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行间皆是光读出文字中的温暖与力量穿越暗夜,邂逅真我坚守历史,传承文化元帅之风,映照当下奔跑的诗意“无用的坚持”是最宝贵的勋章一部“登峰探极”的口述史
第004版:共赏百本好书
上一版   
字里行间皆是光
读出文字中的温暖与力量
穿越暗夜,邂逅真我
坚守历史,传承文化
元帅之风,映照当下
奔跑的诗意
“无用的坚持”是最宝贵的勋章
一部“登峰探极”的口述史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5 月 0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本好书送你读

“无用的坚持”是最宝贵的勋章
——《湖水永远不会甜》读后
强雯

  意大利作家茱莉亚·卡米尼托的《湖水永远不会甜》,是一部以细腻、锐利笔锋叩问社会不平等的女性小说。书中的这位女性,是身处底层想要改变命运的女性,却又是难以真正融入上流社会的女性。

  主人公盖娅的挣扎与失败,不仅是一个小镇女孩的个体叙事,更是这类人群在阶级固化、性别歧视与教育神话破灭下的集体困境。这部作品以近乎残忍的真实性,叩问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当个人努力成为徒劳的西西弗斯之石,当向上攀爬的阶梯被抽走,普通人的命运是否注定会沉入“永远不会甜”的湖水?

  小说中的家庭,是底层社会生存逻辑的缩影。母亲这一角色,是全书最复杂的矛盾体——她强悍、粗粝,用近乎无赖的手段争取政府救济金,用市井智慧为子女争夺教育资源,甚至不惜以撒泼打滚的姿态对抗命运的不公。在作者笔下,她既是家庭的支柱,也是子女羞耻感的来源。这种矛盾性恰恰揭示了底层女性的生存悖论:她们的坚韧是生存的必需品,却因不符合主流社会的体面标准而被污名化。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父亲的彻底溃败。这个曾经以暴力和性彰显男性权威的角色,在工伤致残后沦为家庭的累赘。作者以讽刺的笔调揭露了父权制的虚伪:当男性失去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性别优越感便沦为荒诞的表演。他仍以“一家之主”自居,却只能通过折磨家人维系最后的尊严。这种刻画不仅是对父权制的解构,更是对传统家庭权力关系的颠覆——当性别与能力错位,血缘纽带下的压迫反而更加赤裸。

  书中盖娅的人生轨迹,是一部“优绩主义”的嘲笑史。她相信母亲的话:“读书能让你逃离这个烂泥潭。”于是她忍受着贫困的屈辱,以近乎自虐的方式苦读,最终获得哲学学位。然而等待她的不是逆袭成功,而是失业与更深的迷茫。作者卡米尼托在此撕开了教育公平的虚伪面纱:当文凭贬值为流水线上的标签,当“知识改变命运”成为空洞的口号,寒门学子的努力不过是从“体力无产者”进阶为“知识无产者”。

  更残酷的是,教育反而加剧了盖娅的身份撕裂。她在底层社区被视为“书呆子”,在精英圈层又因口音、衣着被排斥。这种双重边缘化,让她的精神世界如同书中所写的湖水——“混沌而颠倒”。当她在面试官前,试图将“对书籍的投入”包装成美德时,得到的只有礼貌的漠视。

  在《湖水永远不会甜》里,盖娅的困境犹如双重枷锁。在家庭内部,她要直面父亲压迫的阴霾;在社会层面,她又必须与结构性歧视的狂风暴雨顽强抗争。当她在校园遭遇霸凌时,毅然选择以网球拍暴力回击——这不仅是自卫的本能,更是对“淑女教育”规训无可奈何的反叛。作者在此,以细腻而震撼的笔触,展现了一种令人心悸的真实:底层女性的反抗,往往只能以不体面的方式呈现,她们的愤怒,被轻易贴上“粗俗”的标签,却鲜有人探寻愤怒背后那深不见底的根源。

  令人伤感的是,这种枷锁也渗透到女性同盟关系中。盖娅与闺蜜们的“塑料友情”,折射出底层女性互助的复杂性。她们互相扶持,是因为没人搭理她们,而后她们又在彼此施舍与受助中暗生龃龉。书中那句“她们到底是怜悯我一无所有,还是享受馈赠带来的优越感?”道破了贫困女性关系的本质: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温情与算计往往共生。这种拧巴的情感,恰恰是生存策略的无奈写照——既要抱团取暖,又需警惕被同情吞噬尊严。

  诚然,小说书名中的“湖水”,是一个充满张力的意象。它既是盖娅家乡的实体存在,也是困住她的命运之网。湖水不会变甜,正如阶级跃迁的通道不会向底层自动敞开。但,作者并未让故事止步于绝望。当盖娅在湖水中挣扎时,她的每一次呛水都是对宿命的质问;当她将“被暴力”转化为生存意志时,沉重地飞翔构成了对主流成功学的抵抗。

  《湖水永远不会甜》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揭露黑暗,而在于让我们看见黑暗中的光——母亲皱纹里的坚韧、盖娅笔尖下的思考、少女们谨小慎微的友情,这些被主流叙事忽视的微光,恰恰构成了改变世界的潜在能量。不同于所谓“逆袭”与“救赎”的故事,书中的奇迹始终没有出现。盖娅的生活,不过是一次次的跌倒、受伤,在永远不会甜的湖水里挣扎。

  在当下这个热衷成功叙事的时代,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价值坐标系:当个体的努力无法突破结构枷锁时,那份“无用的坚持”反而成为最宝贵的勋章,就像湖底的水草永远向着光亮生长,普通人的抗争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结局,但无数个盖娅的觉醒、无数位母亲的坚持、无数次失败中的尊严守护,终将在历史长河中汇聚成破晓的曙光。

  卡米尼托用这部作品证明:真正的文学从不是绝望的回声,而是希望的播种机。当我们合上书页,耳边响起的不是湖水的呜咽,而是千万朵浪花拍击水面的轰鸣——那正是改变发生的声音。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