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 |
 |
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内科专家与马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讨论病例 |
 |
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专家在荔枝街道天湖社区健康小屋开展组团式健康咨询服务 |
 |
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专家在马武中心卫生院坐诊 |
“现在下楼就能让‘三甲’医院的专家给我调血糖,这糖尿病复查再也不用来回折腾了!”4月18日,在涪陵区江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张孃孃拉着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孝彬的手感慨道。每周三,张孝彬团队都会走进社区,为社区群众开展健康咨询、呼吸系统疾病诊疗等服务,同时指导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自我保健,把“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送到了百姓“家门口”。
这样的暖心场景,正是涪陵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改革的缩影。自2023年6月起,涪陵区创新构建医疗资源全域联动体系,以“全域一张网”串联起27家基层机构和3家区级医院,推动专家下沉、资源互通、服务同质。截至目前,已累计组织专家巡诊100余场,服务群众超1.5万人次。
医改治理之变:织就全域健康“协同网”
涪陵区通过打造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让看病不再“两头难”。过去,大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像两条平行线:大医院大排长龙,医护人员忙得不可开交;基层医疗机构却鲜有人问津,有力使不上。如今,专家定期到基层坐诊,检查报告全区互认,老百姓在“家门口”的卫生院就能预约“三甲”医院专家,专家定期在卫生院坐诊,既省了奔波之苦,又能享受优质服务。一张覆盖全域的“健康协同网”悄然织就,曾经的碎片化格局被系统性改革打破。
这场变革的起点,源于2023年1月国家六部门共同印发的《关于开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涪陵区成为全国81个试点之一。面对“如何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这道考题,涪陵区委、区政府以一份《涪陵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破题,采取“1”“1”“18”发展路径(建设1个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坚持1个党建统领、落实18项重点工作),明确由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牵头,联合3家区级医院、11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家镇卫生院和若干个村卫生室打造“1+3+27+N”网格化服务体系。这张网不仅覆盖全区所有常住人口,更通过“一网统管”的治理新机制,让医疗资源从“物理聚合”迈向“化学反应”。
而改革的核心,则是通过成立医疗集团管理委员会和理事会,打破行政壁垒,以“强基层、惠民生、固中间”三大改革为抓手,推动全域医疗资源高效整合。
除此以外,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作为牵头医院,组织3家区级医院赴福建三明取经,在“1”“1”“18”发展路径下,形成18项重点改革任务剑指分级诊疗、资源下沉等痛点。例如,建立“双向转诊绩效共享激励制度”,让大医院专家主动下沉、基层医生积极接诊;通过推动医检结果互认、减少重复检查,2025年预计节约医保资金超百万元;建设社区“健康小屋”,免费提供检测咨询,将疾病预防的关口前移。
从“分而治之”到“一网统管”,涪陵用一张协同网串联起全域医疗资源,让改革的红利渗透到每一个网格。这不仅是治理机制的升级,更是一场以群众健康为中心的深层变革——当优质资源真正流动起来,“看病难”渐渐成了“过去时”,“家门口管健康”成了群众“新共识”。
区级医院之变:从“大而全”到“专而精”突破
在涪陵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改革浪潮下,区级医院正经历一场从“大而全”向“专而精”的深刻转型。涪陵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三家医疗机构以差异化发展为路径,聚焦特色专科建设,为区域医疗服务注入新活力。
中医院以智慧共享中药房引领服务革新,投入近300万元配置26台智能煎药机、8台自动打包机及400余种中药饮片,日煎制能力超800付,服务覆盖全区27家基层医疗机构。通过统一采购、大包装更换等措施,中药饮片价格平均降低5%,年节省药费约90万元。未来医院煎煮区可扩展至56台煎药机,服务能力将翻倍,推动中医药普惠落地。
妇幼保健院作为涪陵区首家公立医疗级产后康养中心,将月子服务纳入一体化管理,为产妇及新生儿提供月子呵护、营养膳食、产后康复、早教发展等“一站式”服务。依托医院专业资源,中心通过标准化流程和个性化方案,将产后健康管理延伸至社区,填补公立机构高端康养服务空白,成为区域妇幼健康服务的新标杆。
人民医院以疼痛医学科创中心建设为核心,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深度合作,规划建成200张床位的区域疼痛诊疗中心,重点发展微创介入技术,每年突破3—5项核心技术,打造慢阻肺、腰椎间盘突出症等10个专病项目。通过推广华西医院等医疗机构的适宜技术,辐射长寿、垫江等周边区县,目标实现疑难疼痛疾病区域就诊率提升15%,建设成渝经济圈疼痛诊疗创新示范基地,让患者“足不出区”即可解决复杂疼痛问题。
