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二十载 落笔成卷映巴渝
第009版:T1 T4 “两山”理念二十载 落笔成卷映巴渝
上一版 下一版 
“两山”理念二十载 落笔成卷映巴渝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8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山”理念二十载 落笔成卷映巴渝

  8月15日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日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两山”理念科学指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踏上壮阔征程。

  重庆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将其融入山水之城的肌理脉络:从生态保护的坚实步履,到价值转换的创新探索;从绿色发展的蓬勃生机,到低碳生活的深入人心……本报梳理出全市20个代表性点位,生动勾勒重庆守护生态就是守护未来、守护生态就能创造价值的立体图景。

  巫山培石乡

  确保Ⅱ类水质流出重庆

  长江培石断面(纬度31°01′38.1642″N,经度110°06′37.026″E),是长江流经重庆进入湖北的省界断面,也是重庆长江干流出境水质国家考核断面。

  近年来,培石乡为守好长江出渝最后一道关口,定期巡查辖区3个入河排污口,同步开展清漂、植树造林、防治面源污染等工作,确保Ⅱ类水质流出重庆。

  秀山长冲村

  让石头也能“开出花”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妙泉镇长冲村境内土壤瘠薄,一度石漠化严重。

  2021年以来,该村在石漠化区域种植山银花2500亩。2023年,山银花进入采收期,两年多来长冲村已累计采收山银花40余万公斤,并发展起“石林中赏花”等农文旅项目,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260余万元。

  铜梁团林村

  废弃矿山“重披绿衣”

  团林村曾因采矿留下了大大小小的废弃矿坑,铜梁区将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在裸露矿坑中填土造地,种上耐旱耐贫瘠的老鹰茶树,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

  团林村114处废弃矿山完成生态修复,2900余亩废弃矿山重新披上“绿衣”,村集体年增收50余万元,村民年增收150余万元。

  北碚缙云山

  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前存在农家乐数量众多、乱搭乱建普遍的现象,导致部分林地被蚕食,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亟待解决。

  自2018年以来,北碚区对缙云山进行综合整治提升,实现缙云山保护区内突出环境问题全部清零。同时把人居环境改造、乡村治理、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启动实施缙云山乡村生态民宿营造项目,探索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效途径。

  万州大周镇

  打造七十公里“水中森林”

  万州区大周镇地处长江北岸,长江水位30米的涨落在这里形成消落带。

  十余年前,万州开始利用中山杉在消落带进行淹没浸泡试验,已成功栽植中山杉3200亩,不仅修复了脆弱的生态,还在长江两岸形成了70余公里的“水中森林”景观长廊。

  彭水李家社区

  “零污染村庄”景美稻香

  2019年,彭水县桑柘镇李家社区杨家新村启动“零污染村庄”建设,尝试把厨余垃圾制成环保酵素和堆肥,用来改良土壤。

  这一探索不仅提升了水稻品质,还改善了村寨环境。借此契机,杨家新村大力发展高山旅游和研学,去年共接待游客2000多人次。

  云阳泥溪镇

  三产融合带动农户增收

  泥溪镇曾是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近年来,该镇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三产融合发展之路,发展了青梅、黑木耳、灵芝、无花果等高经济价值作物,还引进农特产品加工企业,开发了青梅汁、无花果干等产品,带动3000余农户年户均增收2万元。

  梁平百里竹海

  “四重竹”吸引数百万游客

  梁平百里竹海绵延50公里,是西南地区面积最大的高山竹海。

  2017年起,梁平区关停污染源,划定生态红线,实施造林抚育与生态修复,先后打造猎神景区、寿海等核心景点,建起“百里星宿”民宿集群。

  如今,百里竹海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旅游产值突破15亿元,正成为带动致富、助力减碳、涵养精神、繁荣旅游的“四重竹”。

  江北嘴中央商务区江水源热泵集中供冷供热项目

  节水省钱成为“国家示范”

  该项目总投资约11亿元,为江北嘴CBD共计约400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提供空调冷热源,是国内已建成规模最大的江水源热泵区域能源系统,被列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及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级示范项目。

