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累计收集农业野生植物资源1626份解开缙云山36种模式植物的“身份密码”成渝高铁上20分钟的生命救援“教育+科技”双轮驱动 打造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摇篮
第004版:重庆
上一版 下一版 
重庆累计收集农业野生植物资源1626份
解开缙云山36种模式植物的“身份密码”
成渝高铁上20分钟的生命救援
“教育+科技”双轮驱动 打造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摇篮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5 月 2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媒体系列报道⑤
人工繁殖让它们生生不息 生态课堂让它们可观可感
解开缙云山36种模式植物的“身份密码”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左黎韵

  在缙云山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已成为走进自然,感受生物多样性的一道窗口。(受访者供图)

  ●这36种模式植物,因为其模式标本最先在缙云山采集到而作为新种发表命名。世界上每一个植物新种的发表都必须以模式植物标本为凭证,它相当于该物种的“身份证”,具有不可替代性

  5月21日,缙云山自然教育中心内,十几名小朋友围着一个巨大的旋转圆盘,随机抽取里面的物种卡片。这些精致的卡片以手绘插图的形式,生动展示了缙云山特有的植物种类。

  “缙云黄芩,唇形科,多年生草本;缙云瑞香,瑞香科,灌木……”当孩子们轻声朗读卡片上的科普知识时,缙云山这座生态宝库的物种密码正在他们心中悄然解开。

  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横跨北碚、沙坪坝、璧山三区,拥有2000余种植物和1300余种动物,保存着全球同纬度地区较为完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和植物基因库。这里诞生了缙云黄芩、北碚榕、缙云槭等36种模式植物,它们承载着独特的科研价值,是解锁缙云山生态密码的金钥匙。

  36种模式植物凸显缙云山独特的生态价值

  缙云山的物种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

  抗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北碚成为战时陪都的迁建区,大批名流汇聚于此,缙云山得到大批植物学家的关注。

  据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技科科长刘玉芳介绍,彼时,我国第一个生物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几经辗转内迁到北碚,时任研究所所长、著名植物学家钱崇澍带领大批研究人员在缙云山上开展野外调查。

  “我们耳熟能详的缙云黄芩便在这一时期发现。”刘玉芳说,当时有好几个植物专家都在缙云山陆续采集到了缙云黄芩的植物标本,科学家围绕其究竟是云南黄芩的亚种,还是一个全新物种展开了持久的争论。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植物学泰斗吴征镒及其学生周铉在经过严谨的综合研究后,才一锤定音,确定了其新种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植物分类学发展迅速,科学家在缙云山上又陆续发现了缙云槭、北碚榕、缙云四照花等一批新种,因其模式标本均采自缙云山,它们顺理成章成为了模式植物。“过去,我们主要依靠形态观察来鉴别物种。”刘玉芳说,如今,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物种鉴定变得更加精准高效,也为植物新种的研究和发现开启了新篇章。

  2014年,西南大学教授邓洪平带领的科考团队在缙云山腰一处幽静溪畔,偶然发现了一片独特的植物群落。这些植株形态奇特,兼具楼梯草和赤车草的特征,让在场的植物学家啧啧称奇。

  科研人员小心翼翼地采集标本后,立即展开了长达数月的实验室分析。通过DNA条形码技术和显微形态学比对,最终确认这是一个赤车属的全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缙云赤车”。这一发现为缙云山的模式植物名录再添新成员。

  刘玉芳说,目前缙云山共发现了36种模式植物,如果按单位面积分布的模式植物数量来算,这一数字在全国同类型自然保护区中名列前茅,凸显了缙云山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独特地位。

  人工繁殖让更多珍稀模式植物野外回归

  在缙云山自然教育中心档案室内,一个木质的抽屉盒里保存着部分模式植物的采集标本,不少标本采集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泛黄的卡片上记录着当时的采集情况。“虽然现在记录已经电子化了,但这些仍是缙云山珍贵的收藏,凝聚着一代代人的心血。”刘玉芳说。

