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足高新区 |
 |
聚焦光电产业,打造100亿级产业集群 |
 |
重庆利锋五金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 |
 |
双桥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园 |
4月27日,一场聚焦特色产业高地建设的重要会议在大足区拉开帷幕。大足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悉数出席,全区相关部门及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围绕深化产业发展认识、理清发展思路、明确重点任务展开深入探讨,坚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
大足为何要专门召开这样一场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的大会?作为成渝地区“两高”重要桥头堡,大足人深谙,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制造业是立区之本、强区之基,必须牢牢扛起工业立区、制造强区的大旗。自特色产业高地建设启动以来,大足区精心构建“246”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工业的主引擎作用持续增强。数据印证着发展实效:大足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均保持可观增速,2024年工业经济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4.9%,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良好,新动能不断积聚。
未来,大足区将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方向,积极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的发展新模式。到2027年,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700亿元,2030年迈向千亿元大关。同时,着力建强两大关键平台,实施“五大行动”,用好“三项机制”,以制造业的强劲发力,推动全区经济提质增效。
园区平台能级跃升 拓展发展新空间
在大足高新区,一座126米高的电梯试验塔,见证着一个产业的崛起——依托该设施,施密特电梯成功研制出8米/秒超高速智能电梯,推动“重庆电梯”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2014年,施密特电梯有限公司全国总部选址大足高新区,拉开了大足电梯产业集群异军突起的序幕。十年时间,足电梯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产业发展,形成了龙头牵引、集群发展、仓储转运、安装维护等全周期、全链条产业链。
目前,大足高新区已建成重庆市智能电梯产业示范园,集聚电梯整机企业5家、核心配套企业20家以及技术研究院2家,整体占据全市电梯产业的“半壁江山”,电梯制造产业链“八大系统”基本完备,电梯年产能达4万余台,产值达30亿元,产能产值约占全市三分之一。在大足已初步形成集整机、零部件研发于一体的电梯产业集群。
“电梯的故事”,是大足招引链主企业、完善产业生态圈,形成上下游闭环产业链的经典案例之一。更多的产业,大足区将聚焦双桥经开区、大足高新区两大主阵地,打出“三化建设、三转改革、三提工程”组合拳,全力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目前,大足区正着力加强园区基础建设,打造特色化、现代化、绿色化园区。重点推进新材料产业园、光电产业园等特色“园中园”建设,促进产业要素集聚;实施大足高新区“三园一湖一山”和双桥经开区“一城两园一湖”联动发展计划,构建产城景融合的现代化园区;同步完善节能降碳、污染治理等基础设施,加速绿色园区创建。
大足还推动园区管理模式、投融资模式、招商模式三大转型;实施产业集聚度、亩均效益、服务水平三大提升工程。
通过招引链主企业、完善产业生态圈,形成上下游闭环产业链;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建立特色化评价体系,严格“标准地”出让和履约监管;打造园区“一站式”政务服务中心,动态更新企业需求清单,推行“综合查一次”监管机制,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迭代升级产业集群 提升发展新优势
2月18日,“绿色能源 新质发展”绿源新能源摩托车高质量发展宝顶峰会在大足召开。本次会议确定绿源重庆基地一期投资5.3亿元建设智慧工厂,达产后形成200万台的产能、40亿元产值,带动2000人就业。
这是大足在新能源摩托领域又一项“大动作”。截至2025年4月,大足区新能源摩托车整车企业数量达到9家,集聚了台铃、绿源、金箭等全国排名前十的企业。其中,台铃电动车年产值突破10亿元,纳税超2000万元、同比增长173%。绿源集团此次将建成重庆最大的新能源摩托车单体厂房,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目标。
目前,大足已初步绘就新能源摩托车全产业链图谱,将携手“龙头”企业,推动生态链、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四链”融合。
新能源摩托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大足区着力推动“产业集群迭代升级”行动的缩影。新能源汽摩及零部件、再生资源及新材料作为大足两大支柱产业(2024年规上产值占比46.5%),将加速向高端化转型,加快打造300亿级新能源汽摩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和300亿级再生资源及新材料产业集群。
双桥经开区将围绕专用车产业新能源化、智能化等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新能源专用车基地,布局房车、特种车辆等领域;大足高新区将着手打造智联电动车全球产业基地,同步拓展东南亚、非洲等海外市场。
在再生资源产业集群的打造上,大足则以报废汽车拆解为核心,推进中态盛信、卓盟再生铝等项目,建设全市示范园区;新材料产业聚焦锶盐综合利用、储能材料等领域,推动环锂、金瑞矿业等项目集聚发展。
除了两大支柱产业,大足区聚焦现代五金、光电元器件、智能电梯及特种设备、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四大特色产业,正通过“扶优扶强+高端升级”“龙头带动+延链补链”等路径做大规模。
大足还瞄准无人机及通用航空、机器人及传感器等六大新兴产业,力争2027年工业总产值均达5亿元以上、2030年均达10亿元以上,通过前瞻布局低空经济、具身机器人、氢能等领域,推动土地、劳动力等五大要素向新兴产业集聚。深化“产业+基金”、股权投资等模式“以投带引”,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先机。
优化提升存量经济 塑造发展新格局
存量企业作为大足发展的中坚力量,盘活“存量”成为增强“大足制造”整体竞争力的关键。2024年以来,大足多部门协同推进,针对闲置低效工业用地和闲置标准厂房实施“腾笼换鸟、焕新发展”,推进存量经济优化提升行动。
