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区花岩社区,罗梨宾在果园里向村民传授果树管护经验;武隆区双河镇木根村,菜农们在农技员的指导下经营着高山菜园;云阳镇山坪村,“土专家”杜小兵正操控无人机巡查黄桃园……
这些生动的人物和故事,都来自本报“村”潮涌动 向“乡”而行——重庆“四进三回”行动全媒体系列报道。在这组报道里,你能看到活跃在乡村的新农人,能看到发生在乡村的新鲜事,能看到巴渝乡村的新变化。
作家阿来说,“人生如旷野,自由和答案都在风里”。其实,广袤的巴渝乡村,何尝不是机遇的旷野、希望的田野。重庆用“四进三回”行动,让更多人在乡村找到答案。
“四进”,是规划、科技、经营、资金进乡村;“三回”,是能人、青年、务工人员回乡村。“进”的是优质要素,“回”的是优质人才。在“进”与“回”的双向流通中,乡村振兴的平台搭好了、领域拓宽了、渠道畅通了。过去制约乡村发展的短板,在“进”和“回”里得到补齐。各美其美的巴渝乡村,慢慢成为有识之士和有志之士创业创新的乐园、实现抱负的热土。
优质要素和优秀人才,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产业兴,则村民富、乡村美。一区一县、一村一镇,用好“四进三回”,找到发展产业的“金钥匙”,也就打开了乡村振兴的“幸福门”。在本报系列报道里,读者们能看到很多生动的例子——一项传统技艺、一样土特产、一个技术带头人,都可能成为撬动乡村产业的关键变量。这些例子,具有强大的示范效应,人们可以在报道的案例中,总结寻找为己所用的经验。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大有大的挑战,大也有大的优势。以“四进三回”为契机,引活水、聚人才,将更多优质资源整合起来,将更多优质要素汇聚起来,就能把重庆“大”的优势再放大,去改变一人一户、一村一镇的面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内生动力。
有要素、有人才、有机遇,干得成事业、留得住人才、守得住乡愁,这样的巴渝乡村,才是希望的田野、有风的旷野,才值得更多人在此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