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田桂兰在冲咖啡。记者 张莎 摄/视觉重庆 |
蹲点点位: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
蹲点记者:张莎
7月29日,记者步入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焕然一新的黄桷记忆“口袋”公园,一组亮眼的集装箱组合瞬间吸引眼球——“知喜盒子”的招牌在阳光下分外醒目。推门就闻到一股咖啡香:74岁的田桂兰,银发间别着时髦贝雷帽,围着素雅围裙,正全神贯注地操作咖啡机。
墙上,泛黄的重钢老照片无声讲述着这片工业社区的沧桑;眼前,这位古稀之年的咖啡主理人,正亲手调和着新与旧的滋味。
这神奇的转变,源于去年11月由大渡口区孝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新山村街道沪汉社区党委盘活闲置空间打造的“知喜盒子”。它承载着“知幸福、常欢喜”的核心理念,正成为破解老社区“有颜值缺活力”困境的金钥匙。
作为重钢退休职工,田桂兰的人生原本有着熟悉的轨迹——买菜做饭、带带孙辈、与老姐妹们在茶余饭后聊聊家长里短。孝诚社工在社区贴出招募咖啡师志愿者的海报,点燃了她心中尝试“跨界”、拥抱新事物的火花。
25岁的广告策划人、青年志愿者谢兰云成了她的咖啡导师。每个周末,研磨、萃取、打奶泡……田桂兰从最基础的操作学起,一丝不苟。
如今,她已能熟练地制作意式浓缩和拿铁,更从“学生”升级为“知喜茶咖”的合伙主理人之一。从她手中递出的每一杯温热咖啡,就有0.9元钱汇入大渡口区慈善会,点滴善意在此汇聚流淌。
“田阿姨,一杯冰拿铁。”采访间隙,“知喜茶咖”来了客人。他是大渡口区一家艺术培训机构的创始人唐茂,前来考察“知喜盒子”即将开设的青年夜校场地。聊起与“知喜盒子”的缘分,唐茂眼中闪着光。不久前,他抱着“玩票”心态登上“知喜盒子”为年轻人搭建的音乐开放麦舞台,一曲深情的《红尘客栈》竟引发热烈共鸣。
“唱了几次,真没想到台下藏着这么多热爱音乐的年轻人!”唐茂被这纯粹的热情打动。“何必让年轻人舍近求远?专业的音乐课,就该送到家门口!”他决定为“知喜盒子”青年夜校输送骨干师资,让优质的艺术教育在社区扎根。
在孝诚社工专业赋能的“知喜盒子”里,田桂兰的“银发新生”与唐茂的“技能反哺”,只是社区活力迸发的动人缩影。这个神奇的“盒子”,像一块强效磁石,已凝聚500多名青年志愿者,累计吸引近千名年轻人参与。它更撬动了沉睡的资源:青年创意点亮了300多位残疾朋友的手工作品设计并在此寄售;零散劳动力被组织起来学习新技能。
“以前晚饭后散步,小区里净是遛狗的老人,现在啊,总撞见背着吉他、抱着画板的小伙子、小姑娘,急匆匆往那集装箱跑!”傍晚,一位在公园遛弯的老居民指着“知喜盒子”,笑着对记者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