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党建“五双工程” 激活高质量发展动能
第012版:加快建设教育强市 砥砺前行担当作为
上一版   
落实党建“五双工程” 激活高质量发展动能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5 月 1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实施“五双工程” 党建引领“提质增效”——关注我市中小学校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
落实党建“五双工程” 激活高质量发展动能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校园风貌

  家校社联动春游实践活动

  缙云山麓,嘉陵江畔,一所自然风景优美、人文底蕴深厚的百年名校坐落于此——这便是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以下简称“西南大学附中”)。一百年来,西南大学附中沐浴大学精神、根系一方文脉、汇聚山水灵气、承启时代精神,在传承与创新之中不断发展。

  新时代,西南大学附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牢牢抓住基层党建这个“牛鼻子”。

  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附属中学,西南大学附中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立人·新民”办学理念,践行“行己有耻,君子不器”的校训,创新落实重庆市中小学党建“五双工程”(即“双带头人”“双创建”“双培养”“双规范”“双强化”工程),不断强化党建统领,矢志建设“面向未来的,开放、健康、智慧的大学附中”,推动师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个性发展。

  “双带头人”工程

  把稳办学治校方向盘

  “群雁高飞靠头雁。”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是解决基层组织建设问题的总抓手。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作用发挥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强不强、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能不能充分发挥。

  西南大学附中牢牢抓住党组织书记这个“领头雁”,着力将学校党组织书记培养成党建工作带头人和教育教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持续激发干部队伍创造性张力。

  作为重庆市首批中小学党组织书记“双带头人”,西南大学附中党委书记欧健和党委班子一起,切实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学校党组织以“把方向”为根本,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管大局”为统领,做好战略性、全局性的部署;以“作决策”为核心,明确决策责任,坚持民主、科学、依法决策。同时,通过“抓班子”强化组织建设;以“带队伍”激发师资活力,促进个人与学校共同成长;以“保落实”确保政策落地,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在办学实践中,学校锚定两个定位:一是办“大学里的中学,中学里的大学”,构建贯通育人的“大课程”,锻造立身铸魂的“大先生”,涵养怀真致远的“大品格”,践行教育强国的“大担当”;二是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先行者、示范者和引领者”,全力建设“文化理念先进,教育质量卓越,办学特色鲜明,学术氛围浓厚”的学校。

  在党建引领下,学校革新课程理念,推动课程改革。“围绕‘为学生生涯幸福奠基’的主线,学校打造涵盖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个性发展的三大课程群,深度融合国家、地方与校本课程,回应学生生涯发展的多元性、终生性和个性化的需求,构建‘三群一线’贯通育人‘大课程’。”西南大学附中校长、党委副书记张勇介绍。

  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学校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重庆市教学成果特等奖、“全国五四红旗团委”“重庆市文明校园”等荣誉。

  “双创建”工程

  打造“双优生态”育人新格局

  去年,西南大学附中王冬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应斌党员班主任工作室双双荣获全国特色品牌名师工作室殊荣。

  走进应斌党员班主任工作室,“激励、唤醒、启发、创新”的理念处处可见。这里不仅是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孵化器,更是“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试验田。工作室独创“内外共育”双轮驱动机制:对内采取内外共育的策略,撬动西南大学附中教育集团班主任队伍整体提升;对外输出特色经验,形成辐射效应。

  王冬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则以“立人·行己”为理念,打造出具有年级特色的中学基层党建体系。通过“党委统领、支部引领、党员带领”的“三领”机制,落实有和谐的氛围、有成长的队伍、有具体的举措、有丰富的载体、有突出的成绩、有鲜明的品牌“六有”建设标准,践行思政一体育人、五育融合发展的“一体”育人模式,切实培养具备现代素养的国家公民。

  这些创新之举的背后,是西南大学附中党委以“党建品牌创新”与“质量创优培育”为双轮驱动,构建的党建与业务“双优生态”。

  作为重庆市第二批新时代中小学党建“双创”培育单位,西南大学附中成立党建“双创建”工作小组,由党委书记欧健、校长张勇担任组长,校级干部为副组长,充分调动既有资源向党建引领创新和质量创优工作集中。

  以“优+”党建品牌建设为抓手,学校将党建标准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制定9个中心、6个年级工作标准集,持续完善了“三审三校”“一会一报”等制度,破解拓展办学中的质量控制难题;深化“中心制”与“级责制”等内部管理制度,党支部书记担任年级第一责任人,增设副书记,改设“青联委员”,实现党组织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度嵌入;开展主题化理论学习,助推全景式宣传思想文化引领,开展清廉校园建设,实施品牌化党建特色“一校一品”计划,让党建真正成为引领教育质量提升的引擎。

  “中小学党建必须扎根教育沃土才能焕发生命力。我们追求的不仅是党建达标,更是通过加强党建破解教育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欧健表示。

