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需要德艺双馨、业精质优的“名匠之师”。
作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重庆市优质高职院校、重庆市高水平高职学校,重庆交通职业学院依托多项省部级教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围绕标准领航、平台赋能、双岗驱动“三大核心点”,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了立体多维的教师培育模式,走出一条以“双岗制”为核心的“名匠型”教师队伍培育新路径。
标准牵引 平台支撑
教师能力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存在教师职业价值认同薄弱、教学设计缺乏创新性、技术技能与产业脱节等问题。如何破解“顽疾”?
学校确立“双岗交替促进,能力循环提升”的教师培养理念,创立“学校教师+企业工程师”的教师岗位制度,并以校企联合的形式,共同研制高职“名匠型”教师“师德、教学、科研、服务、数智、国际”六维能力标准,覆盖6个一级指标、30项二级能力要素及97项能力观测点,形成了校企共育“双岗”教师的实施方案。
在此基础上,通过校企协同构建“一核四型”产教融合平台,即以产教融合创新中心为核心枢纽,设立“师德思政、数智教研、科研创新、技能服务”四种类型共12个平台。
依托平台优势,校企双方在产教融合创新中心下设校企协同创新中心、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产教资源融通中心,整合政行企校多方资源,联合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有组织科研,构建“技能大师传技—专业带头人研课—骨干教师实战”三级赋能体系,开发“通识筑基课—技术升维课-国际突破课”三阶课程体系,为教师六维能力提升赋能添力。
与此同时,学校以师德思政平台作为沉浸式师德教育基地,建立“产业精神—师德培育—课程思政”三级转化机制;以数智教研平台整合企业案例为数字化资源、模块化课程,建立“数字素养-智慧资源-数字应用”三级转化机制;以科研创新平台建立“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教学案例”三级转化机制;以技能服务平台建立“标准融入→课程融合→评价融通”三级转化机制;一站式、全方位、全覆盖地支撑教师六维能力培养。
随着“一核四型”产教融合平台的落地应用走深向实,学校教师实现了六维能力提升与产业升级的同频共振。
开辟路径 创新模式
助力教师实现特色化全面发展
“遵循‘因材施教’理念,我们不仅确立了六维能力标准,搭建了‘一核四型’发展平台,还创新构建了‘校企协同、双线四阶、三纵四横’的‘名匠型’教师培育模式,为培养‘匠师融合、教研互促、跨界服务’的新时代‘名匠之师’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本。”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校企协同、双线四阶、三纵四横”的“名匠型”教师培育模式,即校企协同建立教育线“新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与企业线“助理工程师—工程师—技术骨干—技能大师”双线四阶发展路径,实行“雏匠铸基、精匠锻造、名匠淬炼”三大精准进阶计划,开展“双精神铸魂、双项目强基、双成果反哺、双服务拓界”四轮培育工程,促进教师特色化、多元化发展。
此外,学校建立“技术岗”与“教学岗”运行机制,构建校企双元双轨分级评价机制与分级分类评价矩阵,出台《双岗教师企业项目绩效办法》等激励制度,构建《“名匠型”教师培育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保障机制,促进机制运行“四维联动”,实现校企“共培共管共用共养”,保障“名匠型”教师培养优质高效。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学校培养了一批上得了讲台、下得了车间、做得了科研、赢得了比赛的高素质“名匠之师”。2018年后,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7项、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等3项;教师在国家级、省部级教学能力大赛中斩获54项奖项,摘得36项省部级技能竞赛荣誉;公开出版教材32部,立项开展省部级教改科研课题189项;为企业攻克“机器视觉智能算法”等26项行业技术难题,授权发明专利102项;学生获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国家级奖项26项、省部级奖项285项,其他学科、行业、公共类国赛奖项327项;深度参与34项企业技改项目,将21项产品转化为标准化教学资源,开发196门MR+数字课程,承接13项大赛技术支持,服务28597人次的企业员工培训,主导制定3项行业技术标准。
张文礼 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