象。
这样的新气象,源自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践行。
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回望高质量发展历程,我们看见,作为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北碚,在生态修复的“前半篇文章”上精心耕耘,更在价值转化的“后半篇文章”中大胆探索。
通过生态价值转化,北碚走出了一条“点绿成金”发展新路。
缙云山生态价值变现 昔日农家乐变身高端民宿集群
盛夏的清晨,巍峨的缙云山被第一缕阳光唤醒,重峦叠嶂,生机勃发。
山脚下,民宿经营者任清海正忙着为客人准备早餐。“以前农家乐收入微薄,现在改造成山隐民宿,客单价翻了几番。”他眉宇间洋溢着喜悦。
从农家乐到民宿,业态升级,源自一种发展新模式——EOD,简单说,就是以生态环境为导向进行产业开发。这是北碚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选择,它的基础,是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
不过,曾经的缙云山,一度因生态环境恶化而伤痕累累。北碚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投入近30亿元实施环境治理,缙云山森林覆盖率从94%提升至98.6%,PM2.5浓度下降13.2%,负氧离子浓度增长55.3%。受此带动,北碚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七年达到310天以上,全域水体水质100%达标。
生态环境的改善,首先为缙云山下的乡村旅游带来了质变。任清海的民宿,正是EOD模式在农旅融合领域结出的硕果。而他的身后,有一个庞大的集群化“民宿之城”——通过“政府引导、村民自建、专业团队参与”多方合力,以及区域性民宿集体品牌的塑造,北碚已经构建起“1+2+9+N”民宿发展体系。近三年,缙云·山宿、江东·村宿、小城·阅宿等民宿集群接待游客近100万人次,带动消费逾3亿元。
农家乐向民宿的升级,是缙云山农旅融合的成功典范,也是北碚EOD模式下生态价值转化的一个侧面。在此基础上,北碚进一步充实缙云山的生态文化内涵,全面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提升区域生态产品附加值。
其中,“巴山夜雨,温泉故里”依托北温泉千年历史,创建“缙云山—北温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国际知名山林温泉康养目的地;“百馆之城”则活化历史文化场馆,形成“百馆+文化”的创新消费场景。
通过EOD模式创新践行“两山”理念,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2024年,北碚区成功入选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仅今年前5个月,北碚过夜游客就超过50万人次,游客总花费近百亿元。
产业向“绿”进发 构建多层次、多业态的生态经济体系
农、文、旅融合发展,是北碚生态资产最直接的“变现”成果。但这远远不够。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需要打造一个多层次、多业态的生态经济体系。尤其对工业经济而言,不管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还是传统产业的提档升级,都需要在含“绿”量上大作文章。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北碚找到了“绿”商机。例如,生态修复后,需要用智能化手段,把环境监测起来。这里面的关键设备,是传感器。
既有的仪器仪表产业基础,加上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应用场景,催生出了北碚传感器产业。截至2024年底,北碚传感器及仪器仪表关联产业实现产值121.96亿元,占全市比重36.1%,一举成为西部智能传感器产业新高地。
北碚传统产业的提档升级,更是“绿”意盎然。
走进位于北碚童家溪镇的重庆长江造型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轰鸣的机器声中,却不见传统工业的尘土飞扬,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高效运转的铸造废砂再生生产线。铸造废砂,曾是工业生产的负担,如今在这里,它重新被赋予生命,再生率高达95%以上,每年为企业带来超2000万元的额外收益。
凭借低开采、高利用的良性循环,这家企业被中国铸造协会授予全国唯一的铸造废弃物资源化试点基地,成为全国循环经济的典范。
目光转向北碚经开区蔡家片区,重庆顺多利机车公司同样演绎着传统产业的绿色新生故事。在北碚区政府的引导下,这家有30多年历史的老牌企业,投入1.5亿元实施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项目,淘汰了44台/套落后老旧设备,更新了420台/套先进高效的智能制造装备,并搭建起5G智慧工厂平台。
通过绿色转型发展,顺多利机车生产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空调压缩机关键部件,占据国内市场约50%、全球市场约30%的份额。
两家企业的绿色转型故事,折射的是北碚工业从传统制造迈向“绿造”的深刻变革。数据显示,目前,北碚区已建成14家绿色工厂,培育217个“无废细胞”,构建起充满活力的绿色制造生态体系。
“12345”发展战略 绘就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赢”新画卷
以生态为导向进行产业开发,凭此构建的一个生态经济体系,推动北碚彻底重组资源要素,从此迈上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北碚区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的“12345”体系架构,将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统筹起来,推动“两山”理念迭代深化,绘就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赢”的时代新画卷。
具体而言,“12345”体系中的1即以缙云山综合提升“后半篇文章”统揽北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总抓手;2即锚定建设生态田园都市区、人文科教创新城两大目标;3即生态立区、文化兴区、产业强区三项战略。它们,从空间形态、产业结构、文化传承三个维度,落实“两山”理念的价值导向;4即做好生态人文、科技创新、民营经济、城乡融合四篇文章;5即打造园区转型产业升级新引擎、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新样板、文旅融合康养休闲新高地、宜居宜业品质提升新典范、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径。
北碚“12345”发展战略,正是以“两山”理念为引领,通过系统性的制度创新和实践探索,构建了“生态保护—价值转化—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闭环。
在“12345”发展战略引领下,北碚产业经济跃上新台阶。着力打造新型显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摩、传感器及仪器仪表等六大重点产业链,组织引导企业按上下游关系融入产业链群,推动集群化协同发展,既节约资源,又提高效率。今年以来,六大产业链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78.5%。同时,通过梳理产业链缺失或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来延链、补链,今年以来新招商签约项目总投资达230亿元,实现到位资金100亿元,居全市前列。
在“12345”发展战略引领下,北碚公共管理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大幅提升。例如,聚焦“大综合一体化”创新,建立无人机综合治理驾驶舱,配备27台无人机“一飞多用”。这些“空中哨兵”搭载15种AI算法,对垃圾堆放、黑臭水体、露天焚烧等环境问题精准巡查预警,尤其在山体治理中发挥优势。智能预警与快速处置使事件响应时间由4小时缩短至30分钟,大幅提升城市环境管理效率与精细度,保障生态安全。
作为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北碚不仅要推动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更要打造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通过制度设计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一个“两山”理念转化的长效机制,日渐成形。
这套机制的核心,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目前,北碚已在全市率先完成生态系统总值核算,将生态资源纳入经济核算体系;发行33亿元缙云山生态环境绿色债,用于生态修复和产业升级。
在绿色金融创新方面,北碚构建“1+2+4+N”气候投融资体系,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2.8%,推动绿色信贷产品覆盖80%以上的生态企业。在跨区域协同方面,北碚与四川广安、达州共建“华蓥山生态经济走廊”,联合开发森林碳汇交易项目,2024年交易量达5万吨,实现跨省生态价值共享。
从缙云山青山绿水到山脚民宿,从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到数字化治理,从单点修复到全域高质量发展——北碚走出特色转化之路,全面展现新气象。展望未来,北碚将继续以缙云山综合提升统揽全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持续迭代升级“12345”体系,在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中勇当排头兵。
王彩艳 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