  循此理念出发,西南大学附中提高政治站位,主动对接重庆市“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率先构建以“理念共融、资源共享、课程共建、评价共通、管理共进”为核心的合作发展框架,设立“课程共建中心、师资共培中心、学生共育中心”三大平台,创新“书院制”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体系,借助“U云校”自研数字平台,将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优质课程资源和教学方法等精准输送到区域内与跨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成员学校。

  去年10月,由西南大学附中牵头筹建的红叶书院在巫山中学正式成立,并特设外派巫山中学党支部。此后,两校干部教师互派、教研合作互鉴、资源共享互惠,首批130多名学子全方位对接西南大学附中学习进度、学习检测。“我们要让优质教育像巫山红叶一样红遍巴山渝水。”外派巫山党支部书记梁雷表示。

  2024年,巫山中学高考成绩再获突破,先后获评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校、重庆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重庆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成果单位等荣誉称号。

  如今,西南大学附中教育共同体已发展成覆盖多个学段、多种合作模式的多元化教育网络,先后帮助贵州道真中学、云南鲁甸第一中学、云南昌宁县第一中学、云南昌宁县第二中学、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等百余所学校走上优质均衡发展之路,惠及师生数十万人,真正实现“一所名校点亮百所县中”。

  “双培养”工程

  锻造新时代卓越教师队伍

  近三年,共有12名教研骨干加入了党组织,现有入党积极分子18人,另有30人提交入党申请书;6名在校教师考取教育博士,其中近七成为党员;党员教师获国家级、市级、区级赛课特等奖、一等奖100余人次……一串串数据,是西南大学附中党委创新实施“双培养”工程结出的硕果。

  近年来,学校深入实施“双培养”工程,构建“三通道五先锋一平台”培养体系,造就“关键少数”、锤炼“绝大多数”、涵养群体风貌,以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书写了“一校一案”的校本答卷。

  “三通道五先锋一平台”,即融合党性觉悟与业务水平双向培养通道、支部工作与教育教学双向促进通道、党员荣誉与教育荣誉双向激励通道,打造师德师风、理论学习、教学科研、志愿服务、思政育人五类先锋示范队伍,完善领航效能发挥平台,实现了教师队伍与教育治理的双优化。

  在这套培养体系下,党员教师纷纷争当教改攻坚的“排头兵”。教学指导中心副主任余业兵通过“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共同打磨优质课、市赛课、全国赛课,从骨干教师成长为“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心理教研室主任秦绪宝潜心钻研心理健康教育,主动带领全校教师学习心理预警信号,引导教师从语言线索、行为线索去关注和关爱学生心理健康。物理教师蒋敏作为副主编与核心编者参与了4本高中物理新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并多次指导青年教师在重庆市与全国优质课比赛获一等奖……这样的优秀党员教师在西南大学附中不胜枚举。“党员教师的示范,让我们看到了专业成长的方向。”青年教师们纷纷表示。

  同时,西南大学附中创新实施“红岩先锋”党员领导干部能力提升计划,同步提升党员干部的党建与业务能力;创新成立党员工作室(党员名师工作室、党员班主任工作室、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充分发挥党员在教育教学战线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了“培养一个、带动一片”的辐射效应;特设的“大思政课”建设党支部,则打破了学段壁垒,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形成了“党员带头攻关、教学创新示范”的生动局面。

  当每一位党员教师都成为一面旗帜,教育事业的根基就会更加坚实。如今,西南大学附中已构建起“党员成骨干、骨干成党员”的人才梯队,打造了一支昂扬向上、互学互进、业务精湛的教师团队,他们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教学能力,为贯彻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提供了坚实的人力支持。西南大学附中连续3届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彰显了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卓越水平。

  “双规范”工程

  全面规范党建工作制度

  在西南大学附中的教学楼走廊里,时常能看见刘建勇驻足倾听学生讨论的身影。作为年级组负责人兼课程创新中心主任的刘建勇,用“双岗先锋”的躬身实践诠释着教育者的初心。

  刘建勇提出“教育教学的有‘我’之境”,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与责任感。在实际教学中融入学生自主管理机制,通过班级和年级管理中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决策,提升自我规划能力。教师教学安排上,创新跨年级、跨校区的“大循环”教学模式,确保各学段教学内容连贯。年级管理中,刘建勇注重营造仪式感、强化团队协作以激发师生动力,同时关注教师幸福感,助力教师保持心理韧性,传递积极教育能量。

  “双岗先锋”做示范,规范高效提质效。西南大学附中始终注重党建工作的规范性,将其作为高质量党建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特征。学校将现代治理的信息结构化、流程科学化与党建工作逻辑融合,以“双规范”促进现代治理体系形成。正如欧健所言:“要坚持用党建的规范化,实现工作的标准化和治理的现代化。”

