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加快‘双一流’建设,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这一重要部署旨在应对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通过系统性调整解决高等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不够契合的问题,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行动纲领。持续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既是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立足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高度,高等教育需强化战略导向,通过结构性改革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构建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科技进步、支撑产业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核心枢纽,必须以持续深化改革为驱动,激发内生发展动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构建差异化发展新格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办学定位,区分综合性、特色化基本方向,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支持理工农医、人文社科、艺术体育等高校差异化发展”。这一顶层设计直击当前高校同质化发展的深层矛盾,通过建立差异化发展机制,打破“千校一面”的发展困局,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路径。在分类推进改革的实践进程中,高校需找准自己在高等教育体系分工中的位置,围绕基础学科突破、应用技术创新、新兴领域开拓等维度,形成层次分明、类型清晰的学科发展矩阵。东部高校应聚焦前沿科技创新、中西部高校应立足区域产业升级需求打造产教融合新高地;支持理工农医类院校夯实基础学科研究根基、人文社科类院校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艺术体育类院校强化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高校改革既要立足自身特色,也要强化区域协同,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的优势,深度对接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通过系统规划、精准定位,促进区域内高校间形成功能互补、协同联动的耦合效应,进而提升高等教育系统对多样化社会需求的动态适应能力,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推进优质本科扩容,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在高等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推进优质本科扩容与“双一流”高校建设,已然成为支撑国家战略发展的关键引擎。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石,其扩容提质绝不仅是规模扩张的简单加法,更应是质量提升的深度变革。教育部发布的2025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共增设29种本科新专业,纳入2025年高考招生,并首次建立战略急需专业超常设置机制,这一举措正是国家推动前沿学科发展、对接战略需求的生动实践。优质本科扩容的实质在于前沿学科、优秀人才与国家战略需求的深度融合,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突破学科间的壁垒,在课程体系设计上构建跨学科知识图谱。面对量子技术、航空技术、智能制造、基因编辑等前沿领域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传统单一学科培养体系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只有充分把握前沿学科的交叉融合特性,在教学管理中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才能培育出具备多元知识结构与跨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二是树立“链式思维”发展理念,以创新链为驱动、产业链为导向,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双一流”建设作为高等教育的战略高地,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双一流”高校应当加快提升整体科研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一方面,加强高校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学科的互补效应,不断完善学科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加大海内外杰出专家学者、高端领军人才及其科研团队的引进力度,提高科研水平和国际科研产出,有效提升高校的国际影响力。
动态调整学科设置,构建立体化人才供需新模式。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孕育人才的基础性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科教融合育人,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顺应国家教育战略部署,构建动态化的学科调整机制,已成为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关键路径,助力形成“基础学科筑基、新兴学科突围、特色学科领跑”的立体化布局。在人才培养领域,学科动态调整要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新兴交叉学科及前沿重点学科领域扩容升级,通过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科学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在培养模式创新方面,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加强校企合作,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培养基础拔尖创新人才、全面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在教育质量提升层面,通过加大优质资源供给、建强师资队伍,显著提升人才自主培养效能,既为学生成长成才筑牢根基,也为其投身社会发展积蓄动能。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进程中,推动高校实现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提升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加速实现教育成果的社会化应用,为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供强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本文为重庆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2024NDZD1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