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五月八日,舒海东(右)和朱尚龙根据环卫车回传的数据,给环卫车进行风险画像。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
青春名片
重庆环卫集团数字信息部青年突击队:重庆环卫集团4名青年技术骨干历时14个月,自主设计研发出集成模组芯片。其具备多设备兼容性和数据采集实时性,已装备到环卫车辆和20个环卫场站,有力提升了超大城市垃圾清运的工作效率。
“五一”假期,重庆迎来海量游客。旺盛人气,也意味着更大的垃圾清运压力。过去,环卫部门往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如今则可以通过实时信息调配人员车辆,及时处理清运。
改变,始于重庆环卫集团有限公司一群年轻人与小芯片的“碰撞”。这个只有4人的青年团队,历时14个月自主研发SOC集成芯片,赋能垃圾清运、收集、处理等,让“高精尖”技术更好服务“接地气”行业,在全国环卫系统探索出首个智慧环卫标准化应用。
打通“数据孤岛”,环卫行业亟待数字蜕变
重庆环卫集团曾长期面临“数据孤岛”困境:近2000台作业车辆和上百个场站的信息靠人工手抄,设备故障平均响应时间过长,年调度费用高达上千万元。更棘手的是,外部技术供应商的“卡脖子”,让系统升级成本飙升,相关数字化提升方案报价太高。
重庆环卫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作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重要一环,环卫行业亟待通过数字赋能,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精细化运行。2022年下半年,他们在企业内部开展“揭榜挂帅”行动。
“实时准确掌握可靠数据,技术能实现。我们要做的是系统梳理、降低成本。”一次集团专题会议后,数字部门骨干郑佰平、舒海东等进行了头脑风暴。郑佰平曾在集团多个基层单位工作,熟悉一线需求;舒海东曾在数字行业创业,拥有丰富的技术经验和行业资源。
大家一拍即合,决定试一试。2023年5月,重庆环卫集团成立数字信息部,郑佰平作为项目牵头人,舒海东、朱尚龙、杨思琪等成为突击队成员。
当年10月,这支以“80后”“90后”为主的小团队,正式承担起集团数字化“蜕变”的重任。
150次跨省会战,啃下行业集成芯片“硬骨头”
智慧环卫融通互联在国内仍在探索阶段,真正符合重庆实际、拿来即用的几乎没有。
青年突击队选择迎难而上:跟着一线环卫司机、清洁工,连续3个多月一起作业,记录垃圾收运规律、转化为相关数据;2000多台车辆、3万余种设备来自国内外近百家厂家,他们就一家一家联系,对接收集相关代码和数据。
“最难忘的是去年春节,我们蹲守在深圳芯片供应商产线连续鏖战。”舒海东说,当第一片样片成功运行时,前后方所有人都红了眼眶。正是这种“死磕”精神,让他们完成150余次跨省技术攻坚,拆解300余项任务,编写调优5万行代码,设备调试200余次……最终在2024年12月,打造出高适用性的SOC集成芯片。
经专业论证,集成芯片具有自主设计、自主融合、自主拓展等特点,把环卫老师傅的经验绝活沉淀转化为芯片代码;嵌入区块链技术,让数据来源可溯;基于芯片开发的“1+N”产品矩阵,智能厂站网关让远程调度效率提高八成。同时,芯片成本仅为市面价格的10%。
塑造智慧环卫“标准”,让“夕阳产业”长出科技翅膀
如今,该集团环卫车和垃圾场站逐渐装上了SOC集成芯片,初步实现了低成本、高自主、全覆盖的严苛要求。
大家的攻坚成果获得一系列权威认可:申请专利近30项,获得13项软件著作权和3C等多项认证,6项技术通过国内外查新,5项标准正在改写行业规则。2024年,该项目斩获中国计算机学会工控领域优秀解决方案奖,并入选重庆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
今年4月,以青年突击队自主研发芯片为内核的“智能环卫融通互联标准应用试点”,入选国家标准委、工信部第二批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项目。目前,该团队正与高校合作开发芯片2.0版本,计划将技术推广至市政、园林等领域。
今年以来,已有3个省市的环卫部门与重庆环卫集团对接洽谈,其数字化经验有望成为全国标准。郑佰平说,团队将接续努力,以创新密码解锁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