  西南大学附中党委秉持党建引领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理念,强化“一股劲”铆足的理论学习机制、完善“一体化”指挥的党建统领机制、推进“一盘棋”统筹的融合发展机制、打造“一张网”管理的监督保障机制,形成“一贯到底、一呼百应”的党建工作体制。紧密结合重庆市中小学校党建质量提升“五双”工程要求,制定发布关键性制度,配套辅助性制度,修订完善岗位廉政风险点及防控措施、“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等,细化纪委委员分工和议事规则,梳理意识形态工作清单,明晰党组织在决策、管理、监督等环节的职责。

  在党建活动方面,西南大学附中建设“学习型组织”,围绕“第一议题”开展理论学习,坚持中心组学习与支部学习、走出去与请进来、学习与研讨、辅导讲座与专题党课及外出观摩交流相结合的“四个结合”模式,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各党支部开展多样的“三会一课”及主题党日活动,党员领导干部全覆盖领学发言、讲党课,抓住各类契机开展特色学习活动,提升党员教师政治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

  “双强化”工程

  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是立德树人的核心支撑。“五双工程”中的“双强化”工程,聚焦“质”优发展,致力于提升师生的思想政治品质、道德修养水平和生涯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思政为先。学校秉持“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赋能”理念,将红色文化深度融入学科教学。历史课上,师生走进卢作孚纪念馆、张自忠烈士陵园,构建“文物—史料—精神—行动”育人格局;地理课《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嘉陵江保护为切入点,融合红色传承与绿色发展理念,入选教育部德育精品课程。依托“行走课堂”,搭建“中学—大学—社会”三级研学体系,打造沉浸式育人场景;创新“青春课堂”,以“思政引领+志愿服务”党建带团建模式,激活红色文化生命力。西南大学附中团委创新“12345”团学思路,建设“三有”团校,邀请各界榜样开展宣讲,激励学生厚植家国情怀。

  “在学校集团化办学的背景下,大思政建设工作形成了以本部团委为中心,辐射统筹分校区团学工作的格局。同时,创新设置‘大思政课’特设党支部,助力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汭雪介绍。

  近年来,西南大学附中先后荣获全国小河长小湖长青少年环境志愿行动项目首批试点学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重庆市五四红旗团委、重庆市5个100示范性团组织、小平科技实验拟建学校、重庆市离队入团仪式示范团委、重庆市大中小思政一体化优秀案例第一名等集体荣誉。团员学生罗渠高是团十九大代表,也被评为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团员学生游梦洁等模拟的政协提案被评为“重庆市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征集活动优秀提案”。

  如果说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点亮精神的灯塔,那么师德师风建设则是筑牢育人的根基。

  西南大学附中采取多元举措,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新入职教师需签署师德师风承诺书,从源头上强化教师的师德意识。设置师德师风意见箱,畅通师生意见沟通渠道,及时了解教师的师德表现。坚持每周一次的“校长午餐会”,让校长与师生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优化家校协同沟通渠道,形成了全方位的师德监督体系。榜样引领,激发教师育人热情。通过“风采教师”专栏等平台,宣传师德优秀的教师事迹,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

  为了进一步释放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引领力与师德师风建设的价值示范力同频共振,西南大学附中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教师思政教研双强化。

  以入选全国“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单位为契机,学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大学资源,建成“基础课+主干课+促进课”组成的生涯思政课程序列,为学生注入生涯成长的精神动力。承接重庆市思政课教学优质资源库建设任务,与兄弟学校思政课教师形成教研共同体。组建“分管领导+专职干部+挂职专干+专业干事+思政教师+学科教师+大学专家”与“学生顾问”构成了“7+1”思政课程研发链条。思政教育案例《校长有约,共进午餐话心声》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案例”,组织录制的重庆市春季学期开学第一课《劳动颂歌》受众达300万人,受到高度评价。

  思想政治工作与师德师风建设协同发力,不仅实现了师生素养的全面跃升,更成为学校高水平育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西南大学附中以“双强化”实践彰显名校担当,为新时代中学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有力诠释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

  链接>>>

  党建引领夯实根基

  学校党委现设有党支部14个,其中在职教工党支部13个;现有4个专职党务队伍,共有专职党务工作者70余人;现有党员360人,其中在职教师327人,离退休教师33人。

  师生奋进荣誉满堂

  党员教师在各级教学论文比赛中屡获殊荣,发表教学论文数量全市领先,平均每年获国家级、市级、区级赛课特等奖、一等奖100余人次,一等奖及以上获奖率接近100%。学生在各级各类大赛中,平均每年斩获市级以上奖项50余个,200余人次。

  思政铸魂成效显著

  近年来,学校获得重庆市思政优质课大赛一等奖14个、重庆市基础教育思政学科精品课12个,1个课例入选全国思政课教师典型经验名单。

  文化宣传成绩斐然

  2024年,学校网站总浏览量共计66.4万次;微信公众号平台共计推送推文224条,总阅读量223.6万次;视频号共推送187条,总浏览量347万次,各大媒体聚焦报道共277篇。

  李宗涛 傅溶 图片由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