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晨光洒在黛湖上,波光粼粼。沿湖直上缙云山至观景台,游客们纷纷拿起手机对着青山绿水拍照。“五一”假期到了,山上的缙云村里,村民周红忙着为入住民宿的客人准备特色农家菜。
缙云山,是重庆中心城区的“绿肺”。从2018年起,缙云山从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迈向大提升,离不开北碚区人大常委会“点绿成金”,有为亦有法,连续七年全力助力缙云山整体保护,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立法调研
以“民主共治”促“生态共享”
4月20日,随着缙云山生态环境保护立法调研工作动员会的召开,一场始于民意、成于共治的生态治理升级战正式打响。
森林覆盖率达98.6%,空气负氧离子平均浓度每立方厘米超过1200个,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拥有2224种植物和1378种动物,是全球同纬度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和植物基因库。
现场,北碚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徐永德手中的调研报告数据详实又直面问题:保护标准不统一、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依然制约着缙云山长远发展。
这场以问题为导向的动员,正是人大将民主决策嵌入生态治理的基层创新实践。
2023年、2024年,北碚区人大常委会连续两年将做好缙云山综合提升“后半篇文章”作为全团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连续两年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将缙云山保护条例纳入年度立法调研计划。
让立法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合民意、惠民生,此次立法调研采用了“1+3+N”模式:
依托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基层立法联系点,构建“专家团队+基层信息员”双轨征集体系,融合人大代表、生态专家、法律学者、村民代表等力量,通过实地走访、专题座谈等3种形式,广泛收集民意;借助全过程人民民主巴渝实践站、代表“微信联民群”、代表“履职码”等N种渠道,将群众的声音纳入立法参考。
闭环监督
从“问题清单”到“幸福答卷”
“以前经营农家乐,违建拆除后,我们按规划改建成了民宿,每年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周红的民宿“山之语”掩映在绿树丛中。
这样的故事,是缙云山生态环境综合提升的缩影。回溯整个整治历程,北碚区人大持续监督助力缙云山保护的时间线清晰可见。
缙云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后,北碚区人大常委会第一时间出台相关决议,从规划管控、污染防治、产业转型等方面划定“硬杠杠”,首次将缙云山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
“拆除违建只是第一步,如何实现生态价值转化才是长远课题。”“要聚焦原住民‘搬、留、复’难题,推动‘护生态’与‘保饭碗’的深度融合。”……2019年,聚焦缙云山生态环境保护,当地首次召开全体区人大代表参与的年中专题审议。现场,代表们直击痛点。
近年来,北碚区人大常委会坚持一年一主题,以专题调研、视察、审议、询问等形式,构建起“调研—审议—督办—测评”的监督闭环,先后开展17次专项监督,推动形成缙云山“一心四片”发展格局。
一组组数据见证着缙云山的蜕变:累计拆除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62万平方米,269宗突出环境问题全部清零。曾经的农家乐聚集区,已变身为生态科普基地,黛湖、雨鸣涧等生态修复项目成为缙云山“生态会客厅”。目前,缙云山已有32个温泉度假、精品民宿、生态农业项目落地,激活1400亩缙云山甜茶、青梅、糖梨等特色产业。
法治保障
从“阶段攻坚”到“长效守护”
在缙云山北泉村代表联络站的群众“留言墙”旁,新布设的立法调研征询公示牌格外醒目,“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原住民权益保障”等6大调研重点张榜上墙,现已收到200余条群众留言。
这是北碚人大构建“民主立法+精准监督+协同共治”长效机制的生动写照。
“我作为土生土长的缙云山人,看到家乡即将被立法保护,心里特别高兴。”北碚区澄江镇人大代表龙天真说。
北碚区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聚焦保护权、发展权、参与权的法治平衡,拟建立生态补偿、产业准入、社区共建等制度;引入“数字人大”平台,实现生态指标实时监测、代表建议智能交办;创新设立“生态议事会”,让人大代表、村民群众、企业业主全维度参与生态治理。
缙云山,正以“山青、民富、业兴”的崭新姿态,展开民主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