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文能武”守护雪宝山涪陵 塑造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第009版: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能文能武”守护雪宝山
涪陵 塑造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5 月 2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媒体系列报道①
他们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搞科研、攀崖壁,给动植物当“奶爸”——
“能文能武”守护雪宝山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罗芸

  五月十二日,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白冠长尾雉放归前的准备工作。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开栏语

  推进自然保护区高质量发展是践行“两山论”、加快美丽重庆建设的重要途径。广阔的巴渝大地,群山叠翠,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沃土上。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投入,建立智慧保护体系,加强巡护执法力度,开展生态保护项目,初步建立起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今天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重庆日报推出“走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媒体系列报道,聚焦我市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挖掘它们在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价值实现等方面的鲜活故事,生动展示巴渝大地上山水交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画卷。敬请关注。

  5月15日,位于开州区的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里坪管护站。

  山下的风已带了几分暑热,海拔2200余米的十里坪,仍停留在春天:高大的松树和低矮的灌木,萌出细细的新芽,犹如笼着一层浅浅的绿纱;蜿蜒在森林深处和溪畔的巡护小径,白色、黄色的野花次第开放;树林中、小径上,时常可见野猪用鼻子拱出的长长泥沟,鸟儿的身影在枝头跃动……

  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与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的交会区域,也是我国南北动植物区系交会的典型区域。

  在这里,生长着3489种维管植物,其中包括崖柏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9种,巴山重楼、白花独蒜兰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59种;这里还栖息着猕猴、黑熊、金雕、红腹角雉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53种。

  在这里,还活跃着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6岁的工作团队,他们在自然保护区日常的工作之余进行工作领域的开拓与创新:“文”能查资料、搞设计、做科研、给动植物当“奶爸”,“武”能爬坡攀崖、搭建动物棚舍、维修设施设备。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多面手’,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动植物种类回归雪宝山,实现生态系统的整体修复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整体提升。”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事务中心”)主任杨泉表示。

  当“奶爸”

  设计野化回归大自然路径

  离十里坪管护站不远处,坐落着雪宝山珍稀濒危雉类繁育野化放归基地。其中一幢连排小别墅式的房屋,是饲养辅助区。

  “这里相当于白冠长尾雉的‘托儿所’,雏鸟出生后要在这里待到两个月大。”基地负责人王雷笑指向不远处一个巨大的圆形笼舍说:“然后在这个野化训练笼舍训练野外生存能力,才算是‘大学毕业’。”

  有“森林凤凰”之称的白冠长尾雉,是我国特有珍稀物种,也是“十四五”抢救性保护的48种极度濒危野生动物之一。由于栖息地丧失和人类活动加剧等原因,其野生种群已于上世纪80年代在我市消失。

  “通过近年来持续开展的资源本底调查,我们发现雪宝山保护区的整体生态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才能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杨泉介绍,以白冠长尾雉为代表的雉类,是野生动物种类和种群恢复的关键种,对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起着重要作用。

  2023年,管理事务中心联合重庆动物园合作开展白冠长尾雉繁育及野化放归科研项目,并同步启动珍稀濒危雉类繁育及野化放归基地建设。“我们团队成员都是半路出家,只能通过查找国内外文献、请教相关专家、研究监控视频资料等方式,尽快掌握白冠长尾雉生活习性。”王雷表示,这项学习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一直持续到现在。

  去年6月,首批白冠长尾雉雏鸟即将破壳。这让王雷和同事们连续四五天辗转难眠,24小时轮流值守。最后,2对亲鸟自然孵化出6只雏鸟,成为国内首次在近自然笼养环境中由亲鸟自然孵化出的子一代,实现了白冠长尾雉自然繁育试验的重大突破。报喜时,王雷等“奶爸”都激动得哽咽。

  除了白冠长尾雉,近年来该管理事务中心还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崖柏、兰科植物、亚高山杜鹃等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开展研究,实现立体空间的物种保护、繁育和野外回归,最终达到“让自然回到自然,恢复到它原真模样”的目标。

  当“转化者”

  提供乡村振兴产业资源

  初夏,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兰科植物保育繁育基地”大棚内,60余个兰科植物品种生机勃勃。

