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工程院院士、瓜类育种专家吴明珠在田间工作。(受访者供图) |
编者按:
一粒瓜籽,两代深情,三代接力。9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西瓜奶奶”吴明珠曾有一个未了的心愿:在她青春求学的山城重庆,种出新疆风味的哈密瓜。如今,在重庆北碚的瓜棚里,她的儿子杨夏、孙女杨晓寒以爱为犁,终于让这份跨越半个世纪的“甜蜜思念”落地生根——今年7月,“玉露明珠”哈密瓜首次在渝试种成功。
与此同时,重庆本土农业科技也在续写“甜蜜”:市农科院专家团队让“趴地”西瓜“吊”上天空,育出亩效益翻倍的“优品”系列小吊瓜,用科技的力量回应着百姓对“更甜、更美、更健康”瓜果的期盼。
7月底,北碚西山坪村的3个大棚里,6000多斤哈密瓜带着晨露的清新被摘下。这份沉甸甸的收获,来自一对特殊的“瓜农”——66岁的杨夏和他30岁的女儿杨晓寒。这些瓜的种子,是杨夏的母亲、“西瓜奶奶”吴明珠院士50年前在新疆戈壁滩上寻得的宝贝。
父女俩给最甜的那批瓜取名“玉露明珠”,既是对老人的致敬,更是对一场跨越半世纪约定的兑现。
这场“约定”,让吴明珠在重庆求学时播下的科研种子,终于在故土生根发芽。
“院士奶奶”的心愿:在重庆种出哈密瓜
7月28日清晨,西山坪的瓜棚里已热得像个蒸笼,温度计指向38℃。杨晓寒戴着防晒袖套,弯腰清理残留的瓜藤,汗水顺着额角滴进泥土里。“得赶在三伏天最热前翻好地,第二批种子马上要下地。”她抹了把汗,眼里闪着期待——奶奶吴明珠想在重庆种哈密瓜的心愿,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说起奶奶,杨晓寒的话匣子关不住。1955年,25岁的吴明珠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北京的工作机会,背着行囊一头扎进新疆鄯善县的戈壁滩。“奶奶说,那里的太阳能把瓜晒得甜掉牙。”此后,她像沙漠里的胡杨一样扎根,培育出30多个西甜瓜品种,让中国人实现了“吃瓜自由”。她成了“西部瓜王”后,心里始终揣着个遗憾:“啥时候能让重庆也长出哈密瓜?”
2011年,81岁的吴明珠患上阿尔茨海默症,记忆力越来越差,却总在清醒时念叨:“重庆的土,能种出好瓜不?”那时杨夏听着心疼,却只能把这话藏在心里——重庆又湿又热,土壤黏得像浆糊,哪是喜干燥的哈密瓜能待的地方?
转机出现在前几年。杨夏偶然听说,新疆农科院培育出了耐湿、耐弱光的哈密瓜新品种,其“老祖宗”正是母亲当年寻得的种质材料。“妈没完成的事,咱来试!”退休前是计算机老师的他,拉上在城里上班的女儿,一头扎进了瓜田。
“门外汉”种出11个品种,精细管理破解“水土不服”
哈密瓜是沙漠里的“娇娃”,在重庆找个合适的“家”不容易。今年1月,杨夏和杨晓寒跟着北碚区农业农村委的技术员跑了五六个基地,最后站定在西山坪:“这里的砂质土松松软软,透水性好;海拔高些,光照比山下足三成,种过西瓜,有现成的大棚和水肥设备。”
3月,杨夏带着杨晓寒找到吴明珠的学生,新疆农科院生物育种实验室副主任刘斌、育种专家张学军。“‘白21-117’是在吴老师的材料基础上培育出来的‘娇子’,雪白的皮,蜜甜的肉,还特别耐湿。”刘斌把装着种子的小布袋交到他们手里,眼神里满是期许,“种成了,就是圆了老师的梦啊!”