大足区通过联合各园区,综合运用市场、行政、司法等手段,“一企一策”推动停产企业转产经营、复产止滑,若按照计划盘活半数停产规上企业,预计可新增10亿元以上产值;通过依法收回、存量招商等方式,探索土地二次开发与“工业上楼”结合,计划到2027年,盘活闲置低效用地1000亩以上;通过加大闲置厂房“二次招商”力度,助力企业“拎包入住”,计划在2027年前盘活闲置厂房10万平方米以上。
大足还深入实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计划。预计到2027年,大足区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220家、10家以上;积极引导企业借助科技、市场、资本力量,建立“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培育库,落实助企政策,2027年力争规上工业企业达400家以上。
此外,大足构建质量、标准化和知识产权“三位一体”联动机制,实施“制造业质量提升”工程,开展产业链质量联动提升行动,2027年力争380家以上企业导入先进质量管理并通过体系认证,实现市长质量管理奖“零”的突破;推进“制造业标准创建”工程,深化“标准化+”战略,2027年计划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个以上、地方标准6项以上,建设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2个以上;实施“制造业知识产权转化”工程,打造知识产权领军企业,2027年目标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75件,有效注册商标总量突破2万件,实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零”的突破。
科技创新赋能增效 增强发展新活力
为破解锶盐行业技术瓶颈,2024年,重庆元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四川轻化工大学在两地科技部门推动下正式签订协议,双方出资1000万元共建“锶盐化工联合实验室”,构建“技术攻关—人才培养-产业应用”协同创新体系。
实验室聚焦工艺优化、环保提效等核心,校企双向开放中试场地、精密仪器等资源,定向导入结晶控制等关键技术推动产线升级。目前,实验室在六水氯化锶晶体生长控制与防结块研究中获重大突破,相关技术可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纯度,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
“锶盐化工联合实验室”是大足区推进科技创新赋能增效行动的众多案例之一。大足区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聚焦“三个着力”加快构建制造业发展新体系。
在创新主体培育上,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育苗强干”计划,支持施密特、台铃、元泰等企业创建市级技术创新中心,计划到2027年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2450家、350家,研发投入强度达3%。打造企业主导型创新综合体,建立“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协同机制,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生态。
数智化转型方面,大力推进“智改数转”,引导宇海科技、双钱轮胎打造“5G+”智能制造场景。目标在2027年上云、上平台企业超800家,新建数字化车间30个、智能工厂3个。依托6所高职院校发展数字标注产业,推动大足石刻开发数字文创,探索在双桥经开区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并打造五金、锶盐等行业“大脑”,实现重点领域数据全归集。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上,实施“足智计划”,推出人才安居政策。推进产教融合,建设龙景湖职教城,打造20个以上产教联合体,实现职业院校专业与重点产业匹配度90%。
协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营造发展新生态
去年3月10日,由市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和大足区经信委合作共建的“重庆市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大足中心”挂牌成立,这是重庆成立的首个区县工业设计促进中心。
中心在提高大足区设计服务能力、产品孵化能力、营销拓展能力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动作,帮助区县及企业培养设计人才,创新产品和服务,并通过营销中心,完成创新设计产品的商业转化“最后一公里”。
该中心还是大足为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行动的重要依托。为壮大工业设计产业,大足将依托工业设计促进中心,提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设计赋能基地,计划新增市级工业设计中心4个、设计驱动型企业10家以上。
不仅如此,大足区着力加强科技研发服务,支持中国汽研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基地(二期)建设,推动在大足的高校成立科研服务企业,推进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打造临床试验平台。同时,打造“共享智造+个性定制”新模式,整合现代五金等行业资源,培育“共享智造”核心企业,建设共享车间、工厂和平台。
在优化商贸物流服务供给方面,大足区深化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创新外贸通道、海外资源、服务共享的“市场采购+特色产业带”联动合作机制,打造便捷高效的跨境贸易新通道。建设市场采购贸易产业园,计划到2027年,市场采购主体将达300家以上,全区进出口总额达80亿元以上。
大足区还计划建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推动五金、文创等产品与电商融合,培育“网红品牌”,2027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目标在85亿元以上,电商主体达900家以上。并打造多式联运物流体系,融入立体开放通道网络,加快国际商贸物流园等建设,发展跨境、冷链、电商物流。
在优化现代金融服务供给方面,大足区将加快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2027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贷款余额目标500亿元以上,绿色金融贷款余额160亿元以上。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出企业融资“白名单”,探索“人才贷”等创新产品,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占比不低于50%,并用足国家政策,争取专项资金,助企纾困。
刘茂娇 彭光瑞 图片由大足区委宣传部提供