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在松岭社区的暑期托管班,高新区交巡警支队勤务四大队交警王海波受社区邀请,给班上近30名学生上了一堂交通安全宣传课。“左臂向前平伸,掌心朝前;同时右臂和手掌平直向左前方摆动,掌心朝左,这是什么信号呀?”王海波一边比画,一边提问。“是右转弯信号!”孩子们纷纷举手抢答。交通安全课后,来自重庆对外经贸学院的志愿者夏思宇又给孩子们上了“古老的象形符号”课程。“孩子们参与度都很高,听得也很认真。”夏思宇说。
“我们还组织孩子们参观消防救援站、公交车站和白市驿镇历史文化基地等。”松岭社区工作人员黄星颍介绍,社区8月份还将举行儿童集市,作为暑期托管的收尾活动。
7月10日,在渝中区人和街社区的暑期托管班,重庆工商大学的志愿者给孩子们送去一堂法语课。志愿者通过播放短视频、组织情景对话等形式,把中秋节、端午节等习俗,以及嫦娥奔月等民间传说作为教学素材。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不仅接触了法语,还增添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
记者走访发现,多数暑期托管班在作业辅导、托管看护等公益性服务基础上,还开设了各具特色的课程,涉及生活安全、文化、社交、心理、体能训练、益智手工等多个方面。例如,奉节县“橙心托”托管班开设了情绪绘画课;北碚区“悦学课堂”上,大学生志愿者教授孩子们垃圾分类知识;大渡口区华庭社区托管班请志愿者为孩子们带来生命教育的启蒙。
师资安排、场地设置等亟待完善
政府主导、公益免费、课程丰富……记者发现,公益托管的确帮家长们解决了燃眉之急,深受家长欢迎。不过,有些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
记者观察到,不少托管点会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分班。例如,港城小学托管点设置了3个班:一班针对3—6岁孩子,二班面向6—9岁孩子,三班则接收9—12岁孩子,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
不过,并非所有托管点都有这样的条件,一些社区托管班因为孩子人数有限等原因,只设了一个班,将年龄、喜好不同的孩子安排在一起统一管理学习,一些家长反映“不够合理”。
托管班的名额也备受关注。由于条件有限,以及要保障学生安全等因素,托管班名额有一定限制,不少家长呼吁增加名额和班级,还有家长表示可以接受在合理范围内缴纳一定费用。
例如,目前江北区各镇街基本都开设了暑期托管班,但存在区域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供不应求,位置稍偏的区域又存在资源浪费的情况。“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要考虑解决的问题。”共青团重庆市江北区委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在午餐和午休安排上,不同托管班也存在差异。有些托管班每天有专门食堂供应午餐,不过需收取一定费用;有些托管班由于条件有限,无法提供餐食。以某社区为例,暑期托管班共8期,计划接收近300名孩子,由于人员、设施等限制,家长需要接孩子回家吃午饭和午休,下午两点再送来。一接一送,给不少家庭带来困扰。
“如果有更丰富的师资就好了。”人和街社区相关负责人鱼雪梅认为,目前托管班比较依赖志愿者和社区工作人员,急需专业人员提供指导。她建议托管班与高校合作建立师范生实践基地,同时吸纳退休教师组建专业师资库。此外,还可通过入户调研、线上问卷等方式,精准把握家长和孩子们的需求,联合社会组织、高校等开发更多特色课程,丰富托管班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
针对托管班的场地问题,重庆市青少年社会教育协会秘书长曾剑表示,目前很多托管点利用社区会议室、活动室等场地。“寒暑假期间,很多学校处于闲置状态,大可充分利用起来。”他说,如果假期托管能整合公共文化馆、科普馆、图书馆、科技馆等公益性场所,既能盘活资源,还能依托这些场地设置一些特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