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2024年度全国消费新场景典型案例》,重庆天地、光影鎏鉴——青年北滨娱乐、重庆际华园三个项目成功入选。这些案例既彰显重庆在培育消费新业态、激发城市活力方面的创新成果,也为全国消费升级提供了重庆实践。
为了让场景“说话”、空间“引流”,当前一批消费新场景正加速在山城涌现。
在“8D魔幻”空间中重构消费地理
重庆依托“8D魔幻”地形打造的“江崖街洞天”五大特色消费场景体系,正重构商业空间可能性。
在渝中区戴家巷,9个巨型橙色集装箱错落叠加在悬崖之上,以独特的建筑形态和悬崖景观瞄准年轻消费群体,日均客流量突破2万人次。
位于江北观音桥商圈的北仓文创园,则将工业遗址转化为“洞天福地”,斑驳红砖墙与艺术涂鸦交织的咖啡空间,通过“城市更新+文创赋能”模式,年客流量超百万,带动区域收入破亿。
更富想象力的探索,来自地下。重庆利用防空洞打造了120余处特色消费空间,培育了Caver酒吧、山城巷“奇思妙想放空洞”、神仙洞演艺等消费新场景,催生“洞穴经济”新业态。
数据显示,全市已建成286处“山城步道+特色街区+滨江经济带”消费场景,推动沿线商铺租金增长15%—20%。其中渝中区“江崖街洞天”体系贡献显著流量,十八梯传统风貌区通过植入非遗市集、考古体验馆,日均客流量从3000人次跃升至2万,文创产品销售额占比超40%。
数字技术重塑消费体验维度
科技赋能,是重庆消费场景创新的核心引擎。渝中区通过AR/VR/AI技术打造沉浸式消费空间,虚拟试妆镜、智能导购、云货架让传统卖场变身“未来商店”。来福士“失重餐厅”运用螺旋管道传输菜品,等餐时间压缩至2分钟内,开业首月翻台率达8次/日。
“科技+消费”的融合重构商业逻辑。江北网商产业园采用“前播后仓”模式,商品从下单到发货仅需2小时,2024年孵化出5个千万级直播品牌;腾讯云虚拟主播“渝小妹”助力农户花椒单场销售额激增300%;洪崖洞通过3D全息投影,将火锅宴席与巴渝民俗结合,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延长至4小时。
科技还催生了消费“新物种”。重庆际华园运用风洞技术打造室内跳伞项目,年均接待35万人次;重庆融创文旅城推出的“飞越重庆”项目,以实景8KLED球幕影院,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重庆大山大河。
消费的时空边界也在被重塑。京东物流在渝开通4条无人机航线,实现小件急件仓到站直配,单程时效提升70%;美团无人机在复杂地形中创下7倍配送效率纪录。
业态创新,情绪价值成消费新趋势
情绪价值正成为激活消费的新引擎,重庆进行了大量的业态创新。
在江北相国寺码头,“江北a~台”网红打卡点凭借“吃轻轨”错位摄影走红,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向全球推荐。江北区华新街街道通过动线优化改造,日均接待游客数千人次,带动周边咖啡馆、文创店月均营收增长超40%。
观音桥商圈的“我在重庆”巨型广告屏则化身流量磁石,面对持续爆满的人流,管理部门通过“微改造”拓宽观景平台,焕新推出“我在重庆”大街区。数据显示,该街区节假日日均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2024年带动周边零售额同比增加3亿元,仅北城天街日均进店量就增加1万余人次。
夜间集市正成为商圈标配。龙湖礼嘉天街附近的琳龙集市创始人杨琳指出,与传统地摊不同,夜市商品注重创新设计,客单价达50元左右,已从单纯售卖转向情感共鸣。
政策赋能成为激活消费新生态引擎
重庆消费新场景的繁荣,离不开政策引领与顶层设计支撑。去年《重庆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明确,以消费提质扩容为核心,创新模式业态,提升国际消费引领力。今年7月《重庆市提振消费若干措施》进一步细化,提出依托“江崖街洞天”地貌特色,支持防空洞改造火锅店、茶馆等“山城洞天”场景,打造沉浸式消费体验。
与此同时,我市各区县也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如永川区首创“票根经济”模式,实施“一张电影票玩转一座城”惠民工程,消费者凭票根可在近400家商户享受满减、免费停车等优惠,有效降低消费门槛。
在政策推动下,今年以来,我市举办了一系列消费促进活动。今年二季度,重庆通过“全域全季消费潮”系列700余场活动,直接拉动销售70亿元;国际消费节期间,观音桥商圈日均人流量突破百万,华为、VIVO单日销售额超70万元;7月启动的2025不夜生活节,更以多元场景与文旅资源融合,打造沉浸式夜生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