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条凝聚着全村人心血的两千余米引水管道向着村庄延伸。(受访者供图) |
“咔哒!”8月4日傍晚,巫山县三溪乡桂坪村党支部书记徐忠宪拧开水闸,一股山泉水缓缓注入储水缸。望着手机屏幕上“局地40—41℃”的高温预警,他长长舒了一口气:“这‘远水’来得太及时了!”
眼下,这个平均海拔700米的山村,正被高温炙烤。一股从邻村“远道而来”的甘泉,让“远水解近渴”的故事在这个山村上演。
翻山越岭,邻村送来“救命水”
7月的桂坪村,热浪滚滚。网格员冉绍润推开村民王友龙家的门,迎接他的是老人的一声叹息:“唉,又见底了……”
村里的老水源快要见底。全村378户1058人,超八成农户水缸告急,其中一、二、三组近200户村民更是面临彻底断水!这消息像火炭一样,烫在村“两委”干部的心上。
“找水!”7月21日,紧急会议一结束,徐忠宪抓起一顶草帽,招呼上熟悉地形的三组组长李美义和号称“活地图”的村民冉术凡,一头扎进山林,“近处没有,就往远处翻!踏破铁鞋也得找到!”
烈日当空,三人钻荆棘、攀陡崖,汗水湿了又干。连续两天,探了十余处可能有水的地方,换来的却是一次次失望。
第三天,当三人攀爬到与骡坪镇玉水村交界的一处山涧时,一股清泉正从岩缝中汩汩涌出,水量喜人!
“找到了!有救了!”李美义忍不住欢呼。冉术凡却眉头紧锁:“水是玉水村的,‘远水’能解咱‘近渴’吗?人家肯给吗?”
徐忠宪立刻向三溪乡党委申请协调。当晚,他又带着几名村干部赶到玉水村,开门见山说道:“老伙计们,桂坪快没水吃了!我们在你们地界找到一股活水,恳请救急!我们一定想办法补偿。”
玉水村的干部听闻立刻起身:“走,去看看!”
实地确认山涧偏远、村民罕用后,玉水村的村干部当场拍板:“都是乡亲,你们尽管引水!提钱就见外了!”
全村齐动手,甘泉流进百家缸
水源有了,如何把这“远水”送到村民的水缸里?桂坪村“两委”迅速召集缺水的村民代表,召开露天议事会。“钱从哪来?工怎么出?”问题一抛出,现场一时沉默。
“我出工不要钱!”冉术凡站起来激动地说道。
这声承诺,点燃了现场。
“村集体账上还能挤出点材料费!”村综服专干徐辉令立刻响应。
“我们出工出钱!算我一份”“我年轻,力气足,义务工算我一个”……李美义、年轻党员冉绍春等争先恐后地举手。
“村集体出一点、受益户投一点、志愿者帮一点”——这个方案在七嘴八舌的热烈讨论中迅速拍板,短短两天,一笔笔捐款汇集到临时保管员手中。
7月24日,天刚蒙蒙亮,一支由党员、干部、村民组成的施工队扛着沉甸甸的水管、铁锹进山了。一条承载全村希望的2000余米引水管道,就此一寸寸地向村庄延伸。
“通水啦!水来啦!”7月26日傍晚,当第一股清泉从王友龙家新接的水龙头喷涌而出时,围观的村民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然而,望着地势更高、位置更偏远的30多户人家,徐忠宪刚舒展的眉头又锁紧了:“他们的‘近渴’,这管道一时还够不到啊!”
徐忠宪将这30多户请到村委会共商对策。“远水难解近渴,咱能不能就近‘买’点水?”村民代表冉术群的提议,打破了沉闷,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新的跨村“买水”行动随即启动。徐忠宪带着几位户主代表,登门拜访骡坪镇北山村“两委”。几轮协商后敲定:桂坪村购买北山村富余水源,铺设400余米管道,受益户按实际用量分摊水电费。
7月28日,随着最后一段管道接通,清流终于涌入30多户村民的水缸。至此,桂坪村依靠“远水”,解了全村的“近渴”。
夜聚星光下,共商护水“公约”
如何“用好水”“让水长流”成为新课题。“管水”难题被郑重提交全体村民共议。
7月30日,各村民小组的院坝里、堂屋中,灯火通明。大家顶着星光,热烈地讨论着。
“这水是大家伙儿拼了命、厚着脸皮跨村求来的,金贵得很!”徐忠宪详细介绍了持续严峻的旱情和水源的来之不易。
“过去浇菜园子都用自来水太浪费了”“有的管子接口渗水,看着真心疼”“地势高的入户水压小,得想想办法”……村民们打开了话匣子,坦诚地说出问题和担忧,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
最终,一份由村民集体“吵”出来、“定”下来的《桂坪村抗旱应急用水管理公约》经绝大多数村民举手表决通过:定时供水(每晚8点至10点集中供水2小时,其余时间蓄水保压);严明纪律(严禁私自截流、破坏设施,违者公开通报并扣减家庭“文明积分”);共同守护(组建党员、小组长、村民志愿者管水护水队,轮班巡查)。
令人欣慰的是,公约实施一周,全村供水平稳有序,没有发生用水纠纷。那份看似严厉的“扣减文明积分”条款,至今一次也未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