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出新:国际餐饮从“尝鲜打卡”进阶为“日常选择”
除了本土烟火小店,一股国际餐饮风潮正在重庆悄然兴起。
今年“必吃榜”上,重庆有20余家融合西式风味的餐厅上榜,比如Eat Me Brunch(黄泥塝店)、L153 Pizza House、来顾香韩国料理(黄泥塝店)等。
“2008年开业时,重庆人对韩餐还充满好奇,现在周边两公里聚集了至少十家韩国料理店,甚至不少是韩国老板亲自经营。”来顾香韩国料理创始人金光云说,这些年他感受到最大的变化就是客群。比如汽博中心店的外国消费者占比已达40%,其中韩国客人占多数。为适应这一变化,餐厅不仅增设了韩语服务人员,还在菜单上添加了韩文注释。
这并非偶然。日料、韩料等外国料理在重庆经过十余年沉淀,已从最初的“尝鲜打卡”进阶为“日常选择”。
“这种转变意味着城市餐饮包容度持续扩大,也是重庆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开放度提升的体现。”重庆工商大学应用经济系主任李然分析。
同时,这些国际风味餐厅,正悄然将强大的社交属性融入顾客用餐体验。
比如,此次上榜的蕉集清迈茶餐厅汽博店,以其“小清迈”的装修风格,精准捕捉年轻客群的审美与社交分享需求。常来此用餐的白领程沐深有体会:“一人食也很自在舒适,吧台设计很贴心。”
“从榜单呈现的多样性和融合度来看,重庆餐饮行业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既根植本土、坚守传统之魂,又面向世界、拥抱创新之变。”李然说,这种“守正出新”的姿态,使重庆成为名副其实的美食天堂,吸引八方来客。这不仅是打造国际美食名城的基础,更是加速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赋能:数字化将市井美味变为“全国共享”
煲仔饭、烤串、板凳面、荤豆花……这些承载着最地道本地风味的市井小店和街边小摊,是城市消费不可或缺的“毛细血管”。但它们长期面临一些共同的困境——流量分散、难以触达更广市场、数字化能力薄弱。
而“必吃榜”等榜单通过数字化赋能,将那些曾经“养在深闺”的市井美味,推到聚光灯下,变为“全国共享”。
首次上榜的重庆万州小平酒玖·小平小火锅老板程曦苇就感触颇深,榜单揭晓后,其店铺客流量猛增约30%,“本地客人跨区来尝鲜,节假日外地游客更是扎堆慕名而来。”
大众点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重庆“必吃榜”搜索热度同比增速达94%,含“必吃榜”的评论热度增速达43%。外地游客到访上榜餐厅的消费增速,已高于本地消费者的平均增幅。
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彭和良表示,重庆将继续支持餐饮企业在品质提升、业态创新、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探索发展,引导更多餐饮企业坚守食品安全底线、提升服务水平,共同擦亮“重庆美食”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