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提出推进“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国家喊你来减肥”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
●在“国家喊你来减肥”的号召下,不少人都积极行动起来,但减肥方面的误区太多了
●减重除“迈开腿”外,“管住嘴”也很重要
你想瘦吗?为什么已经吃得很少了,却瘦不下来?
5月6日,重庆日报联合三甲医院重庆市妇幼保健院推出“30天吃瘦大作战”公益活动,公开征集5名体验官,并于5月7日正式开通报名通道。
活动一经发布,迅速引发广泛关注,截至8日下午5点,全网传播量破百万,不少网友直呼:“支持,我可太需要了!”
与此同时,有网友提出:“为啥党报要搞这样的活动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两个月前说起。
体重异常容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在全社会形成重视体重、管好体重、健康饮食、积极参与运动锻炼等良好生活方式和习惯。
他提到,我们在生活条件改善的同时,也出现了摄入能量更高、运动相对缺乏等问题,导致一些人出现体重异常,甚至引发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等。此外,一部分癌症也和体重异常有一定的关联。
“国家喊你来减肥”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
事实上,体重异常带来的危害显而易见。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显示,超重和肥胖症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并引发一系列疾病。比如,肥胖程度越高,发生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越大。在肥胖症人群中,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43.1%和23%。肥胖症患者易合并多种心血管疾病,心血管意外风险显著增加。成年人中,肥胖使房颤发生风险增加49%,BMI每增加1,房颤风险增加4%—5%。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提到一组数据: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达到34.3%、16.4%。这无疑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为此,去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民政部、教育部等15个部门,启动实施了“体重管理年”行动,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门诊,为受体重问题困扰的居民提供良好的专业咨询环境和平台,在个人努力和专业机构人员的帮助下,更好地管好体重,健康生活。
因此,减重不仅是对健康生活方式的科学推广与引导,也是给未来人口质量上保险。响应党的号召,这是党报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是本报联合市妇幼保健院开展“30天吃瘦大作战”公益活动的出发点。
权威营养专家教你吃掉卡路里
在“国家喊你来减肥”的号召下,不少人积极行动起来。但是,很多人都产生这样的困惑——怎么减才减得下来?如何健康减重?
这方面的误区太多了。
“‘吃’是最大的误区之一。”市妇幼保健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孙海岚说。孙海岚从事临床营养工作19年,近5年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相关课题6项,在权威医学期刊发表论文14篇。他带领团队先后为无数胖友解决了肥胖难题,还曾帮助一位年轻女士成功“甩脂”近百斤。
孙海岚举例称,有人顿顿只吃水煮菜,饿得头晕眼花,摄入的热量低到连身体基础代谢都不够(比如一天吃不到1100卡路里),身体会觉得“完了!要闹饥荒了”,于是自动开启“省电”模式:降低消耗能量的速度,甚至开始拆掉肌肉当燃料。结果就是“越饿越难瘦,喝凉水都长肉”。
“如果长期如此,就像汽车只加汽油不换机油——短期能跑,长期报废。”孙海岚说,如果人体缺蛋白质会掉肌肉,缺油脂会皮肤干、掉头发,不吃主食还可能头晕手抖。这样一来,身体被折腾得代谢越来越慢,自然瘦不下来。
那么,单纯靠运动,能瘦吗?“减重是需要保证摄入量小于消耗量,如果单靠运动而不控制饮食,如同往漏水的桶里加水,效果事倍功半。”孙海岚称,如果是大基数体重的人群,过量运动还可能加大踝膝关节磨损受伤的风险。因此,除“迈开腿”外,“管住嘴”也很重要。
如何“管住嘴”,做到科学减重?当孙海岚得知我们准备发起“30天吃瘦大作战”时,十分感兴趣,双方一拍即合。
体重管理的效果因人而异
在为期1个月的“30天吃瘦大作战”公益活动中,5名参与体验者将享受3项免费福利:一是体成分测定3次,搞清楚自己该减哪里、减对没有;二是7天减重餐免费送上门,由孙海岚团队烹饪后即刻配送;三是量身定制3周个性化食谱,吃瘦、吃健康——总之,目的不是让你不吃,而是科学地吃,不吃到雷区。
“每一个人都应做好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如果能量的摄入把控不好,没有科学的减重理念和方法,想再多的‘方’都没有用。”孙海岚说。
那一个月瘦多少算健康?“体重管理的效果因人而异,这取决于个人的代谢水平,以及是否处于平台期。”孙海岚提醒,减重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别盲目相信月瘦20斤的神话,健康的减重速度一般来说是每周瘦0.5—1公斤,这样减的大多是脂肪,且不容易反弹。
“此次活动时间只有1个月,不是‘减重速成班’,我们希望通过这1个月,倡导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培养大家良好的生活习惯,让体重管理融入日常生活中。”孙海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