  项目全年的运行费用比常规冷热源系统减少了5393万元,电力设备装机容量减少52646千瓦、节约用水198万立方米。

  綦江通惠河亲水带状公园

  “城市绿肺”亲水更亲民

  近年来,綦江区以绣花功夫为市民提供重要休闲场地,面积达128.9万平方米、公园森林覆盖率约90%的通惠河亲水带状公园就是代表之一。

  公园内有小叶榕、黄葛树、桂花树等林木,还新增了健身器材和休闲设施,成为集防洪蓄水、生态涵养、城市公园、旅游健身、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城市绿肺”。

  丰都花地堡村

  富锶溶洞水“滋养”村庄

  依托富锶水源,丰都县花地堡村不仅发展起矿泉水产业,还打造了飞鸾富锶米、飞鸾富锶豆、飞鸾稻香酒等品牌产品。小小一泓溶洞水正“滋养”村子不断发展壮大。

  南川“178环线”

  近千户农民吃上“旅游饭”

  “大金佛山178环山趣驾”环线是南川推出的,以1300平方公里的大金佛山为核心,全程178公里的环山山地自驾旅游线路。

  2023年通车后,环线年车流量超千万辆次,直接带动沿线近千户农民吃上“旅游饭”,户均年增收超5000元,打通了“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通道。

  武隆荆竹村

  打造“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荆竹村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过去地块破碎、土壤贫瘠,石漠化严重。近年来,荆竹村引进“归原小镇”文旅项目,发展起40余家农家乐,建成无有图书馆咖啡、悬崖餐厅等项目。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超13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152万元,人均年收入2.5万元,荣获联合国“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等荣誉。

  赛力斯携手宁德时代共建的“厂中厂”

  产业链整合有了新思路

  6月30日,由赛力斯与宁德时代共建的两条CTP2.0高端电池包产线正式投产,这是宁德时代在重庆布局的首个基地,也是其全球范围内首次采用“厂中厂”合作模式。

  具体来说,宁德时代将电池生产线直接建在赛力斯超级工厂内,实现了动力电池从下线到装车的高效闭环管理,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垂直整合提供了新的思路。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

  投放珍稀特有鱼类近五百万尾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河道长115.22公里,面积8584.59公顷,是长江鲟、胭脂鱼等60余种珍稀特有鱼类的重要生存环境。

  2020年以来,保护区重庆段共放流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等珍稀特有鱼类近500万尾。监测显示,与2018年相比,如今野生长江鲟从2尾增至286尾,胭脂鱼从3尾增至122尾。

  涪陵高新区

  绿色产业年产值超千亿元

  涪陵高新区(涪陵综保区)是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重庆中心城区外第一个千亿级园区、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

  该园区以7家国家级绿色工厂为引领,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深度融入规划,实现绿色产业年产值超千亿元。

  重庆高新区科学谷数智科创园

  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

  重庆高新区科学谷数智科创园一期已建成投用。

  在这里,办公楼可根据人员密度、季节变化等因素,智能调节灯光亮度、空调温度等,最大化节约能耗;屋顶花园等绿化区域,能充分吸收二氧化碳等气体;水循环系统科学处理、循环利用雨水等,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合川隆兴镇

  有机肥厂点“粪”成金

  隆兴镇是农业重镇,生猪年出栏量达6万头,猪粪处理难题曾严重制约乡镇发展。

  该镇通过引进有机肥厂,将猪粪经过发酵、除臭、杀菌等多道工序变成高效有机肥,年产有机肥达10万吨,为养殖户解决了后顾之忧。

  通过一系列措施,隆兴镇成功获评重庆市第三批“一村一品”生猪产业示范镇。

  忠县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

  柑橘产业带蝶变“生态带”

  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是全国首批18个国家级试点项目之一,已实现了“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再到一座生态园区”的全链条发展。

  该综合体年综合产值达35.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万个,柑橘产业带蝶变为一条“生态带”“景观带”“经济带”。

  渝北换流站

  疆电入渝“第一落点”

  占地约4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渝北换流站,是重庆电网接纳新疆清洁能源的“第一落点”。

  该换流站已成为连接新疆与重庆的能源枢纽,达产后,年输送电量达360亿千瓦时,相当于满足100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其中近半为清洁能源,为重庆迎峰度夏提供坚实保障。

  (本版稿件由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彭瑜、陈维灯、罗芸、栗园园、赵伟平、刘翰书、左黎韵、周传勇、刘冲采写,图片由视觉影像新闻中心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