拿到“白21-117”哈密瓜的独家种植权后,父女俩还从其他种子企业、科研院所挑选了10个哈密瓜品种。5月2日,他们开始在西山坪试种哈密瓜。
可这对“门外汉”哪懂种瓜?杨夏学无线电出身,一辈子和计算机打交道;杨晓寒在超市买瓜都要问“甜不甜”,更别说侍弄瓜苗了。同时,重庆土壤黏重,气候湿热,不适合种植传统品种的哈密瓜,因此以前还没有人在重庆成功种出哈密瓜。
头个月,父女俩抱着《西甜瓜栽培技术》啃到深夜,遇到不懂的就蹲在田埂上给农技专家发视频,甚至跟着村里种西瓜的“张大爷”学翻土,手上磨出了好几个水泡。
“大棚基本能满足哈密瓜对气温的需求,况且这些品种有耐低温、耐弱光的特征。但最大的挑战是,重庆夏季气候湿热容易让植株感染病虫害。因此,与种植其他瓜相比,关键在管理。”专家告诉杨夏。
为了照顾好这些“瓜娃子”,父女二人自播种起,每天天不亮便来到基地挨个查看它们的叶片长势、测“体重”量“腰围”……将它们的生长数据记录下来,一一建立成长档案。同时,聘请管家照顾它们的日常“起居”。
霜霉病是哈密瓜生蔓期常见的一种病,不少人等瓜生病才治病,父女俩却盯着日记算日子,提前给瓜苗喷生物农药“增强抵抗力”;为了不让瓜贴地染病,他们学着搞“吊瓜”,用绳子把瓜一个个挂起来,让每片叶子都晒到太阳。
两个多月的熬煎没白费。7月底,11个品种的哈密瓜陆续成熟,其中“白 21-117”品质最出众——切开时,雪白的瓜肉泛着水润的光,咬一口,甜汁顺着嘴角流。杨夏尝了尝,红着眼眶说:“这味,像极了妈当年从新疆寄回来的瓜。”
借“西瓜奶奶”IP讲三代种瓜故事
2011年底,生病后的吴明珠回到了重庆,与杨夏一起居住在北碚。
见哈密瓜试种成功,杨晓寒摘下“瓜娃子”去给奶奶汇报。一路上她高兴得像个孩子,蹦蹦跳跳地冲进了奶奶家。
“奶奶,你看,这是以你的名字命名的‘玉露明珠’,是我和爸爸在重庆种出来的。”取下鼻饲管,95岁的老人坐在轮椅上轻抿一牙瓜肉,唇齿反复念着一个字:“甜”。尽管老人记忆有些模糊,但她双眼一直盯着杨晓寒抱着的哈密瓜看。
“奶奶说,她的人生就是想多结几个瓜,把甜献给大家。”杨晓寒想让更多人知道这个故事。6月初,哈密瓜还未挂果之时,她便架起手机,在抖音发了条视频:“你可能不认识我奶奶,但你一定吃过她种的瓜。”
没想到,这条带着泥土气的视频火了。“奶奶是天使吧!”“感谢她让我实现西瓜自由!”评论区里,网友们的热情感动了杨晓寒。7月26日,她又把奶奶在新疆育种的老照片、“玉露明珠”的采摘视频剪到一起,配文“我家里有个人很酷”,450多万点赞涌了进来。
如今,杨晓寒仅抖音号就收获了8万多粉丝,全平台视频累计点赞量破亿。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窗口,“西瓜奶奶”吴明珠一家三代接力种瓜的故事,被大家所熟知。
新疆哈密瓜在渝首次试种成功的消息火遍网络后,引起媒体的关注。“几乎每天都有媒体来采访,报道我们种瓜的故事。”杨晓寒说,相比网上“种瓜”,线下种瓜还有很多的事等着做:急着试种第二批哈密瓜种子,筛选最适合重庆种植的哈密瓜品种,以及下一步该如何推广种植、“瓜娃娃”的品牌打造……
这颗“玉露明珠”,正把三代人的守望,酿成越来越浓的甜。
数读>>>
截至2024年底
全市瓜果面积39.0万亩 其中西瓜33.6万亩 甜瓜0.8万亩
全市产量59.4万吨 其中西瓜55.3万吨 甜瓜0.8万吨
产值23.8亿元 其中西瓜16.4亿元 甜瓜0.25亿元
目前,全市已形成“高山错季+近郊精品+库区特色”三大西瓜产业带
●武隆、綦江等高山产区利用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的优势,发展错季西瓜种植,填补市场空档
●璧山、江津等近郊产区重点发展精品小西瓜,通过“吊蔓栽培”“一藤一瓜”技术提升品质
●三峡库区推广耐旱型西瓜,实现“石缝里生金”
(数据来源:市农技推广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