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脐橙基地与夔门交相辉映 |
 |
农户们将如山的青菜头上架晾晒 图片由涪陵区农业农村委提供 |
 |
柠檬自动化分选 摄/罗列 |
对于山地丘陵面积占比九成多的重庆而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我市生态特色农业,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
一组数据最有说服力。我市已建成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区12个,化肥农药使用总量连续7年递减;有效期内绿色优质农产品3123个,全国排名第10,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99.29%,高于全国1.48个百分点;全市生态特色农业总规模达3800万亩、综合产值4500亿元……
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委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决策部署,锚定“绿色、提质、转型、达标”发展目标,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为持续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美丽重庆建设贡献“三农”力量。
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如今,“两山”理念重庆实践的标志性成果已在巴渝沃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保护为先 厚植农业绿色发展本底
炎炎夏日,走进万州区龙沙镇周坝果园,一根根管道遍布林间:这些管道一头连着柑橘基地,一头连着养猪场。从管道中流出的沼液,在养猪场是废料,到柑橘基地就成了果树的养料。
过去,龙沙镇因规模养殖户多,导致畜禽粪污乱排乱放,不仅居住环境臭烘烘的,也污染了河流,成为环境治理的难点和痛点。
如何让“生态包袱”变成“绿色财富”?2023年,该镇在万州区农业农村委、区生态环境局的支持下,经过专家调研论证后,决定选择部分规模养殖场实施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
当地养殖大户何艳所在的养殖场作为首批试点,新建起粪污处理设施,粪污经过干湿分离、发酵处理后成为沼液,并通过管道流入柑橘种植基地,形成“猪—沼—果(粮、菜)”的生态循环农业链。
由于离养殖场近,陈炜的2000多亩柑橘果园,第一个“喝上”了发酵处理后的沼液。他算了笔账,过去一亩果园需增施600多元的化肥农药,现在用上沼液后,每亩果园节约300多元成本,还能有效避免土壤板结问题,土壤“健康”了。如今,果子的口感品相有了明显提升,果子每斤的均价提高5角,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只是我市辩证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的一个缩影。
重庆多山,山地丘陵面积占比九成多,大规模发展农业受到了一定限制。但大山大江也馈赠了重庆丰富的物种资源、多样的立体气候、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依山就势做好生态特色农业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何厚植农业绿色发展本底,让生态成为我市特色产业发展的核心基因?重庆给出的答案是聚焦生态保护,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具体而言,我市聚焦“禁”“减”“治”三个关键词,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在“禁”上,我市坚持推进“长江十年禁渔”走深走实,确保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安全;在“减”上,大力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广“有机肥+配方肥”等模式,确保农产品量质价优;在“治”上,狠抓耕地土壤污染防治与安全利用等,确保农产品绿色健康。经过一系列措施,农业绿色发展本底进一步夯实。长江干流重庆段监测到鱼类104种,较禁捕前增加58种;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为II类;化肥年使用量持续下降,较2015年减少10%以上,全市化学农药使用强度82.26克/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96个百分点;耕地质量平均等级达4.45、同比提高0.07个等级。
“农业绿色发展已成为一种共识。”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实施农业“五大行动”,即绿色产业行动、绿色生产行动、绿色产地行动、绿色产品行动、绿色引领行动,持续加快农业产业绿色化转型,为生态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发展为要 有辨识度和影响力的产业遍地开花
一棵脐橙能带来多少价值?能养活多少农民?不走进奉节,你或许就不知道脐橙产业的分量有多重。
7月29日上午,奉节县永乐镇大坝村。碧绿的长江如飘带,从村旁缓缓流过;江畔山坡上,连片的脐橙果园如绿毯,不断向岸边铺展;果树上乒乓球大小的青绿色脐橙,在阳光照耀下十分诱人。
“我们围绕脐橙这棵‘树’,按照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推动农文旅融合,在‘绿水青山’里找到了致富的‘金山银山’。”站在岸边的观景台上,村支书左明春自豪地说,如今,大坝村全村种植脐橙1.2万亩、总产值1.8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5万元,一跃成为全国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
更引以为傲的是,奉节从绿水青山中找到了打开金山银山的“钥匙”,通过脐橙产业实现“一棵树致富30万人”,书写了践行“两山”理念的绿色传奇。
保护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为了更好保护。如何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实现生态特色产业的提质增效?
