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枪办报 防空洞里的民族记忆电力工业遗产:传承历史 点亮未来
第005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造枪办报 防空洞里的民族记忆
电力工业遗产:传承历史 点亮未来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8 月 1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民的抗战——来自抗战大后方的岁月印记

电力工业遗产:传承历史 点亮未来

  2024年10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官方网站公布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220千伏凉亭变电站入选。

  凉亭变电站是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重要见证者,也是重庆电力发展史上的丰碑。20世纪60年代,国家启动三线建设。为保障重庆军事战备和工业生产的用电需求,国家水利电力部决定在歌乐山抗战时期遗留的防空洞内抢建220千伏凉亭变电站。这座重庆首座220千伏变电站,作为全国运转时间最长且仍在运行的防空洞变电站,它用半个多世纪的持续运转,书写着电力工业遗产的独特风采。

  从兵工厂到变电站

  穿越百年的工业年轮

  凉亭变电站的前身可追溯到1919年四川督军熊克武创办的电力炼钢厂。1937年1月,该炼钢厂由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接管,成为战时重庆军工生产的重要支柱。

  当时,工厂对防空安全极为重视,工程师们巧妙利用歌乐山的地形地貌,将厂房设施隐蔽在山林间。更关键的是,他们沿着山体开凿了纵横交错的防空洞,这些洞穴既可以在空袭时掩蔽工人,又能保护精密的生产设备。

  1949年,在中共川东特委指挥下,各大厂矿工人团结起来,展开了一系列“护厂运动”,用生命保护藏匿于防空洞内的发电设备,直至迎来解放。

  1964年,党中央根据国内国际形势作出“三线建设”决定,新中国工业布局向内陆迁移。重庆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军工生产基地,机床厂、兵工厂、重型机械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用电需求急剧攀升。

  为缓解电力紧张态势,按照“靠山、进洞、隐蔽”原则,国家水利电力部决定利用抗战时期遗留的歌乐山防空洞的天然优势,将原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的自备电厂旧址改建为220千伏凉亭变电站。

  1971年10月,凉亭变电站破土动工。工人们在3个大防空洞内安装了2台12万千伏安主变压器、2台6000千伏双水内冷调相机,在2个小防空洞内安装了蓄电池等设备,在防空洞的中楼层建起主控室,并在洞外的狭长地带建起220千伏和110千伏开关场。

  1972年5月15日,凉亭变电站成功投运。从此,重庆有了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实现了重庆电网与川西、川南电网的联网,供应了当时重庆地区约三分之一的电能,全面保障了“三线建设”用电需求,成为20世纪70年代“重庆供电的命脉”。

  洞藏的岁月

  在岩壁间生长的电力文明

  变电站所在的防空洞共有5个洞,分上下两层。1号洞和5号洞里的两台主变压器仍在兢兢业业地工作。2号洞是电容器室。3号洞、4号洞,是曾经的主控室和站用电系统旧址,现已改建为“凉亭工业文化遗产展览区”,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实物等真实还原建站以来的变革历程和人文历史。

  变电站的档案室里,保存着一份特殊的“设备家谱”:1974年安装重庆地区首台6万千伏双水内冷调相机;1999年两台调相机停运;2000年加装的2*3万千伏电容器投入运行;2004年更换1号、2号变压器,并增容至18万千伏安;2011年实现无人值守模式;2012年安装智能监控系统……每一次迭代都记录着中国电力技术的跨越。

  凉亭变电站一直肩负着电力输送的重任,2024年,被国网重庆市区供电公司纳入首批数字化试点,完成“两个替代”相关改造工程以及单站型远程智能巡视系统建设。

  如今,凉亭变电站内,上百台双光谱、云台等各类摄像机,替代了现场人工例行、特殊巡视和各类表计抄录工作,实现了对表计、开关状态、温度、漏油、异物、缺陷的智能识别和预警,提高了变电站的监控能力,能对发现的缺陷进行及时处理。通过智巡系统摄像头进行AIS设备一键顺控双确认改造,曾经的现场人工倒闸操作转变为集控站一键启动、逻辑识别的远程操作模式,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

  2025年,国网重庆市区供电公司全面深化新一代变电站集控监控系统建设,在凉亭变电站分批完成220千伏设备由AIS向GIS的转型改造和主变的增容扩建改造,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美好生活提供更加强劲的电力支撑。

  擦亮“金字招牌”

  让工业遗产焕发新的生命力

  凉亭变电站从三个维度擦亮国家工业遗产“金字招牌”,让这份工业遗产焕发新的生命力。

  凉亭变电站成立保护传承“智库”团队,成员涵盖电力工程、历史文化、安全管理等多个领域的专家。他们充分兼顾在运变电站的生产和安全特性,经过反复研讨和实践检验,制定参观预约等6项规章制度,明确划分带电区和展陈区的责任主体、实施细则,确保在展示工业遗产魅力的同时,不影响变电站的正常运行和安全。这些制度成果得到了广泛认可,获评“国网思想文化建设标杆”等荣誉4项。

  为更全面地展现历史,国网重庆市区供电公司开展了“口述历史”等档案采集工作,走访了曾在这里工作过的老员工,记录下他们的珍贵回忆。目前,已建档保存设计图纸、施工记录、设备说明书等档案239项,创作了实景党课、情景剧等文艺精品10余项。其中,实景党课《洞穴里的光明》,通过演员再现当年建设者们的奋斗场景,让参观者深受触动。该公司还融合打造了集合教育、科普、宣教于一体的沉浸式互动园区,使展陈兼具教学性和体验感。

  2024年1月,220千伏凉亭变电站党性教育基地正式挂牌,面向社会各界开展科普宣教活动,与33家单位签署党建共建协议,让人们近距离接触电力设施,感受其独特魅力,接待了大批现场调研、学习团队。

  韩薇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