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前全面开放申领,不分一孩、二孩、三孩相向而行路自宽救灾物资“递”到村前往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 持用中国护照可免签或落地签俄堪察加半岛8.7级强震影响几何南岸区长生桥镇  擘画“站产城景”一体化发展新图景
第006版:时事
上一版 下一版 
8月31日前全面开放申领,不分一孩、二孩、三孩
相向而行路自宽
救灾物资“递”到村
前往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 持用中国护照可免签或落地签
俄堪察加半岛8.7级强震影响几何
南岸区长生桥镇 擘画“站产城景”一体化发展新图景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7 月 3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紧抓重庆东站建设运营契机
南岸区长生桥镇 擘画“站产城景”一体化发展新图景

  7月18日,“长生山歌之趋野歌会”主题歌会在重庆东站唱响 摄/崔景印

  当重庆东站的首列高铁鸣笛进站时,长生桥镇广福村的山歌队正唱响新编的《广福百乐山歌畅未来》:“建设东站心澎湃哟喂,汗水流淌不觉累……”这首歌谣,道出了这座千年小镇与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的深情对话。2025年上半年,长生桥镇以重庆东站建设运营为契机,紧扣“站产城景”一体化发展理念,在筑基赋能中夯实根基,在动能释放中激活产业,在融合提质中擘画蓝图,为镇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能。

  筑基赋能 东站建设中的“长生担当”

  “6月27日那天,东站广场上全是歌声和笑声!”说起长生山歌会之“趋野歌会”,百乐园社区居民周世芬至今难掩激动。这场吸引线上线下1万余人参与的文化盛宴,不仅是群众自编自唱庆祝东站开通的欢歌,更是长生桥镇全程护航东站建设的生动注脚。

  为让这座城市新枢纽顺利启航,长生桥镇打出了一套“硬核保障组合拳”。征地拆迁一线,镇干部们挂图作战,按时完成重庆东站核心区1830亩清表交地,保障1号弃土场、姚家山隧道危岩整治等配套项目800余亩临时用地,为高铁轨道、站前广场等“骨架”工程扫清障碍。针对施工中出现的矛盾纠纷,镇上成立专班,稳妥化解兴塘路施工区域乱停乱摆等问题10余件,让重点项目“轻装前行”。

  环境整治同样不含糊。南江大道沿线绿化升级、站前区域扬尘管控、渣土运输规范管理……执法队员累计出动900人次,检查工地40余次、渣土车2600余辆次,结合天气增加洒水降尘频率,让东站周边“颜值”与“气质”同步提升。

  每一项攻坚,都映射出长生桥镇开展常态化“三服务”(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坚实步伐。如今,站在东站广场远眺,轨道交通6号线、24号线站前文旅商业街初具雏形,10余家酒店、文旅企业抢先入驻,“出站即入景”的愿景正变为现实。

  动能释放 东站辐射下的“产业新生”

  澎湃的客流、涌动的商机,如何将东站带来的流量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长生桥镇的答案是全力发展“十八香”特色经济矩阵。

  作为长生桥镇的特色发展引擎,“十八香”聚焦广福山野乐园、百乐文旅商业街等18个区域,借势东站客流红利持续发力。养瑞阁山庄风景如画,可采摘垂钓,亦可围炉煮茶,夜晚在清新的草木花香中入睡,觅得沉沉一梦。德庄火锅“全辣度体验旗舰店”内香气四溢,国家3A级景区专线旅游车整装待发,让旅客“下车即变游客、成食客”。还有“长生有约·四季购”系列消费活动轮番登场,为120余家单位搭建现场销售平台,实现营收150余万元。

  招商引资与载体盘活同步提速。闲置载体成了“香饽饽”,长生桥镇紧紧抓住东站建设重大利好,联动重铁枢纽公司、上锦房地产、奥园物业等资产管理单位,共同开展优质企业招引,盘活闲置载体约6万平方米,签订招商项目15个;国有资产变身“聚宝盆”,9处房屋、1.2万平方米土地通过线上线下广泛宣传、走访重点企业推介等方式“焕新”,年收益达146万元;在新天泽汽车产业园,长生桥镇联合区商务委逐户走访,7家企业正冲刺“升规入统”,有望为镇域经济再添新动能。

  数据见证活力:截至6月底,长生桥镇限上社零总额达111.6亿元,总量居全区第一;规下工业样本营收687万元,同比增长23.5%;11家企业成功升规,18家科企、高企加速成长。政企银平台更助力28家企业融资1.02亿元,让发展底气更足。

  融合提质 站城融合下的“城乡新景”

  东站带来的不仅是发展机遇,更是城乡品质跃升的契机。广福山脚下,文渊玫瑰园基础设施修缮一新,景观梯田与稻香养鱼项目勾勒诗意田园。这个由市级衔接资金与企业自筹共建的园区,借东站开通之势,今年上半年游客量同比增长10%,成为了城乡融合的鲜活注脚。

  面对东站带来的每日近10万客流,长生桥镇把“山站城”发展理念写进实践,推动城乡资源双向流动。积极打造“花木经济+乡村旅游”产业链,4大农旅融合项目串珠成链,望南山采摘节30余场活动吸引游客5000余人次,带动增收40余万元;广福村、茶园村61户“有福小院”推窗见绿、出门入园,“五福临门”的美好寓意深受游客喜爱;“盘陀石—老城门—粮仓—河咀渡槽”工业记忆研学线路,半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让“文化引流”变成“消费落地”。

  文化IP的赋能则更添韵味。深耕“山歌+”融合路径,长生桥镇以“长生山歌”这一独特文化符号为核心,正加紧开发山歌主题文创产品,并将串联特色景点打造“听山歌·游长生”主题微旅游线路,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从“盐茶马蹄声渐远”到“平地铁轨铸成网”,长生桥镇,把高铁红利写进了经济报表、民生账单和文化菜单。“山歌越唱越新,高铁越跑越快,长生桥的明天一定更好。”长生桥镇党委书记康百灵表示,站在新起点,长生桥镇将主动融入东站建设大局,深化“站产城景”一体化发展,持续落实经济发展十条措施、全力推进“十八香”特色经济、全面推行服务企业“335”举措,加速城乡融合与文旅升级,全力打造集交通集散、产业集聚、城市宜居、生态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新片区,让长生桥镇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疾驰向前。

  王彩艳 杨敏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