“我们紧紧聚焦产业发展、品牌建设、农旅融合三个方面重点发力。”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简言之就是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着力培育两个“三品一标、”、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首先,我市结合各地发展实际,因地制宜构建“3+6+X”农业产业集群;其次是大力培育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和达标合格证农产品以及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培育和标准化生产;最后是积极发展生态、经济价值兼顾的特色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努力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按照这套组合拳,巫山脆李、涪陵榨菜、潼南柠檬等特色产业纷纷找到了生态价值转化的“金钥匙”。
在巫山,当地通过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休闲采摘、创建“巫山脆李”品牌等,让近30万亩的青脆李变成了致富果,直接带动6万多户、近20万果农增收,亩均年增收超1.5万元,带动就业万余个,综合产值预计今年22亿元。
在涪陵,当地通过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品牌创建,以及“企业+合作社+农户”股份合作模式,让“青疙瘩”变成了“金疙瘩”,实现品牌价值达379.24亿元。
……
如今,依托生态资源优势,一批有辨识度、影响力的乡村特色产业在巴渝大地遍地开花。荣昌猪等1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达1845亿元,建成全产业链产值超3000万元的专业村125个、超2亿元的专业镇63个,累计建成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8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90个、精品线路200余条,乡村休闲旅游经营收入1075亿元。
放大价值 牵住“牛鼻子”让生态增值产业增效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如何在既要绿水青山的同时,进一步发掘金山银山,提高绿水青山的“含金量”?
“这就需要紧紧牵住科技和改革两个‘牛鼻子’。”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主要从建设‘“产业大脑+未来农场”、推广数字“三农”应用深度发力,推动农业朝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方向高质量发展。
去年6月,重庆“生猪产业大脑”上线。该平台在生产、监管、消费、服务四大场景实现了用数据来智慧“养”猪,不仅提升了养殖效率,还守护了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养殖综合收益提升了10%以上。
同样在去年上线的“榨菜产业大脑”在全产业链打造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它集成了种菜帮手、加工助手、营销高手、监管能手、服务好手五大场景,能为青菜头的种植、加工、成品销售提供全流程决策指导。
目前,我市已初步建立生猪、榨菜、脆李等产业大脑,10个未来农场。下一步,我市将突出种植业、养殖业两大领域,依托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加快上线7个细分行业产业大脑,打造20个未来农场。
要让绿水青山增加“含绿量”“含金量”,改革是一项重要法宝。
去年9月,城口县河鱼乡河鱼社区将闲置六七年的民房收储到了村集体,今年5月,一位民宿业主以竞价方式,最终获得了这套房屋的使用权。
短短半年多时间,为何这套闲置民房被重新盘活?这得益于“渝农经管数智平台”(以下简称“渝农平台”)的搭建。
原来,河鱼社区将民房进行改造后,今年初,便将房屋的图文信息,上传到渝农平台,这引起了那家民宿业主的关注。经过一番了解后,后者最终将房子租了下来发展乡村民宿。
类似的案例,在城口还有10多起。城口县相关负责人说,2019年,该县对190个涉农村的集体资产进行了摸底,通过清资核产共确定山地、林地等资源性资产近31亿元,确定22.1万多股权。“这些家底虽录入了系统,但还只是一串沉睡的数字,未被很好地利用。”
为了让这些资源资产发挥价值,当地开发了功能更为完善的渝农平台。有了这个平台,村里有哪些资源资产?有没有开发利用?每年村集体营业收入有多少?村里投入多少建设资金,产生了怎样的效益?这些信息大家都能方便获取。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为推动渝农数字赋能改革,今年我市不断完善渝农平台,并开发集体资产管理、产权流转交易、银农直联等模块,为新型农村经营管理赋能,让深睡资产“活”起来,让绿水青山变出更多金山银山,推动生态特色产业芝麻开花节节高。
链接>>>
数读重庆生态特色产业发展成效
已建成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区12个,化肥农药使用总量连续7年递减。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9.4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44个百分点。
成功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0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10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8个。
长江干流重庆段监测到鱼类104种,较禁捕前增加58种。
全市生态特色农业总规模达3800万亩、综合产值4500亿元。
累计建成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8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90个、精品线路200余条,乡村休闲旅游经营收入1075亿元。
有效期内绿色优质农产品3123个,全国排名第10,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99.29%,高于全国1.48个百分点。
张亚飞 刘玉珮 黄伟 图片除署名外由市农业农村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