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优化调整体现哪些“风向标”多个部门发布“惠企大礼包”历“九”向新践初心  区域领航惠万家
第007版:重庆
上一版 下一版 
高校专业优化调整体现哪些“风向标”
多个部门发布“惠企大礼包”
历“九”向新践初心 区域领航惠万家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5 月 0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方大医院)
历“九”向新践初心 区域领航惠万家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方大医院)外景

  开展义诊活动

  5月伊始,渝北区的居民悄然发现,重医大附三院(方大医院)开始实行夏令时,门诊早上7:30开诊,挂号窗口更是提前至7:10开放。上午8点刚过,家住龙溪街道的周大爷已拎着布袋子走出医院门诊,手里拿着刚开的降压药。“从挂号到拿药,不到20分钟!”周大爷的这份轻松,正是该院将以患者为中心的“规划图”变成民生“实景图”的生动注脚。

  九载深耕,步履铿锵。作为一所由辽宁方大集团和重庆医科大学共同举办的非营利性、新型混合所有制、大型“三甲”综合医院,重医大附三院(方大医院)紧扣《“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补强社会办医服务资源薄弱区域”的使命,与《重庆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23-2027年)》“拓展社会办医空间”的目标同频共振。始终以“技术精度”丈量医疗高度、用“服务温度”回应民生期待,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沉”到百姓身边。如今,一张辐射渝北及周边的“健康守护网”悄然织就,“家门口看名医”的愿景正照进当地居民的生活中。

  以政策为引领

  填补区域医疗空白

  时间回溯至9年前,彼时,渝北区作为重庆主城北拓的新兴区域,优质医疗资源稀缺,大型“三甲”综合医院尚属空白。2016年5月9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正式开诊,开启了填补区域医疗短板的破局之路。九年来,医院以政策为帆、以需求为舵,逐步将“空白”变为“高地”:胸外科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率先引入全球顶级3D4K胸腔镜,在肺癌、食管癌微创治疗领域跻身国内前列,青年医师团队斩获全国手术菁英赛冠军;心血管内科依托国家级房颤中心、心脏康复中心,构建起冠心病、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的诊疗闭环,年完成介入手术超3000台;急诊与重症医学中心凭借ECMO支持下心肺复苏、PiCCO液体复苏等“硬核技术”,在严重创伤、重症胰腺炎救治中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成为渝北危急重症的“硬核防线”。

  九年磨一剑,医院从“建起来”到“强起来”——药剂科牵头制定全国首个《医疗机构药学巡诊服务专家共识》,荣获中国医院擂台赛的拓展药学服务新领域全国示范案例等一系列国家级奖项;泌尿外科微创手术率超95%,在复杂性尿路结石、泌尿系肿瘤、男科疾病诊疗方面成为重庆该领域的“金字招牌”;获批重庆市首批互联网医院之一,“在线咨询”“复诊”“药品快递到家”等功能打破时空壁垒。从政策规划到民生实景,从填补空白到引领创新,重医大附三院(方大医院)用九年奋斗,将“家门口看名医”的承诺,写进了渝北百姓的生活。

  在逐年上升发展的同时,2024年12月,重医大附三院加入辽宁方大集团,不仅依法成功解决了医院的历史遗留问题,更成为方大集团加快布局大健康产业的重要新成员,整体面貌呈现新气象。方大集团董事局主席方威在与重医大附三院(方大医院)干部员工首次见面大会上表示,大健康板块是方大集团未来最大的板块,强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一切从患者出发,发自内心地给患者服好务”,提出“打造重庆最好的医院”目标,部署加快推进从发展目标到服务水平、就医体验、设备更新、人才发展、学科建设等十个方面“硬核升级”,“共同为医院的发展、为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以患者为中心

  让优质医疗到基层

  近日,一位从广东回重庆祭祖的旅客田某在江北机场突发急性心梗命悬一线,机场急救人员紧急把病人转运到重医大附三院(方大医院),该院心血管内科团队迅速完成从院前急救到血管支架置入。患者转危为安后感慨:“没想到能这么快得到救治!”从争分夺秒的急救现场到镇街社区的健康筛查,该院正用实际行动织就群众“健康守护网”。

