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如何抢抓轻食狂潮下的千亿赛道5天办结民生事 满意度达96.6%黔江法院 打好“修复、筑基、排险”组合拳 助力建设美丽重庆样板区共赴青春之约 共建青春之城
第004版: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
上一版 下一版 
重庆如何抢抓轻食狂潮下的千亿赛道
5天办结民生事 满意度达96.6%
黔江法院 打好“修复、筑基、排险”组合拳 助力建设美丽重庆样板区
共赴青春之约 共建青春之城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8 月 1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黔江法院 打好“修复、筑基、排险”组合拳 助力建设美丽重庆样板区

  优质环境资源是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法治护航。一直以来,黔江法院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创新构建“修复、筑基、排险”三位一体生态司法保护体系,形成具有山区特色的生态环境治理经验,为渝东南地区推进美丽重庆样板区建设注入了新动能。

  自2022年以来,黔江法院累计追缴生态修复金28万余元,增殖放流鱼苗31万余尾,补植复绿苗木1万余株,推动生态治理系统重塑,为武陵山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供了坚实司法保障。

  坚持修复为本,构建多元治理格局

  近年来,黔江法院将修复性司法理念深度融入审判全流程,立足武陵山区独特生态特征,打造“经济补偿+生态修复+功能重建”立体修复模式,构建以缴纳修复金、增殖放流、补植复绿为核心,N项特色措施为补充的“3+N”多元生态修复体系,实现生态修复的精准化与全覆盖。

  依托定期实地勘测、无人机航检、台账动态更新等多维手段,黔江法院建立全链条修复效果评估机制,为生态链精准修复提供有力支撑。对2019年以来办理的67件补植复绿案件开展“回头看”专项核查,苗木成活率达92%,修复成效持续巩固。

  “我们还联合市四中法院、黔江区政府等,签署文化生态保护、千年古树保护等系列框架协议,构建‘刑事打击+行政监管+司法保障’三位一体联动机制,协同办结生态修复案件7件,凝聚区域生态保护合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黔江法院有关负责人介绍。

  突出筑基为要,打造生态治理典范

  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涉及自然资源、水务、园林和所在地街道等多个部门和单位。如何统筹协调山、水、林、田、湖、矿等自然要素,成为系统治理的难点痛点。

  黔江法院会同修复义务主体创新运用“阶梯式覆土+植物群落配置”方式,对岩柳湾采石场实施靶向修复,累计复绿3.6万平方米,栽种树木3500余棵、爬藤植物4800余株,成为司法守护生态环境的成功范例。

  一直以来,黔江法院积极构建修复、教育、创收一体化实践平台,采用“法院+乡政府+村集体”联合运营模式,在黔江区水田乡建成150余亩红豆杉生态修复基地,同步套种虎杖、金荞等中药材,让“绿色财富”惠及百姓。

  此外,黔江法院还强化生态修复技术支撑体系,聘请区林业局、农业农村委的技术骨干组建生态修复技术顾问团,针对红豆杉培育、中药材套种等实际问题开展技术培训指导5场,解决种植难题13项,为基地建设提供实用有效的技术支持。

  立足排险为先,织密生态防护网络

  重点标注珍稀动植物风险区26个,野生动物迁徙通道86处,高效化解红色预警案件7起……近年来,黔江法院精准排查野生动物迁徙受阻、水域生态链断裂等潜在风险,针对山区生态隐患隐蔽性强的特征,创建“司法预警+部门联动+实地补救”闭环治理模式,让区域生态防护网络越织越密。

  构建风险防控图谱,黔江法院梳理近五年审结的1438件环资案件,绘制渝东南生态资源风险图谱,实现风险可视化防控。创新三色分级预警,依据生态损害程度,建立红、黄、蓝三级预警机制,通过分级响应强化风险处置时效性,确保重大生态隐患快速响应、高效化解。

  为实现生态矛盾前端化解,黔江法院还在部分乡镇综治中心设立“生态法官工作站”,吸纳护林员、河长担任司法联络员,构建覆盖全域的司法服务网络。2022年以来,通过联络员网络提前化解涉污染纠纷45起,先行调解成功率同比上升26%。

  陈钰桦 杨非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