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大渡口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紧扣市委“六区一高地”建设目标,围绕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坚持工业兴区、工业强区,强化政治铸魂、多元赋能、平台支撑、服务护航“四维驱动”,纵深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全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
强化政治铸魂,校准思想“航向标”。坚持党的领导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根本保证。大渡口区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灵魂工程”,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凝聚、教育和团结职工,组建由全国劳动模范、巴渝特级技师领衔的“义渡劳模工匠”宣讲团,开展“车间微党课”“班前十分钟”,发挥重钢护厂烈士陵园、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王红旭时代楷模广场等红色思政载体育人作用,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在产业工人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党建统领夯根基,深入实施党建强基三年行动计划,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抓实企业党组织建设和新经济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注重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把生产经营骨干培养成党员,全域推广“建桥非公党建项目工作法”,夯实基层党建堡垒,提升企业凝聚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榜样示范强带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树先进典型,获评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7人、省部级劳模和先进工作者49人、重庆五一劳动奖章34人、国家级和市级高技能人才称号12人,推荐优秀产业工人成为“两代表一委员”,组织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宣传活动,以榜样力量激发全社会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氛围。
强化多元赋能,打造工匠“孵化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需要破解职工技能素质不高、职业通道狭窄等痛点难点。大渡口区聚焦提升劳动者素质,构建技能提升矩阵,努力培养更多工匠技能人才。发展优质职业教育,坚持提质量、强融合、树品牌,系统提升商务学校、旅游学校办学水平,打造精品教育、优质教育,加强与重庆理工大学、澳大利亚威尔斯国际学院、芝诺数据职业培训学校等合作,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3+4”贯通培养项目、重庆火锅国际产业学院、重庆软件人才实训创新中心,创新“前店后厂”实训模式,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不断壮大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完善技能培训制度,以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各级工匠人才为目标,构建政府推动、企业主体、社会支持、工会参与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企业制定技能人才发展规划,深化产业工人技能、学历“双提升”,探索举办劳模工匠创新培训营,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每年组织劳模工匠开展“师带徒”1500人次,让产业工人及时掌握新工艺、操作新设备、迭代新知识。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坚持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督促指导企业不唯学历和资历,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提质扩面行动,强化技能价值激励导向,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机制,让产业工人心无旁骛研究工艺、精进技术、提升效益。
强化平台支撑,激活发展“动力源”。为产业工人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是释放改革动能的关键举措。大渡口区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产业工人建功立业搭建舞台、提供平台,激活职工创新创造“一池春水”。搭建竞技交流舞台,发挥工会传统优势,搭建职工成长成才的竞技场、练兵场和展示台,组织职工参加各级各类劳动和技能竞赛,广泛参与“四技五小两比”活动,与成都市成华区等6地联合常态化开展竞技、交流与合作,获市级竞赛个人奖15项、团体奖6项、集体奖2项、优秀组织奖5次,获评“五小”展示项目50项,能工巧匠、良工强匠竞相涌现,产业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效激发。打造创新创造平台,紧扣全市“416”科技创新布局,实施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质推进科技型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加强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鼓励支持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揭榜挂帅”,参与重大技术革新、科技攻关项目,全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30件,研发投入强度全市前列,综合创新指数居全市第一梯队。拓展就业创业空间,坚持以城聚人、以人促产、以产兴城,加快建设产业工人发展型城市,聚焦工业和商贸两大主攻方向,启动开发建桥园区6平方公里拓展区,加快建设1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全力打造千亿产业园,提质升级九宫庙商圈,打造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培育亿元级总部和特色产业楼宇,高标准推进2680亩五一互助片区开发建设,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与产业发展、城市发展融合互促。
强化服务护航,提升职工“满意度”。满足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迫切需要。大渡口区坚持以职工为中心,竭诚服务职工,当好职工的贴心人。推动民主管理,健全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深化“渝工议事”民主管理改革试点,职工代表大会建制率超90%,推行集体协商“集中要约季”,把人大代表民情联络点建在产业链上,涉及产业工人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依法依章程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让产业工人真正唱主角、站C位。解决急难愁盼,全面推行党建统领“三联四访”深化“三服务”工作机制,全覆盖走访服务辖区市场主体、职工群众,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和职工落户、子女教育、医疗等困难问题。开发上线“新就业群体之家”数字应用,线下打造“职工之家”“渝工港湾”,提供全领域、全维度、全天候、全周期服务,不断提升产业工人幸福指数。维护劳动权益,完善劳动保护监督机制,成立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全覆盖建立镇街、园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组织,建立“工会+政法+网信+司法+人社+信访+法院+检察院”群众性劳动争议多元化解联动机制,年均化解劳动纠纷50件,处理“民呼我为”职工热线80件、办结率100%,让产业工人安心工作、舒心生活、用心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