  无论是“机场的急救先锋”还是“家门口的专家号”,医院通过创新机制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给老百姓带来新的就医变化。

  如今,年门急诊服务量逾100万人次(其中直辖市以外患者占比超过12%)。三四级高难度手术占比超80%,依托近20个国家级和市级、区级重点专科,重医大附三院(方大医院)成功构建了立足重庆辐射周边的“医疗安全屏障”。

  为了让优质医疗资源对百姓来说更加可感可及,重医大附三院(方大医院)通过双向转诊、远程会诊、人才培训,让“三甲”技术“平移”至社区和村镇。近日,该院开展了一系列的专家下基层服务。4月27日在民心佳园广场,23位专家现场为市民提供免费问诊及健康筛查。时隔数日,该院肾脏内科与眼科专家、护理团队走进渝北石船镇,为居民筛查慢性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将“预防—筛查—干预”的链条延伸进村镇。“以往看专家要跑好远,现在家门口就能解决!”一位村民的感叹,道出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民生意义。该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无论是参加中组部“组团式帮扶”酉阳等基层医疗机构,还是对口支援西藏昌都开展孕幼营养健康指导,都有该院医生的身影。未来,医院将持续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更多群众身边,用实际行动践行非营利性医院的社会责任,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贡献力量。

  数据显示,医院建院以来累计开展公益义诊、健康讲座等活动300多场,惠及群众超10万人次。收到患者感谢信、锦旗5000余件,退拒患者红包累计金额近150万元。创新实施电子锦旗并联合重庆市红十字基金会设立了医疗救助基金,推进贫困患者重疾慈善救助。

  以创新与人才为驱动

  锻造医疗硬实力

  短短九年时间,重医大附三院(方大医院)实现“从无到强”蜕变的背后,是创新与人才的“双轮驱动”——通过科研突破填补技术空白,依托人才培养筑牢学科根基,充分发挥体制机制的灵活优势,让社会办医的活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实现精神和物质双结合双丰收。

  作为重庆市社会办医的典范,重医大附三院(方大医院)以“龙头”之姿引领行业变革。今年5月,牵头主办第四届两江医院运营管理论坛,搭建交流平台分享先进管理经验,探讨实践中医疗新质生产力的路径与探索,促进行业共同进步;牵头成立川渝肾脏病血液净化专科联盟,联合川渝170家医疗单位构建跨区域协作网络。同步推动重庆市社会医疗肾脏病与透析联盟建设,通过质控标准统一、技术帮扶、MDT多学科协作,助力非公医院血透服务同质化发展。

  科研创新是医院发展的“硬核引擎”。近五年来,重医大附三院(方大医院)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9项,发表SCI论文近500篇,发明专利26项,2项成果实现临床转化。从实验室到病床边,从论文到专利,创新链条的每个环节都紧扣“患者受益”这一终极目标。

  人才是撬动发展的重要支点。重医大附三院(方大医院)依托重庆医科大学平台,构建起“本—硕—博—博士后”全链条培养体系,70余名博导、硕导带教340余名研究生,数十名博士后在临床热土上生根,在科研创新中生长。科技创新中心与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并驾齐驱。医院从建院就为重庆留住了一大批军转医疗专家继续服务地方,目前拥有近180名副高以上专家团队,其中学科带头人等高端人才近70人次。这支队伍中的专家们用技术实力与医者仁心,真正实现医疗服务的便民惠民,诠释着医教研协同发展的深层价值。

  以九年积淀为基,以更开阔的视野擘画未来。重医大附三院(方大医院)矢志守正创新、为民办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现代医院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据了解,该院正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原则加快新院区建设,计划2026年底投用,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医院坚持党建引领,坚持“对国家有利、对社会有利、对医患有利”的价值观,为助推重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傅星辰 图片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方大医院)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