在资源整合方面,医疗集团以“团购”替代“单采”,成立4家区级医院联合议价小组,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带头对后勤物资、医疗设备、医用耗材实施规模化集中采购。这种“团购”模式降低了采购成本,真正实现“花小钱办大事”。
人才流动机制为改革注入活力,针对区级医院部分岗位人员冗余情况,实行医疗集团内按需调配,现已有27名护理人员实现跨院上岗,此外,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选派药学、病理专家挂职成员单位学科带头人,助力区妇幼保健院创建“三甲”。医疗集团赴清华、北大等高校引进4名医学博士,为学科建设注入高端智力资源。与此同时,管理帮扶形成“规划—执行—督导”闭环,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3名业务副院长定期列席三家区级医院决策会议,“一对一”对口帮扶,输出管理经验,确保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基层医疗之变:从“底气不足”到“门庭若市”的信任跃迁
在涪陵区马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全科主任唐慧刚结束一场远程会诊。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卢建刚的指导意见她还记忆犹新——这是一周内他们第三次协作处理复杂病例。而在这之前,这样的场景几乎难以想象。
“过去大多数患者只愿意去‘三甲’医院,总觉得基层‘看不了大病’。”唐慧坦言。这一困局,随着涪陵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改革的推进悄然改变。如今,马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入医疗集团远程诊断平台,CT增强扫描、核磁共振等30余项检查可“基层开单、上级检查”,2024年累计完成远程影像诊断500余例,检查结果互认减少重复费用超万元。更重要的是,许多危重患者,通过“上转—下转”绿色通道,实现了从“三甲”医院到社区康复的无缝衔接。
“这位患者突发意识障碍时,家属一度想准备后事。但通过医疗集团的远程指导,我们在社区完成了胰岛素强化降糖、癫痫控制等关键治疗,最终让他平安出院。”唐慧翻着病历感慨,“现在有上级医院托底,我们处理复杂病例的底气足了,患者对社区医院的信任也回来了。”
这种信任的重构,不仅源于技术的赋能,更来自“专家沉下去、资源活起来”的机制变革。每周四下午,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内科专家团队准时出现在马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病房,带着基层医生查房、授课;每周五,马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层医生们齐聚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高新区院区内科学习室,倾听专家专业讲座;同时,双方合作共建18个“全科+专科”团队,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量同比翻倍。
数据印证着改变:2024年,马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转危重患者120余例,下转康复病例50余例;2025年1至2月,上转患者中已有15例经治疗稳定后回归社区管理。“现在许多慢性病患者愿意留在基层随访。”中心党支部书记张东指着诊室外的患者说,“从‘患者追着专家跑’到‘专家围着患者转’,我们终于不再是医疗体系的配角。”
在涪陵,这样的蜕变并非个例。医疗集团通过“检查互认、信息共享、人才共育”,让基层诊疗焕发新生:医生与患者的交流声渐渐多了起来,候诊区的座位开始需要排队等候,药房窗口前也有了咨询用药细节的耐心对话。如今,这些乡镇卫生院正以专业能力和贴心服务,重新赢得群众的信赖。
“信任是一点点攒起来的。”这是众多基层医疗单位的心声,也是涪陵基层医疗重塑的最佳注脚。当优质资源真正流动起来,当每一个社区医生都能挺直腰板说“这个病我们能看”时,医改的福祉终将惠及每一位群众。
群众体验之变:健康服务送达“家门口”
4月25日,家住在涪陵区同乐镇雪峰村的村民张大爷早早起了床,来到村委会。村委会会议室中,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肿瘤科的专家团队正在向村民们讲解防癌知识,发放宣传手册,还为村民提供免费血糖、血压检测。“以前觉得癌症是绝症,听了专家讲‘早发现早治疗’,心里亮堂多了!”张大爷一边翻看刚领到的《防癌指南》,一边排队等待检测。针对行动不便的肿瘤患者,医疗团队进村入户,来到雪峰村乳腺癌患者杨女士和直肠癌患者王大爷家中,为其提供用药指导、病情评估及科普宣教。通过面对面交流,团队向患者及家属普及肿瘤日常护理知识,指导合理饮食和心理调节,并解答治疗中的疑问,缓解患者焦虑情绪。
而住在城区的退休居民王阿姨也同样受改革影响颇丰。其家门口新设立的“健康小屋”,让她一下楼便能享受测量血压、听健康讲座的服务。同时,医护人员还会帮她记录相关数据、调整生活习惯。“以前体检去医院,现在下楼走两步就行。”王阿姨兴奋地说。这样的健康小屋已覆盖涪陵8个社区,累计服务超1000名居民,将疾病预防的“关口”前移到楼栋之间。
除此以外,涪陵区医改红利正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回应民生关切:针对65岁以上老人免费开展多癌种筛查,今年预计覆盖2万人,目前已检测出1300余例异常病例;全市首创“互联网+护理”服务,100名持证护士完成135单上门护理,患者满意度达100%;远程医疗平台覆盖27家基层机构,医检互认率从2024年的35%提升至39.1%,节约医保资金80万元;7个社区药学工作室累计点评处方2540份,合格率从79.6%提升至85.59%。数据背后,是群众“少跑腿、少花钱、看好病”的真实获得感。
涪陵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改革的深入推进,正悄然重塑着群众的健康图景:从农村院坝里的防癌讲座到社区楼栋间的自助检测,从癌症早筛的“生命防线”到居家床边的护理守护,从远程诊断的智慧赋能到用药安全的贴心把关……一张覆盖全域的健康服务网,让群众“看病难”渐成往事,健康“获得感”触手可及。
傅星辰 图片由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