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2024年,川渝两地互访游客超1亿人次,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结出硕果。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文旅项目的共建、品牌的共创、游客的共享,不仅激活了区域文化资源,更在融合中淬炼出一种彰显双城特色的“新韵”气质——巴山的雄浑、蜀水的灵秀在协同发展中交响共鸣。
首倡长江文明论坛,共绘文明同心圆。通过长江文明论坛,重庆与长江沿线各兄弟省区市交流互动,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今年,重庆将立足推动世界大河文明交流互鉴,进一步提升长江文明论坛的重庆辨识度和国际国内影响力。
正如重庆白鹤梁题刻携手埃及尼罗尺联合申遗,不同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新韵”之新,新在地域文化的创新表达,体现在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实践之中。
交融的深度滋养底蕴的厚度,互鉴的广度拓展境界的高度。从巴山蜀水的共振,到世界大河文明的对话,共同铸就了新韵重庆兼容并蓄、联通中外的时代气象与博大格局。
惠民润心
在城乡共享与文化浸润中点亮“新韵”之光
“新韵”为了谁?答案很明确:“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要让优质文化资源公平普惠地润泽每一位市民,真正转化为可感可及、触手生温的幸福质感。
打通服务“最后一米”。公共服务方面,2024年重庆建成重大功能性文化设施20个、“四馆一中心”1.2万个、公共文化新空间412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走向纵深。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方面,“村超”“村BA”“村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农村文化资源得到进一步盘活。
“新韵”之美,美在民之所享。万千文化设施的建成与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蓬勃,是“新韵”深植民心、普惠共享的生动写照。这种润物无声的文化浸润,必将在潜移默化中涵养市民人文素养,提升城乡文明程度。
构筑“城市文化会客厅”。历史、革命、抗战、工业、自然科技“五大博物馆群”生动讲述城市故事,陆海讲读堂、巴渝书市等全民阅读品牌活动持久浸润人心,“魅力重庆”无人机灯光秀向世界展现重庆的创新活力与人文魅力……
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持续对话中,“新韵”也在不断汲取养分、淬炼气质、拓展境界。它吸引市民在此找到精神归属,吸引游客在此读懂重庆的人文魅力,吸引世界目光在此感受中国内陆开放的澎湃活力与创新脉动。
“新韵”,高度凝练地展现出一座城在赓续历史文脉、激发创新活力、赋能美好生活中呈现的立体、鲜活、自信的文化表情。
千年前,李白轻吟“轻舟已过万重山”,杜甫长叹“不尽长江滚滚来”,将重庆的雄奇山水凝成不朽诗行。千年后,三峡之巅的云海依旧翻涌,而“新韵”,已为这座城注入了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