  兰花在花卉市场很受欢迎,这也一度为兰科植物带来灾难——曾经的大量盗采,让野生兰科植物资源迅速减少,大部分品种都被纳入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去年,为保护和拯救大巴山区的野生兰科植物资源,管理事务中心在开州最北端的满月镇,建起重庆首个兰科植物保育繁育基地。

  “采集野生兰科植物,既难又险。”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邬黎告诉记者。2023年,邬黎在保护区内突遇公路塌方。他无意中抬头,发现了路边十多米高的山崖上有一些珍稀濒危的兰科植物。

  今年3月,该管理事务中心获得上级批准,决定将这丛兰科植物的一小部分采回进行人工保育和繁育。最初,大家计划由工作人员腰系安全绳,从山顶下降到这株兰科植物附近。考虑到这片几乎垂直于地面的山崖,从山顶到兰花生长处有100多米的高差,为确保安全,方案改为调来长臂吊车,用机械臂将工作人员托举到三四层楼高的地方采集。

  采回后一查,大家发现这株名为“梳帽卷瓣兰”的植物在重庆尚属首次发现,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兰科植物对丰富生态群落、增加生物多样性有很大的价值。”邬黎表示,其中还有不少是名贵中药材。保护好它们,可为未来开发利用提供资源基础。

  在基地兰花苗床里,近千株春兰小苗正舒展着叶片,昂然生长。它们是这个春天由老株分株后,形成的新个体。

  春兰的花期恰逢春节前后,花开时花香清雅,正好符合我国南方地区“年宵花”的特征。“我们正在选育其中株形、花色、香味综合表现最好的春兰品种,开展大规模的人工扩繁,在回归野外同时,也将其培育成我们特有的‘雪宝山春兰’品牌,让高端兰花能够走入平常百姓家里。”邬黎表示,明年技术成熟后可扩大繁育规模,为其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在保护自然资源、增加保护区多样性同时,管理事务中心也不断寻找保护与发展的结合点,并已在崖柏上初尝甜头。截至目前,该保护区已人工繁育崖柏300万株,野外回归75万株,并研发出崖柏精油、洗发水、面膜等十余种衍生产品。

  “我们准备在确保成活率基础上,尽量将技术‘傻瓜化’,让更多的当地村民掌握规模化育苗技术,发展崖柏苗木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杨泉说。

  目前,管理事务中心正在开展包括崖柏在内的红豆杉、血皮槭、香果树等10多种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的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工作,以期实现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与产业化发展的共赢,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探索出一条特色之路。

  当“宣传员”

  让更多人“走进”雪宝山

  “90后”蔡松余刚到雪宝山工作时,感到很吃力:不大会走山路,甚至在陡坡上都站不稳。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蔡松余终于能在巡护时跟上当地林场护林员的脚步,也开始认真观察雪宝山。

  现在,他已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记录雪宝山之美的视频20余条,成为管理事务中心的“宣传能手”。今年初,他制作介绍珍稀兰科植物保育繁育基地的视频,点击量颇高。

  利用多种手段推介雪宝山,让雪宝山走出重庆,走向世界,成为管理事务中心工作之一。

  去年8月27日,经管理事务中心向阿拉善SEE基金会和“蚂蚁森林”公益组织申报后,崖柏正式上线支付宝蚂蚁森林公益捐赠平台。一方面,支付宝用户可通过系列减少碳排放量的活动,为崖柏提供发展资金;另一方面,这种顺应网络潮流的公益活动,也让更多人认识了崖柏、认识了雪宝山。

  在管理事务中心,几乎每个成员都是“多面手”,有自己独特的爱好与特长。杨泉曾是摇滚乐队的电吉他手,与激情澎湃的摇滚乐相比,在自然保护区的工作,总是在日复一日中默默进行,但他也乐在其中。

  “我能听见大自然随时都在歌唱。”杨泉说,这歌声藏在每一片绿影婆娑里,藏在每一声鸟叫虫鸣中;而管理事务中心团队成员对大自然的热爱,则藏在巡护的每一个足印里,每一片大山的皱褶中。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