  事实上,缙云山的36种模式植物自发现之初就面临着生存挑战——它们原本分布范围极为有限,加之缙云山紧邻城区,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因素较大。比如被列为重庆市特有极小种群的缙云黄芩,不仅其自然繁殖能力较弱,而且喜欢生长在山间小径边,随时可能遭到行人的采摘或践踏。

  为了能让这些珍稀植物世代延续,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想尽办法开展人工繁殖,其间遇到不少困难。

  人手不足便是头疼的问题,整个保护区共有80多个编制,技术岗位更是缺人。为了做研究,他们曾在山上临时搭建了一处育苗大棚,仅有的两三个技术人员承担着从育苗到日常管护的全部工作,他们每天要在大棚和实验室里来回奔波,记录数据、管理病虫害、整理资料,常常忙得脚不沾地。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缙云山曾与北碚种苗站联合开展缙云黄芩的繁殖培育,由保护区提供种苗资源,北碚种苗站负责育苗和幼苗管护。这种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效果很好,他们一共培育了1万多株缙云黄芩,有7000多株实现了野外回归。

  这几年,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的植物保护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果。除了成功繁殖缙云黄芩外,他们还人工培育出北碚榕、缙云槭等多种模式植物,其中一些已经重新移植回野外生长。

  刘玉芳表示,北碚榕原本只在北温泉附近有少量分布,十多年前,保护区通过人工扦插技术成功培育出幼苗,并把其中两株移植到黛湖保护带,如今已长得枝繁叶茂。

  生态课堂让模式植物走进公众

  进入5月后,在缙云山自然教育中心工作的郑利梅更忙碌了。每年“5·22生物多样性日”前后,许多周边的中小学校都会组织学生进入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参观学习,郑利梅带着孩子们,从认识身边的植物开始,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郑利梅的故事要从2013年那个春天说起。当时,还在保护区大门售票的她,偶然看到一群来自城里的孩子围着路旁几簇白色的野花叽叽喳喳。“阿姨,这是什么花呀?”几个小朋友指着花朵问她,她竟也叫不出名字。看着孩子们好奇的眼神,那一刻,郑利梅突然意识到,自己每天守着的这片山林,藏着太多值得讲述的自然故事。

  在缙云山管理局产业办负责人刘丽看来,缙云山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立体的自然教科书,保护区的使命不仅是守护这片绿水青山,更要让公众读懂它、爱上它。

  从2013年起,缙云山便启动了自然教育,创立了“漫步缙云”自然教育品牌,形成“漫步缙云·自然有发现”“漫步缙云·书香漫缙云”“漫步缙云·美自然之美”“漫步缙云·守护缙云山”四大主题系列活动。这一年,保护区还发起“笔记缙云山·二十四节气”自然笔记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自然笔记爱好者以手写和手绘的方式记录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物候现象,使“笔记”成为缙云山自然教育的又一个“品牌”。

  受到感染的郑利梅决定转型,在保护区里做起了自然教育。在带过几个团队后,她发现,许多市民对缙云山的模式植物很感兴趣,但自己对它们的认识却非常有限。于是,她向保护区里的老专家请教,系统性钻研这36种模式植物的习性、特征,还将它们一一记在本子上。

  一开始,郑利梅也不知道怎么向游客讲解这些植物,只能照搬知识点,把植物的特征、习性简单背诵出来。然而,她很快意识到,照本宣科地讲解,游客根本听不进去,“大多数游客听不到几句就走神了,有的干脆跑到一边去拍照。”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郑利梅开始琢磨怎么把枯燥的植物知识“讲活”。她尝试着把实物展示加入讲解中,比如在讲解北碚榕时,她会从兜里掏出几个榕果,让游客触摸上面轻软的茸毛,观察果实的特征,让那些印在文献资料里的缙云山变得可观可感。

  刘丽介绍,目前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已建成1个自然教育中心、3条自然小径和5个自然教育站点,他们因地制宜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并将缙云山模式植物的科学普及融入主题活动中。

  许多像郑利梅一样的自然导师,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将枯燥的模式植物讲得通俗易懂,成为游客津津乐道的话题。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